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彭剑波:大兴将成为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门户和枢纽


近十多年来,随着北京“04版总规”的实施,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后,南城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为此,2010年以来,北京已经分别实施了两个阶段的“城南行动计划”,分别投资2900亿元和3960亿元以促进北京南城的发展。


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首都第二机场已经落户南城大兴,北京正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在这样的大变局下,北京南城的发展会面临怎样的变化?将会有哪些机遇,需要应对哪些挑战?同时,北京“南城弱、北城强”的局面一直长期存在,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惯有局面?


为此,新华网特邀北京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以他们的专业视角,为我们解读北京南城的规划、发展情况以及南城正在面临的变局。本期嘉宾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副所长彭剑波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副所长 彭剑波


Q

北京南城尤其是大兴最近十来年的规划和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彭剑波:大兴是北京南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南城的发展是整个北京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板块。过去,南北这种发展差异非常大。在过去十来年中,南城的发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把大兴和南城的发展确定为北京规划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北京“04版总规”和“城南行动计划”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大兴和南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交通、生态环境、人居品质都实现了非常大的跨越,已经彻底改变了过去宁要“北城一张床,不要南城一套房”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交通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这表现在地铁大兴线、京台高速的开通、首都第二机场的落户,这些都为北京大兴乃至整个城南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交通助力。


第二,随着城南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兴和南城在产业上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由原来的一个制造产业新城,逐渐发展为国际化高端“智造”名城。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板块的发展,也大大推动了大兴和城南产业的增长。


第三,南城地区的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北京南中轴沿线公园的建设——如南海子公园等——永定河沿岸的生态休闲带的建设等,都提升了南城的生态和人居环境。


现在,北京城南城北的发展正日益实现均衡,未来这种趋势还会不断的增强。

Q

您能展望一下未来十年大兴和南城的发展情况吗?

彭剑波:在我个人看来,未来十年南城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会发生巨大的提升和变化


第一,随着首都第二机场的建设和临空经济区的获批,“临空都会”的发展形态会得到快速推进,以第二机场新航城为代表的新兴临空经济板块将会崛起。


第二,南苑机场的搬迁将进入操作和实施阶段,将为南城乃至整个城市贡献一个新的战略性空间。


第三,随着一批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运行,如二机场的机场快线、八号线的南延线等等,整个南城的交通便捷程度将大幅提升


第四,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的推进,一些低端的功能——如以大红门、新发地为代表的一些传统的批发市场——将实现有效、有力的腾退。这将大幅改善南城的生活环境和人居品质。


可以预见,南城地区未来十年的发展是一个加速提质、升级的过程。

Q

南城在产业布局方面将有什么规划?

彭剑波:北京新一轮总规对南城的产业布局和规划、产业功能定位、产业功能建设、产业链条和产业层次升级是有明确意见的。


南城的产业基础是比较好的,特别是以亦庄为代表的经济开发区。一些新兴的、有成长力的产业功能区正在壮大或推进,比如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首都第二机场的临空产业区。


随着原来以新发地、大红门为代表的低端产业功能的疏解,一批存量的产业用地将植入更多更高端的产业,这些增量的高端产业发展值得期待。


所以,南城的产业未来是由首都新航城临空经济、亦庄高端“智造”产业,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特色产业共同支撑的产业体系

Q

产城融合方面,南城将有什么样的发展?

彭剑波:在这方面,南城有非常多的先天优势。


第一,产业经济的发达将非常有力的推动产城融合。如前述,南城拥有多个板块和园区组成的产业体系,为南城的产城融合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


第二,南城的产城融合呈现了比较好的进展。比如,亦庄现在已经不是一个以生产职能为核心的地方,而是出现了产城、产居的共生关系,由原来的“产业为主、配套为辅”,走向现在的“城强业强、产城共生”,已经达到产城融合的高阶段水平。


第三,随着二机场的建设和现有几个园区的快速发展,未来大兴的产城融合会获得更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呈现出更好的都市发展风貌。大兴产城融合的这个特点也是其区别于北京其他区县的重要特点。

Q

生态环境这方面呢?

彭剑波:生态环境方面,南城有永定河作为重要的生态走廊,有南中轴沿线以南海子公园为代表的多个公园构成的公园体系,有庞各庄、长子营、榆垡等绿化基础非常好的传统农业片区,这些都是南城生态的重要支撑。可以说,南城是一个由河流、田园、绿带、公园构成的生态体系


概括来说,第一,南城的生态基底非常好;第二,生态规划的推进比较顺利;第三,一些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型的项目正有序推进,且数量还在增加。所以,南城的生态本底条件和建设情况值得肯定,未来的发展趋势不错。

Q

世界范围内,特大城市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多中心发展,世界许多著名城市的发展都确实呈现出多中心的特征。在您看来,北京南城地区哪几个区域可能会发展成为城市新中心

彭剑波:多中心是特大城市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国际上能跟北京对标的城市——如日本东京——都是有几千万人口的巨型高密度城市。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在都市区的集聚,必然对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影响。而且,产业在整个都市区的空间分布会形成对人口就业上的吸引和相应配套上的需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引导形成TOD模式(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的产业和空间的集聚和发展。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东京是由一个中心区、七个副中心、多座卫星城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体系。北京的多中心发展不是今天提出来的。“2004版总规”也提出来发展“两轴两带多中心”。北京作为一个有两千四五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包括流动人口,实有人口在三千万左右。现在,北京已经启动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所以,北京将来必然走向多中心发展,这是城市发展规律使然,是规划的所向


在我看来,北京多中心现在呈现的状态是:行政向东,生态向北,西边像海淀以高科技为核心,西城以金融为核心,大兴将来将依托二机场和亦庄这两个核心。按多中心发展战略来看,我们不应该仅关注东部的通州副中心建设,其实也应该积极谋划整个北京范围的副中心建设,因为这将更好的疏解非首都职能,这也是北京治理大城市病、寻求职住平衡、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北京城市建设质量的需求。


以二机场新航城为代表的一些地段,将来必然走向人口高度集聚、交通高度集聚、基础设施高度集聚、产业高度集聚。城市新中心的建设需要协调和整合产业、空间、交通、配套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关系,因为新中心一方面是“生产”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生长”出来的。所以,能够在产业、配套、居住、交通等方面形成更好集聚的区域,就可能成为北京下一个副中心发展的策源地

Q

北京的一个特点是南城弱、北城强,怎么才能改变“南弱北强”的惯有局面,实现南北的均衡发展?

彭剑波:南弱北强的局面在北京是长期存在的。在过去几十年,跟北城相比,南城错过了好几次发展机遇。过去亚运会、奥运会等大大推进了北部片区的发展,带动北城城市发展框架的拉大、功能的集聚、配套的改善以及人口的迁入。如亚运会的举办带动整个亚运村地区的发展;然后望京作为大型居住区建设,推动了望京地区的发展;奥运会的举办又带动了北中轴和奥运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所以,北城发展有很多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因素。南城过去实际上是相对被忽视的,各方面要素的集聚比较少。


现在,北京城市也确实到了需要南城跟北城形成一个齐头并进、共生发展的阶段,这是北京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南城区域发展的迫切需求。要实现南北城的均衡发展,以下几方面的改善势在必行:


第一,产业的做大做强。为什么要先做强产业?因为产业是带动人口集聚、带动区域价值提升的重要因素。过去,中国是房地产时代,房子好卖,地好卖。产业发展很多时候只是个概念,或者是一个慢慢孵化和培育的过程。但现在,中国经济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简单的以物业销售、土地财政为发展模式的城镇化模式已经显现不足,难以为继了。现在,国家更多强调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带动土地价值的提升,物业销售则是顺带的结果。中国过去是“房、地、产模式”,现在将走向“产、地、房模式”,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南城以亦庄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代表的产业园区,以首都第二机场临空经济区为代表的临空产业都是支撑南城追赶北城,实现南北均衡发展的重要产业力量。


第二,做优环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才逐环境而居,企业逐人才而聚,产业逐企业而生长”,所以,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南城的生态基底条件非常好,绿化率比较高,河流、水系、公园等都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生态体系,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只有这样,南城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生态环境容量,南城才能具有更好的、更适于人口集聚、就业、生活和常住的人居环境,南城才能打造成为北京市民向往的“一生之城”。


第三,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交通。要致富先修路,产业要发展,交通也要先行,区域人口才能流动和迁入。过去,交通是制约南城发展的大问题。现在,八号线南延,京台高速贯通,一些新的快速路和主干道正在建设。除此之外,还应做出更大努力,以真正形成跟北城看齐的交通路网密度,形成更加人性化、便捷化、高效率的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体系,南城才会更加充满魅力,南轻北重的格局才能得到更好缓解。同时,南城也要吸取北城发展中的教训,比如,要避免再出现像北城北苑路、立汤路非常拥堵的情况。

Q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兴和南城的发展面临怎样的变化,南城应该该抓住哪些发展的机遇,应对哪些挑战

彭剑波: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它给整个北京的发展,特别是以大兴为代表的南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交通一体化将大幅提升南城在京津冀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在京津冀交通体系中,大兴和南城过去是一个影响力比较有限的地区。未来,京津冀大量的客流将集聚到第二机场,这个机场会成为京津冀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交通网络核心。大兴的交通地位将由后卫变成前锋,由原来的一个节点变成门户和枢纽。将来,依托首都第二机场,大兴和南城将打造成为京津冀的交通枢纽、北京的世界客厅、中国的全球门户和京津冀的重要增长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意义非常大。


第二,产业一体化将为大兴和南城提供非常重要的发展契机。下一步,亦庄和第二机场将成为南城发展的两大龙头区域,将提升大南城在京津冀一体化产业链条中的地位。


南城大兴的产业主要以亦庄为代表。南城的京台高速、大广高速等交通干线都是非常好的基础设施。但过去,在这条轴线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生态圈集聚的载体。现在则不同了,首都第二机场将形成一个新的临空产业集群,围绕这个产业集群将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发展空间链。


北京过去是中关村的研发,CBD和金融街的金融催化,亦庄的高端制造,然后走向河北乃至环渤海地区下游的制造、生产和消费。未来,大兴的南城将再增加一条新的产业梯度发展和有序生长的新轴线:就是从中关村、中心城区到大兴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园区,到首都第二机场,向南到达河北,乃至向中原经济区和华中辐射的国家级经济发展轴线


京津冀之间未来将有更加高密度的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体系,还将实现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一体化。作为一个北京面向和对接河北的地区,大兴将从中受益,受到显著带动,将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门户区和前沿区,成为联动天津和环京河北各区县的重要平台。大兴将来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门户效应、枢纽效应、对产业生态圈构建的磁场效应得到有效、有序、有利的释放

内容来源:新华网

小编,你们往期内容那么多,找起来好麻烦的,能不能整理个合集撒?

热心网友

播报君

好嘞,

请您移步公众号,下方菜单栏里已经分类为您备好了!


什么?不知道怎么去?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咯!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