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市委全会上透露的十个重要信息


点标题下“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我们,精彩不再错过
编者按


7月10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以下简称《贯彻意见》)。中国城市规划网特编辑、整理一辑系列报道,全面呈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新部署。


传闻已久的“北京市政府将东迁通州”的消息,终于在这个周末有了官方正式版。中共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说: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

据北京日报报道,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谋划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会议最后表决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这次会议研究的就是北京怎么疏解“非首都功能”,带头融入京津冀一体化。除了抓人眼球的“行政副中心”,还有更多重要信息值得关注:

1、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

郭金龙强调,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缺乏现成经验,必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攻坚克难过程,也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他强调,这件事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打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场攻坚战。

2、北京患上“大城市病”,到底啥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郭金龙坦言,既有城市发展太快的客观因素,也确有我们认识不到位、解决矛盾的决心不够大的主观问题。他反思说,在经济发展问题上,我们的确存在“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有聚集资源求增长的路径依赖,尤其是一想到增速、就业、财政收入等现实问题,就自觉不自觉地对如何发挥首都优势促进北京发展考虑多了一点,而对怎样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首都功能的特定要求考虑少了一些,思想深处确实有求增长的情结和舍不得的纠结。

3、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是习近平

让北京市终于接受“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人,是习近平。用郭金龙的原话说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让我们思想豁然开朗、受到极大教育和鞭策。现在,中央加强顶层设计,作出了全面系统规划,提出了明确目标任务,从国家战略层面动员中央部门、部队单位和兄弟省市共同行动,给予重大政策支持,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4、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打算怎么干

郭金龙讲了三句话,有六个关键词

一是“控”“疏”双管齐下。在“控”方面,要制定更加完善严格的产业限制目录和人口调控目标,坚决守住各类功能禁止和限制底线,严格控制新增人口;在“疏”方面,要遵循疏解规律,把握节奏,加强配合,协调好利益关系,使疏解工作有序有效。

二是“市场”“政府”两手用力。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完善面向市场的服务,对于列入疏解的项目,属地政府都要有“嫁女”的心态,积极为疏解创造便利条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和引导,形成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的治理体制和机制,使各项工作都能按照城市战略定位的要求来推进。

三是“疏解”“提升”同步推进。在把功能和产业疏解出去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和支撑首都功能。围绕解决城市发展“短板”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环境整治,消除安全隐患,完善服务配套,提升城市品位,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疏解与提升带来的好处,积极理解、支持、参与,共同做好疏解工作。

5、首都,就是要搞好服务保障

郭金龙强调,作为首都,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不断增强服务全国政治中心的功能,高水平履行好国际交往中心的职能,确保首都安全稳定,让城市更加宜居,让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更加便利。要把搞好服务体现在北京工作的各个方面,在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实现北京自身的发展。

6、人口控制的底线是:2300万

郭金龙透露,《规划纲要》中明确了23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

7、通州将成北京市的“行政副中心”

郭金龙强调,城市布局要与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划定后,要加快探索建立相应的保障和实施机制,决不能成为一条可以随意触碰的“虚线”。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

8、未来北京经济怎么发展

郭金龙指出,经济发展要更好地服务城市战略定位。他提到了三个重点: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发挥更大作用;切实抓好在北京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做强“北京服务”品牌。

9、区域协同发展,北京想怎么带头

郭金龙表了个态:凡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工作,都要主动去做、尽心尽力去做,在协同联动中确保目标实现。他提到当前要聚焦三大重点领域——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升级转移,力争率先取得突破。

10、《贯彻意见》有哪些重要内容

北京市委这次全会表决通过的《贯彻意见》,即《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含有大量重要信息,只是现在还没有披露。不过,市长王安顺透露了这份文件的大概:

——从严格控制增量、有序疏解存量、加强人口调控和研究制定鼓励疏解的相关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目标要求和重要举措;

——对完善城乡空间格局、推进中心城区功能优化重组、规划建设好市行政副中心、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改造建设、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进行了部署;

——对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升级转移等任务作出了安排;

——对充分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共享、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出了任务和要求。

此外,《贯彻意见》提出在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推动建立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并对加强组织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

扩展阅读
郭金龙:迎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场大考
——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7月10日在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的发言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国家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将着力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开辟区域优化开发的崭新局面。在不远的将来,京津冀这片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区域,将形成良性互动、一体发展、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展示出更为雄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服务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和“大城市病”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切,成为我们不能释怀的最大焦虑。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解决“大城市病”、实现北京可持续发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根本出路。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打好这场攻坚战。落实城市战略定位,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必须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先导和突破口。要坚持“控”与“疏”双管齐下,坚持市场与政府两手用力,坚持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提高北京发展和管理水平,一是服务保障能力要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要深刻认识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的代表性、指向性。二是人口资源环境要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规划纲要》中明确了23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三是城市布局要与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十三五”规划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等工作,切实做到“先布棋盘再落子”。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划定后,要建立相应的保障和实施机制,决不能成为一条可以随意触碰的“虚线”。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四是经济发展要更好地服务城市战略定位。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五是在协同发展中落实好城市战略定位。协同发展是一部“协奏曲”。凡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工作,都要主动去做、尽心尽力去做,在协同联动中确保目标实现。

首都聚集着大量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北京的,更是属于全国的。必须最大限度发挥好这些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全国、服务周边的发展,实现区域良性互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缺乏现成经验,必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攻坚克难过程,也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

迎接“大考”,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定夺取胜利的信心。我们要增强必胜信念,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不罢休,坚决完成好中央的部署要求,努力开创首都北京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以上内容来源于新华社"我报道"、人民日报,经中国城市规划网编辑,文字有删节。


中国城市规划网
www.planning.org.cn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知规划动态 | 晓行业前沿 | 听学会声音 | 碰学术火花

关注方法

1. 长按二维码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推荐)

2. 回文章顶部,点标题下蓝字“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

3. 搜微信号“planning_org”或“中国城市规划网”关注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