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构筑生命安全防线,建设安全韧性城市

导
读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建设平安中国。同时,安全韧性城市作为国际上解决城市安全问题的先进理念在国内也在逐步推广和应用。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明确了“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城市韧性”的重点任务,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将“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作为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指标。
作者:冯立超、罗兴华、于开春、董雪妍、黄勇超、万汉斌
“安全韧性城市”理念构建与实践
理念构建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要素和未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在各种突发的自然和人为灾害面前,往往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而这正逐渐成为制约城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全球城市规划领域开始逐渐关注“如何提高城市系统抵御不确定影响因素的能力,同时实现城市的快速恢复能力”等问题,“韧性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发展实践
1
2002年
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提出“韧性”概念;
2
2013年
洛克菲洛基金会启动“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
3
2016年
第三届联合国住房与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人居Ⅲ)将倡导“城市的生态与韧性”作为新城市议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前,韧性城市规划的理念及对策已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应对和灾害风险管理等领域。
城 市 |
提升“韧性”规划 |
目标及主要领域 |
美国纽约 |
一个更强大、 更有韧性的纽约 |
修复桑迪飓风影响,改造社区住宅、医院、店里、道路及供排水等基础设施 |
英国伦敦 |
管理风险和 增强韧性 |
管理洪水风险,增加公园和绿化,到2015年100万户居民家庭的水和能源设施更新改造 |
荷兰鹿特丹 |
鹿特丹气候 防护计划 |
到2025年对气候变化影响具有充分的恢复力,建成时间最安全的港口城市 |
美国芝加哥 |
芝加哥气候 行动变化 |
人居环境和谐的大城市典范,用以滞纳雨水的绿色建筑,洪水管理、植物和绿色屋顶项目 |
来源:郑艳.推动城市适应规划,构建韧性城市
——发达国家的案例与启示.世界环境
雄安样板
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是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和全国样板。
在规划建设初期,十分重视安全韧性城市理念。通过一系列研究及规划,使新区在“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具备安全韧性的特征。从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等维度出发,结合新区现状和发展规划,基于公共安全关键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出雄安新区安全韧性水平提升策略与建议。
◆ 面向自然灾害应对的综合防灾能力
◆ 雄安新区安全风险管控与综合监管
◆ 雄安新区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
◆ 雄安新区社会安全新态势与治理新模式
◆ 雄安新区社区安全风险评估与安全韧性
◆ 雄安新区生态安全保障机制与建设标准
◆ 可持续的水安全保障及其综合治理机制


雄安安全韧性的理论模型
(图片来源:安全韧性城市特征分析及对雄安新区安全发展的启示,黄弘、李瑞奇、范维澄等,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07))
雄安新区
城乡空间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片来源: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网上公示版)
北京市安全韧性面临挑战
必要性分析
北京市围绕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展目标,北京安全城市韧性度与同等灾害风险的发达国家大城市并跑,灾害快速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位居前列。
北京市面向建设国际化的超大城市,其复杂性和脆弱性是制约现代化城市安全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科学规划布局,合理设定防灾减灾任务,夯实韧性城市建设工作尤为重要。需要紧紧围绕“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的安全需求,运用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在更高层次上应对大震巨灾的考验。
北京处于华北主要地震区阴山-燕山地震带的中段,主要的地震断裂带为顺义-前门-良乡、南苑-通县、黄庄-高丽营、来广营-平房、南口-孙河、小汤山-东北旺等。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2019年4月7日,北京海淀区区发生2.9级地震;2019年4月14日,北京市怀柔区发生3.0及地震。最近发生在北京的这两次小震,震中附近居民均由比较明显的震感,这两起接连发生的地震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图片来源: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抗震不足是北京城市安全的短板
在灾害管理方面“重救轻防”的思想依然存在。灾前城乡建设防灾减灾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城乡建设中应急保障基础设施、防灾避难场所、抗灾鉴定与加固等方面人员投入和资金投入缺乏;大量村镇、城中村、旧城区的老旧民房和城乡结合部的私建建筑存在灾害隐患;城乡防灾减灾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研究力量分散、缺乏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北京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探索
北京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体系构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明确了“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城市韧性”的重点任务,北京市防灾减灾工作将安全韧性城市的理念作为核心理念全面引入抗震减灾工作,总体上从灾害风险源识别、规划建设响应与运行管理和地震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三方面展开工作,并开展了避难场所建设等12项具体示范工程。

图片来源:自绘
北京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
分析北京城市韧性现状,结合北京城市特点和功能,从提升工程韧性、社会韧性、制度韧性三个维度上设计指标体系,从提升抵抗能力、快速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三个层面细化指标,构建出能够抵御化解重大灾害冲击的北京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 安全韧性城市评价体系。基于大数据对北京的韧性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是制定规划措施的重要依据。
2. 不同尺度安全韧性城市的实现路径。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研究韧性城市规划的空间管控、工程防御以及社会治理措施。
3. 安全韧性城市脆弱性评估技术框架。根据北京市长远规划发展,利用评估手段对韧性城市建设进行反馈调整,实现持续增强北京城市安全韧性。

安全韧性城市的脆弱性分析技术框架
(图片来源:自绘)
清华同衡安全韧性城市的探索实践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安全韧性城市规划


张家口市七里山公园安全韧性设施布局图
(图片来源:自绘)
北京石景山区安全韧性城市规划


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安全韧性设施布局图
(图片来源:自绘)
团队介绍
清华同衡公共安全规划团队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最早从事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的研究咨询的团队,工作重点始终围绕城市安全规划与设计、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应急体系建设以及抗震、消防、人防等领域,为政府提供城乡不同层次空间安全解决方案,曾获20余项国家及省级奖项。
应急管理部成立后,我们紧跟改革步伐,转换思路,树立大安全、大应急、大联动的观念,整合技术力量,秉承严谨专业的态度,为推动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社会治理格局贡献力量!

本文内容由清华同衡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