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题下“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我们,精彩不再错过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三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园林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如何实现率先突破?21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召开发布会,介绍园林绿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思路和举措。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表示,京津冀三地生态建设协同发展,将整合现有自然资源,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环”。 东郊森林公园。图片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供 打造“环首都国家公园环” 据了解,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倡议和组织下,已经成功召开了三地“十三五”规划编制对接会议和资源数据信息共享联席会。目前,已建立基本机制。下一步将三地联合商讨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构建绿色生态空间。 邓乃平介绍,为提高北京的环境承载能力,打造宜居城市,将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环”,整合京津冀现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首都国家公园体系。 如在雾灵山区域,可依托河北省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雾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在海坨山区域,可依托河北省大海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在百花山区域,可依托河北野三坡、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公园,形成环首都国家公园环。 构建平原生态廊道骨架 绿色生态廊道是一个城市或区域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框架,三地生态廊道只有互通互联,才能形成科学完整的生态网络体系。 据称,按照《规划纲要》,北京将重点对贯穿全境并通向津冀的30余条交通干线和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拒马河等四条重要水系进行绿化建设,其中重点加大九大楔形绿地的建设力度,使交通干线每侧形成宽度在50米以上的永久绿化带,并构建1000-2000米宽的绿化控制范围,全面提升绿色廊道生态防护林质量和景观效果,并与津冀绿色廊道实现跨区域互联互通,构建平原生态廊道骨架。 温榆河沿岸。图片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供 京津保大规模生态过渡带 邓乃平称,将在城市之间、城市与功能区之间,通过大片森林、湿地的规划建设,构建良好绿色生态隔离区,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体系。 北京将以大兴新机场、2022年冬奥会等重要区域为重点,在与燕郊、香河、廊坊、固安、涿州相接壤的通州、大兴、房山等相关区域,进一步加大造林力度,形成京津保地区大规模生态过渡带。到2020年,使北京平原地区森林湿地与天津、廊坊、保定三市规划建设的森林湿地有机连接,形成京津保地区大尺度绿色板块和森林湿地群。 开展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沿线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到2020年,在与天津、保定比邻的房山长沟、琉璃河,大兴长子营、青云店,通州马驹桥、张家湾、西集、漷县及北运河通州区域,新建湿地3000公顷;在张承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永定河、潮白河、官厅水库区域恢复湿地8000公顷,使全市湿地保有量达到5.4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提升到3.31%。新增大兴长子营、北运河2处国家湿地公园,使全市国家湿地公园总数达到5个,60%以上湿地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 通州大运河(滨河)森林公园。图片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供 以“生态城市标准”打造副中心 据称,按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打造市行政副中心,全面提升通州区园林绿化水平。目前,通州区正在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进行规划编制,预计今年10月底前完成。2020年,通州达到园林生态城市,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5%以上,公园500米服务半径覆盖90%以上,空气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00天以上,污水处理达90%以上。 顺义潮白河。图片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供 85%市民出门500米可见绿地 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低端产业,目前各区县正在积极行动,推动拆迁还绿,腾退的土地更多地用于园林绿化建设。 如朝阳区西直河石材市场,100多万平方米拆迁腾退,80%的土地将实现规划建绿。丰台区花乡羊坊村绿化隔离带区域已完成100余万平方米拆迁腾退,下一步将全部实现绿化。海淀区“三山五园”园外园片区近14平方公里将实现集中连片绿化;上地地区结合拆迁疏解人口,目前有20公顷正在实施绿化;东升乡双泉堡地区腾退出的106公顷土地将实现绿化。 邓乃平称,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城市绿地2300公顷,让城市85%的市民出门500米就能见到公园绿地。 沙河景观生态林。图片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供 2020年建设30处环城森林公园 除了做好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园林绿化方面还要做好生态加法,补齐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环境承载力这个短板。 目前,北京市通过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已经形成30多处万亩以上环城大型森林。到2020年,北京市将再新增38万亩林木绿地,使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建设东郊森林公园、潮白河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南扩至市界)、大兴永定河森林公园、房山青龙湖森林公园、丰台彩叶森林公园、昌平沙河森林公园、顺义五彩浅山郊野公园、朝阳温榆河森林公园等30处,形成开敞型郊野森林公园与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森林景观体系。 欢迎您分享专业的经验、观点和思考,投稿邮箱:www@planning.org.cn,回复“投稿”查看具体要求。 中国城市规划网www.planning.org.cn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知规划动态 | 晓行业前沿 | 听学会声音 | 碰学术火花 关注方法 1. 长按二维码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推荐) 2. 回文章顶部,点标题下蓝字“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 3. 搜微信号“planning_org”或“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