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北上广分别公布最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未来城市竞逐如何抢占先机
•雄安新区将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
•上海交通大整治一周年 将实施新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广州对非本市籍中小客车拟采取“开四停四”交通限行政策
•麦肯锡: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北上广分别公布最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未来城市竞逐如何抢占先机
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比拼
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是经济规模的竞争,更是城市功能和资源配置能力的竞争。对比北上广最新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这三座城市不约而同地在战略定位上,向“全球”进发。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对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北京提出,要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
上海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有网友分析,在“全球城市”的前面加上“卓越”二字,看出上海的雄心。
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中,广州描绘了这样的美好前景: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
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布最新版城市规划的深圳,也提出要“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全球配置资源能力的比拼,是北上广深这四大一线城市的新较量。伦敦、纽约、巴黎、东京之所以成为一流的全球城市,就在于其拥有强大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未来18年,谁能走向世界,谁能更多地链接全球要素资源,谁就将在城市版图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北上广引领城市群竞争时代
从全球来看,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中国的城市竞争,正在进入城市群的时代。
观察北上广的城市规划,都体现了超越城市本身的大格局。
作为京津冀区域核心的北京,提出要“提升京津冀城市群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引领地位”,推动京津冀区域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居于长江经济带之首的上海,也瞄准这样的目标——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心城市,广州把重点放在了南沙。“强南沙”,是广州最新城市总规草案的一大亮点。对南沙区发展定位是: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绿色智慧宜居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服务功能核心区和共享发展区。广州在规划草案中明确提出,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作用,推动与港澳全面深度融合,南沙即被视为抓手。广州还将对标借鉴国际最高水平,在南沙、黄埔、空港经济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到即将出台重磅规划的粤港澳大湾区,每一个城市群的背后,都是一个一线城市。而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广州和深圳。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研究表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西、山东半岛、中原、武汉、长株潭、关中、成渝、辽中南、哈长等12个城市群,2006年的GDP占全国的71.34%,到2015年该比例增长到82.03%,显示出经济机会在大城市和大城市群集聚的趋势。
大城市和以之为中心的城市群,正在拉开新一轮城市竞逐的大幕。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区域竞争中颇具看点的一幕大戏。
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18年,北上广都在布局多中心,开启“双核”、“多核”模式。原先单核驱动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之前,单中心“摊大饼”式的发展,带来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大城市病”。而现在轨道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大城市的边界不断扩大,多中心成为一个新的选项。
北京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实施“通州战略”。规划称,将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上海更是屡屡提及“多中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确了上海的主城区,主城区从外环内扩大为中心城区(外环内)+主城片区。上海的四个主城片区分别是:虹桥、宝山、川沙、闵行,每个主城片区中有一个城市副中心。
广州则是对南沙寄予厚望。在最新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南沙地位凸显,成为广州唯一的一个城市副中心,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门户。
南方网 2018-04-17
雄安新区将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新华社4月21日全文播发了《纲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共分十章,规划期限至2035年。
《纲要》在“第七章 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中指出,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要求,加快建立连接雄安新区与京津及周边其他城市、北京新机场之间的轨道交通网络;完善雄安新区与外部连通的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网;坚持公交优先,综合布局各类城市交通设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顺畅换乘和无缝衔接,打造便捷、安全、绿色、智能交通体系。
这一章共分三个部分。在“打造绿色智能交通系统”部分,《纲要》指出:提高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起步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加强交通与用地布局协调,推广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一体化开发模式,在公共交通廊道、轨道站点周边集中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交通系统覆盖的人口数量,起步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
建立服务优质、形式多样的新型公交系统。新区布局“干线+普线”两级城乡公交网络,干线服务起步区与外围组团、城镇,普线连接外围组团与村镇的公交系统。起步区布局“快线+干线+支线”三级城区公交网络,快线服务区内组团间出行,干线服务组团内出行,支线灵活设置线路、站点深入社区,实现地面地下协同调度、各类公交便捷换乘的高品质服务。
搭建智能交通体系框架。以数据流程整合为核心,适应不同应用场景,以物联感应、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构建实时感知、瞬时响应、智能决策的新型智能交通体系框架。
建设数字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通过交通网、信息网、能源网“三网合一”,基于智能驾驶汽车等新型载运工具,实现车车、车路智能协同,提供一体化智能交通服务。
示范应用共享化智能运载工具。推进智能驾驶运载工具的示范应用,发展需求响应型的定制化公共交通系统,智能生成线路,动态响应需求。探索建立智能驾驶和智能物流系统。
打造全局动态的交通管控系统。建立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协同管控系统,探索智能驾驶运载工具的联网联控,采用交叉口通行权智能分配,保障系统运行安全,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澎湃新闻 2018-04-22
上海交通大整治一周年 将实施新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2017年3月25日,上海市公安部门针对交通管理中的突出顽疾,开展高强度交通大整治行动。今年3月25日,经全面修订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将实施。如何将整治成果固化为法制框架内的长效机制?立法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中之重。
《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制定于1997年,历经1999年、2000年、2001年三次修改,至今为止“道交条例”已有15年未经修订。不久前,经过三次审议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草案),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并将于距离交通大整治恰好一周年的2017年3月25日实施。经过全面修订的《条例》共九章八十二条,与1997年原《条例》相比,85%以上的条款是新修改的。
《条例》以人为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针对上海超大型城市的特点,《条例》增设“交通规划与设施”一章,明确坚持绿色交通理念,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路权分配方面向公共交通倾斜,完善了公交专用道制度,明确应当科学合理设置公交专用道、方便群众乘车。”《条例》“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客流调查以及公共汽(电)车的线路普查,优化调整公共汽(电)车客运线网,实现与轨道交通网络的融合和衔接”。
与现行的公交车专用道全年365天早晚高峰都禁止其他车辆借用的规定不同的是,修订后的《条例》规定:双休日和全体公民放假节日全天允许其他车辆驶入公交专用道。
除“交通规划与设施”一章,《条例》还增加“停车管理”和“综合治理”二章,对本市道路交通进行全过程、多维度管理。
《条例》落实从严管理提出“从严执法、规范执法”
机动车路口违法、乱停车、乱占道;非机动车乱骑行;行人乱穿马路等等这些大整治中下大力气整治的违法行为,之所以成为危害道路交通秩序的痼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执法不严,违法成本过低是导致违法行为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
执法要靠法律、法规,最终做到警不在,法在,让大家做到自觉敬畏法律、法规。“《条例》根据上海超大城市的特点,落实‘从严管理、从严执法’的要求”。《条例》明确规定了教练员酒后教练机动车、机动车驾驶证“买分卖分”等违反车辆和驾驶人管理规定的处罚;规定了对违反机动车、非机动车通行规定的处罚;对有多次机动车违法记录逾期未接受处理的加强管理,督促当事人及时接受调查处理;体现了对机动车有多次交通违法行为记录依法从严管理的导向等。
《条例》同时对公安机关、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了从严执法和规范执法相结合的要求。要求公安机关、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培训、考核,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道路交通管理水平;要求公安机关、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严格遵守法定职权和执法程序;还要求公安机关、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等应当加强执法指导和监督,实施执法质量考评、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并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防止和纠正道路交通执法中的违法或者不当行为。
东方网 2018-04-20
广州对非本市籍中小客车拟采取“开四停四”交通限行政策
广州公安局交警支队联合广州交通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该市对非广州市籍中小客车拟采取“开四停四”的部分限行措施,即非广州市籍中小客车驶入管控区域连续行驶时间最长不得超过4天,再次驶入须间隔4天以上。
广州市交警部门将对以下3类车辆进行预约登记,预约登记成功的车辆可在有效期内不受“开四停四”管理措施管控:一是政务类;二是商务类;三是相邻城市跨市通勤类。
广州市交警部门表示,对非广州市籍中小客车通行管理措施,不是“限外”,是广州市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政策的配套交通管理措施,其目的是确保调控政策取得成效,并尽可能地减少对其他城市车辆往来广州的影响。
新浪新闻2018-04-17
麦肯锡: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
报告指出,自动驾驶技术如能实现,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客户价值,如:自动驾驶将减少90%以上的事故、平均每天可为司机节约50分钟的时间等。
麦肯锡认为,对于中国来说,自动驾驶有着尤其广阔的前景。报告预测说,从数量来看,到2030年,自动驾驶乘用车将达到约800万辆。到2040年,将达到约1350万辆;从销售来看,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到约23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达到约3600亿美元;从服务来看,到2030年,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到约26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达到约9400亿美元。
报告预测基于对自动驾驶底层技术成本曲线估算称,2025-2027年将是自动驾驶的拐点。在此之后,市场对自动驾驶的需求将稳步上升。
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浓厚兴趣,也是麦肯锡看好中国自动驾驶市场的原因之一。
麦肯锡的一项近期调研显示,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另有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它“可有可无”。这一结果与德国及美国消费者形成鲜明对比:仅16%的德国和美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另有53%的德国和美国消费者认为它“可有可无”。
不过麦肯锡也提醒说,实现自动驾驶任重道远。报告表示,自动驾驶系统成本过高、经济方面不具备吸引力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瓶颈。麦肯锡针对这一主题对出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调研,仅27%的调查对象认为至2025年可解决成本问题。
可靠性和安全性则是推广自动驾驶技术的另一项重大瓶颈。在上述调查中,仅30%的调查对象认为至2025年可解决这一问题;33%的调查对象认为可在2025-2029年之间解决;36%的调查对象认为至2030年之后才能解决。
中国新闻网 2018-04-17
201825期
编辑:王海英
审校:张宇
排版:王海英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