请关注 CITY IF,城市规划云平台 2014年12月11日,首都区域空间规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立揭牌仪式暨第一次工作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建筑系馆举行。揭牌仪式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边兰春教授主持,北京市科委综合法规处杨仁全处长、清华大学科研院周羽院长、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我院施卫良院长分别致辞祝贺。最后,杨仁全处长向吴唯佳教授和石晓冬副总规划师授牌。 图1 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后,重点实验室举办了第一次工作研讨会。实验室副主任石晓冬副总规划师首先介绍了北京市总体规划修改的工作中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专题的相关内容。实验室主任吴唯佳教授简单介绍了实验室情况和工作计划。现将专家发言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一、总体规划要强调空间协同 北京总体规划编制要统筹考虑资源和功能布局。吴良镛院士在发言中指出,总体规划要坚持从区域协同出发开展工作,要将北京的发展放在整个京津冀地区来考虑。落实中央提出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特别强调人居空间的营造。 一是在城市职能建设上要统筹考虑城市和区域的关系,要在更大的区域空间推动协同发展功能体系建设,在非核心职能疏解上下功夫,这样既能减轻北京市生态环境和建设空间的压力,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二是在居住空间建设上不能一味求量,要大力向“求质”转变,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职住关系和自然本底条件,摆脱联排式、高密度的建设误区。在工作中要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 三是要在城市风貌建设上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首都的自然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特征等,确定北京整体城市设计的原则和策略,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做到古都风貌保护和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同时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统筹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协同利用,在城市设计工作中,要选择几个具体的地区或方向开展工作,形成样板示范地区,实现功能空间和形态空间的统一。 吴良镛院士指出,重点实验室建设要知难而上,把城市发展指标约束和大尺度空间的协调一同考虑,要把规划工作和建设实践结合起来。 二、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的重点考虑 施卫良院长指出,当前的北京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方针要求下,在习总书记关于做好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下开展的。特别是针对如何保障首都可持续发展,为统筹和深化解决“城市病”做好基础性工作。在核心指标体系方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来着重考虑。 一是符合国务院批复要求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相关规定。 二是积极落实新形势下对首都发展建设的新要求。特别是结合总书记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批示,突出生态空间管控,增加了生态红线控制面积指标;突出城乡空间统筹,针对建设用地规模、清洁能源、污水处理等指标提出了城乡统一的管理目标;突出区域协同,落实首都非核心职能转移;突出可持续发展,强调减量规划的同时思考如何保障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充分考虑北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考虑了北京的发展阶段特点,突出了与首都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包括年均PM2.5浓度、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建成区范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共服务一刻钟服务圈覆盖率等指标。 四是结合北京实际,借鉴国际大城市发展指标经验,推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施卫良院长指出,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依靠单纯的指标约束作为单一标准的。发展指标体系制定的目的是从首都发展的特点出发,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提出要求,从而推动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城市发展的也要从项目成本导向向综合价值导向转变。一方面,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建设突破规划要求红线;另一方面,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加强创新,引导项目建设进行长期经营开发,为城市空间整体价值提升创造条件。 图2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 三、城市规划要在城市建设中起到更大作用 余钟夫研究员指出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当前正处于重要的调整期。首先,当前的城市建设在决策上更多地由政府主导,在实现公众参与上还存在很多改进的空间。其次,我们国家当前处于“增长型经济体”,快速发展产生的问题是其他世界城市的经验和发展路径不能解决的。第三,首都自身的发展呈现“高度集聚城市”的特征,可以重新规划的空间已经很少了,可以修改的余地已经很小了。这几点特征也决定了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方向。 首先,北京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模式不适于国内其他城市广泛借鉴和推广。但是一些先进的理念、思想和一些建筑形态是可以参考和学习的。第二,要选择一些重要的空间节点下大力气来努力经营。例如北京新机场不仅是北京南部地区重要的新增节点,还是京津冀协同的示范地区。再如长辛店地区,由很多历史遗存,有效地开发和保护这一地区有世界级的影响。 余钟夫研究员指出,当前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但要求我们慢下来多做思考,多做反思。在发展中要为城市发展和历史发展负责。 四、实验室要系统建设做成品牌 在实验室建设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加强系统建设,力争将实验室做成品牌。杜立群院长指出,实验室建设在四个方面要加强。一是做好工作班子搭建,要在第一期三年的时间内做好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托两个单位的技术力量搭好班子,并逐步落实。二是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学术委员会的专家构成要多元化,要对首都发展领域内的问题有一定敏感性。三是在工作模式上强调创新。两个依托单位的一些已有工作可以纳入到实验室的计划当中,还有一些工作需要从实验室的角度来推进,这样才能形成学科引项目、任务带学科,形成互动支撑实验室和两个依托单位的发展建设。四是研究成果要形成社会效益,要依托清华大学特别是吴良镛院士的影响力以及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政府事业单位的作用,将一些成果汇报给领导机构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使规划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3 重点实验室第一次学术会议 附件:首都区域空间规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简介 首都区域空间规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依托我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两个单位进行建设,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由吴良镛院士领衔,我院施卫良院长和清华大学毛其智教授任副主任,我院杜立群副院长及来自京津冀三地的其他11名专家学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目前实验室共45名研究人员,由清华大学吴唯佳教授任主任,我院石晓冬副总工程师和清华大学武廷海教授任副主任。该实验室是北京市科技创新体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科委负责组织认定和推进建设。致力于围绕首都区域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展首都区域空间发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服务首都战略决策和创新人才培养。 城市规划云平台,请关注 CITY IF公共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