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筑能耗是城市能耗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化大都市,建筑的节能减排工作是整体工作的重点之一。一直以来建筑节能工作更加偏重节能技术的推广,对于建筑能耗的总体情况缺乏深入的认识。这样也就很难找到建筑节能工作中的重点,使建筑节能的总体效果受到质疑。本文从城市宏观层面的建筑能耗入手,以微观层面的建筑能耗实证研究为基础,建立覆盖城乡,并与用能终端相联系的建筑能耗核算框架。并以此为基础,详细剖析北京市各类建筑的能耗现状,以及未来规划发展情景。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住宅建筑能耗分为城镇成套住宅、城镇非成套住宅,以及农村住宅三类。结合建筑能耗情景分析,定量化的提出了建筑总量规模控制,和不同节能技术在建筑节能总体工作中的贡献率。同时,以城市规划相关工作为重点,提出了建筑节能的规划策略。力争使宏观层面的建筑能耗总量控制与微观层面的建筑节能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建筑;能耗;核算;规划;策略;北京
城市能源消费包括产业、交通、建筑、废弃物处理等部门,其中建筑能耗在城市总体能耗中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对于三产比重较高的现代化大城市来说。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76.5%(2012年),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占比也逐年提高,是城市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传统的建筑节能减排研究主要关注单体建筑用能终端的设备效率、能源品种和供应方式,以及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而对于城市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总量及影响因素缺乏深入的研究,使得宏观层面的建筑能耗引导控制目标与规划策略相脱节。相关研究表明,城市规划手段对于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建筑能耗引导与控制有较大的影响,应当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当中。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以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研究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北京市全市建筑能耗总量的发展变化趋势,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建筑节能减排的主要规划控制手段。为宏观层面引导和控制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总量,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同时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1.北京市建筑能耗核算技术方法
本文中所指建筑能耗是指民用建筑(不包括工业建筑)在建筑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民用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建筑等,研究范围涵盖北京全市域。而建筑运行能耗包括建筑物照明、采暖、空调、家电及设备等。
建筑能耗的计算方法主要是将建筑运行过程中,各项能耗的值折合成统一单位,并相加得到。由于北京市还没有系统的建筑能耗监测计量系统,对于全市宏观层面的建筑能耗的分析,只能通过全市能源统计数据的拆分获得。此外还需要建立宏观层面的能耗总量数据、与微观层面单体建筑能耗数据之间的联系,以便深入研究建筑能耗总量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
1.1宏观层面的分析方法
利用北京市统计年鉴中“分行业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表”的数据进行拆分,提取出与住宅建筑能耗和公共建筑能耗相关的数据。其中住宅建筑能耗主要包含在生活消费能耗中,覆盖了城镇住宅和农村住宅。而公共建筑能耗主要包含在第三产业能耗数据中。
由于我国的统计制度规定能耗数据是以法人单位为基本单元进行统计的,包含了法人单位的所有能耗,包括办公、交通,以及单位负责管理的住宅能耗等。因此需要对年鉴的统计表数据进行校核和调整。初步的校核包括分离交通能耗,和拆分房地产业能耗等。例如,对于第三产业中涉及到交通能耗的汽油、柴油等能源消费,根据全市交通调查和能耗分析,确定拆分的具体比例。
1.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为了深入分析全市建筑能耗的类别结构、强度特征和影响因素,需要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以宏观统计数据作为核算基础,确定建筑能耗的总量、能源品种结构、基本建筑类型能耗结构以及变化趋势等;再以微观层面建筑能耗典型指标值,结合北京市建筑现状情况的分析,对宏观层面的数据进行拆分和校核,建立完整和科学的全市建筑能耗核算模型,详见图1。
图 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建筑能耗核算框架示意图
总的来看,宏观层面的建筑能耗总量分析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快速的掌握全市建筑能耗的总量和结构,以及能源品种等,同时也便于进行逐年变化趋势的比较。而以微观层面单体建筑能耗监测或计量的数据,对全市建筑能耗的分类、结构,以及终端用能进行校核,可以建立更加准确和具体的建筑能耗分类核算体系,并将单体建筑的能耗特征及影像因素纳入宏观分析框架之中。但这同时也对现状各类建筑面积、用能水平,以及能耗强度等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将规划因子纳入能耗核算框架
建筑能耗的基本计算方法是用能活动水平乘以能耗强度,即对每一类建筑的各项终端用能分别进行计算,再加和得到,见公式1。而对每一分类能耗的核算,需要分别确定活动水平和能耗强度。在建立详细核算清单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活动水平主要与建筑面积规模相关,应将人均面积、人口规模、用地类型结构等规划因子纳入,见公式2。二是能耗强度主要与能源品种、能源供应方式、设备效率等因素相关,也可以将其纳入核算清单中,见公式3。
公式 1:总建筑能耗 = ∑活动水平 ×能耗强度
公式 2:活动水平 =人口规模 ×人均建筑面积 ×建筑类别系数 ×用能系数
公式 3:能耗强度 =分能源品种用能强度 ×能源供应效率 ×用能设备效率
将规划等因子纳入建筑能耗的核算清单框架中,可以深入分析这些因子对能耗总量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因子变化定量分析建筑能耗的不同规划情景。在对北京市全市建筑能耗进行核算的过程中,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无法将清单细化到每一类建筑的每一种用能终端,而是根据规划的需求,从宏观层面入手,突出主要规划手段和策略的作用。
2.北京市建筑能耗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对北京市建筑能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规划相关要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以及对建筑能耗规划情景进行研究。
2.1北京市建筑能耗现状及变化趋势
随着北京市人口增加和城市的发展,建筑能耗总量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采用宏观层面分析方法,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对2006-2012年北京市建筑能耗总量和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1)建筑能耗总量
北京市建筑能耗总量从2006年的2053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998万吨,年均增长率约为6%,其占全市能耗总量的比例从35%上升到42%。建筑能耗总量的增加与全市总建筑规模的扩大是密切相关的。根据对北京市建筑总量的初步估算,其规模从2006年的8.2亿平方米增长到2012年的10.6亿平方米。2006-2012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建筑能耗总量与建筑总面积、人口、三产产值等影响因子呈正相关的关系,见图2。而建筑规模的增长又与人口规模、人均住宅及公共建筑面积,以及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直接相关。
图 2、建筑能耗总量与总建筑面积、常住人口、三产增加值相关性示意图
(2)建筑能耗结构
2006-2012年,北京市住宅和公共建筑能耗也都不断增加。从能耗结构来看,住宅建筑能耗低于公共建筑1,其占比也呈缓慢降低的态势,见图3。这与近些年住宅供应量的减少,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增加密切相关。2012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76.5%,在全国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也带来了商业办公建筑能耗的迅速增长。
图 3、2006-2012年北京市建筑能耗总量及结构分析图
(3)建筑能耗强度
建筑能耗强度也是能耗总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北京市来说,人均建筑能耗强度和单位面积强度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其中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强度从2006年的25 kgce/(m2.a)到2012年的28.3 kgce/(m2.a),增长了 13%,见图 4。这体现了生活质量和建筑用能水平的提高。即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更多的电器,追求更高的舒适度而带来用能的增加。另一方面,更多大规模、高档建筑的建设和使用提高了建筑的用能水平。
图 4、北京市人均能耗、人均建筑能耗及单位面积建筑能耗强度变化分析图
2.2 2009年北京市建筑能耗结构及特征
采用上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2009年北京市建筑能耗进行详细核算,以便了解各类建筑能耗情况和影响因素。
2.2.1详细核算框架及总体结果
与宏观层面核算一致,将北京市建筑能耗划分为住宅和公共建筑能耗两大类。其中,住宅建筑根据人均建筑面积、生活方式和用能特征,分为城镇成套住宅、城镇非成套住宅、农村住宅三类。再根据用能终端分为采暖、炊事热水、照明及家电等类别,同一类用能终端还可以根据能源品种的差异进一步细分,详见图5。
图 5、北京市住宅建筑能耗核算框架示意图
框架中所采用的能耗强度指标值,是以其他实证研究以及文献为基础,再通过宏观层面模型的校验来确定的。而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是以北京市住宅现状研究、城中村典型调查等为基础,再结合现状建筑的空间数据分析,综合得出的。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详细的建筑能耗核算框架,有助于明确不同功能建筑的能耗差异,以及各类能耗的影响因素。此外在统一的核算框架内,还可以对不同因子的影响进行评价,便于找到贡献率较大的节能策略。
公共建筑能耗核算框架与住宅类似,也按照按照建筑功能和用能终端进行分类。主要包括采暖、空调设备等电耗、炊事热水、蒸汽消毒等,其中公共建筑电耗根据建筑功能类别、建筑规模进一步细化。
2009年北京市建筑总能耗为 2533万吨标准煤,占全市总能耗的 38.6%。其中住宅建筑能耗为1391万吨标准煤,占总量的55%,公共建筑能耗总量为1142万吨标准煤。建筑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电力、天然气、煤炭、热力、液化石油气等。由于统计年鉴的局限性,建筑能源消费计算中不含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其中电力能耗最高,为1212.4万吨标准煤,其次为天然气、煤炭和热力,这四类能源消费占建筑能耗总量的96%,见图6。
图 6、北京市 2009年建筑各类能源消费比例分析图
2.2.2住宅建筑能耗
住宅建筑能耗总量为1391万吨标准煤,其中城镇成套住宅能耗为1045万吨标准煤,占住宅能耗的75%,而农村住宅和城镇非成套住宅能耗分别为283和63万吨标准煤。这里的城镇成套住宅主要指城镇中集合住宅、公寓等,而非成套住宅主要指按房间租住的城中村、平房等,农村住宅指农村宅基地中原有的农民住宅。这三类住宅在套型面积、用能方式、人均指标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仍会长期存在,因此应当分类进行分析,见表1。
表 1、北京市 2009年各类住宅面积及能耗基本情况统计表
(1)城镇成套住宅能耗
城镇成套住宅能耗为1045万吨标准煤,占住宅能耗总量的四分之三,其特征表现为人均住宅面积较大,能耗强度较高,并且覆盖了全市60%的常住人口,是住宅能耗的主要类型。从横向比较来看,北京市城镇成套住宅的平均能耗强度为26.5 kgce/(m2.a),已经达到韩国水平,约为日本的一半。但根据抽样调查,家庭住宅能耗的差异性较大,能耗高与低的差异会达到十倍。与其中能耗较高的部分已经超过了日本的水平[1]。
能耗中采暖能耗约占总量的59%,其次为家庭用电和炊事热水能耗,分别占总量的30%和11%。在采暖能耗中,不同采暖方式的能耗强度差异较大。以北京采暖的平均建筑耗热量100kWh/(m2.a)为基准,各种热源形式的一次能耗如表 2所示[2]。可以发现集中供热方式中,大中规模热电联产能耗较低,而分散供热方式中分户燃气炉能耗较低,应该是今后鼓励发展的方向。根据核算框架,目前我市城镇住宅中,集中供热比例约占总量的88%,主要分布在中心城、新城等城市集中建设区。
表 2、平均建筑耗热量下各种热源形式的一次能耗( kgce/(m2.a))
(2)城镇非成套住宅能耗
北京的城乡结合部等地区分布着大量的自建非成套住房,包括城中村、改建平房区等。这些住宅与城镇成套住宅相比,具有人口密度高、人均住房面积小、用能终端分散、人均能耗强度低等特点。根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地区约有400万左右的外来人口处于这样的居住形式中。虽然非成套住宅能耗总量并不高,但由于仍然覆盖了总人口的约四分之一,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居住形式还将继续存在,因此有必要单独分析其能耗的特征和节能的策略。
在这些非成套住宅中,由于没有集中供热、天然气管道等市政设施,住宅能耗以电、罐装液化石油气为主,一些住房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的设施2。其中电耗约占能耗总量的80%,其次为液化石油气等。根据我们对北京市十几个典型住宅区进行的居民生活能耗问卷调查,城中村类型的户均能耗强度仅为北京市平均水平的约三分之一,见图73。这一方面是由于户均面积较低,另一方面城中村的居住条件较差导致用能水平低。未来如果这一地区居住人口的居住面积和生活条件都不断改善,会导致用能水平的快速增长。
图 7、北京市典型居住区户均居民生活能耗比较
(3)农村住宅能耗
北京市的农村地区仍有约280万农民,其居住形式仍旧以农村宅基地自建住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较大,超过城镇成套住宅人均住宅面积的2倍。因而虽然农村住宅单位面积能耗强度仅为城镇成套住宅的一半,但其人均能耗强度却超过了城镇住宅,说明其集约性有待改善。
农村住宅能耗的能源品种主要包括煤炭、电、液化石油气等。北方农村建筑用能最突出的问题是冬季采暖用能,室内温度过低,污染严重是北方农村采暖的普遍现象和突出问题。近年来北京市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增加保温层,同时逐步进行散煤替代,优先使用低污染的优质煤,促进了农村住宅能耗的降低。
2.2.3公共建筑能耗
根据详细核算框架核算,北京市2009年公共建筑能耗总量为1142万吨标准煤,占建筑能耗总量的45%,平均能耗强度为41 kgce/(m2.a)。
(1)公共建筑存量及结构分析
2009年北京市共有各类公共建筑共计约 2.78亿平方米,人均公共建筑面积 17.6平方米(按城镇人口计算)。各类公共建筑中商业金融业所占比例最高,为37%,包括商业、办公写字楼、旅馆、餐馆等。与国外其他城市相比较,北京市公共机构建筑所占比例较高,包括教育、医疗、政府办公、科研机构等,而商业性写字楼、商场的面积仍有一定发展潜力[3],见图8。
图 8、欧盟国家人均民用建筑面积(左)及办公建筑占公共建筑比例(右)比较
(2)公共建筑电耗分析
公共建筑电耗最高,为726万吨标准煤,占总量的64%,其次为采暖能耗,占31%,以及炊事、发电等。公共建筑电耗与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规模、以及终端用能类型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对全市一百多个公共机构能耗的调查分析,公共建筑能耗强度差异性很大,与建筑使用功能有很高的相关性,而与建筑规模因素的相关性并不明显[4]。
北京市典型公共建筑电耗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高档酒店、大型商业商务设施、以及医院属于电耗强度较高的公共建筑。同时一般性的高等教育机构、一般性商业设施由于总体规模较大,也是公共建筑能耗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 3、北京市典型公共建筑规模及电耗强度统计表
3.建筑能耗规划情景及对策
利用北京市建筑能耗详细核算框架,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以及建筑能耗强度标准,可以对北京规划期建筑能耗进行情景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筑节能规划策略。
3.1 2030年北京市建筑能耗规划情景分析
首先对北京市2030年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分析预测,然后结合不同的建筑发展规模,能源供应方式和建筑能耗标准,进行规划情景分析。共设定四种发展情景,设定原则是基准情景为高发展规模、高能耗强度,规模控制情景为低发展规模、高能耗强度,节能情景为低发展规模和低能耗强度,强化节能情景为低发展规模和强化建筑节能标准。
3.1.1情景设定条件
(1)2030基准情景
基准情景也就是不增加任何引导、控制政策的发展情景。在该发展情景下,常住人口达到3000万,建筑发展维持近年来年均增长量。在建筑节能方面,纳入十二五规划已经确定并开始实施的建筑节能策略,包括新建居住建筑75%的节能设计标准,既有非节能建筑改造等。其他建筑能耗结构、强度基本不变,但考虑到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用能水平有所增加。
(2)2030规模控制情景
规模控制情景即主要采用规模控制的手段,建筑能耗强度与基准情景保持一致,体现规模控制带来的节能效果。具体设定条件是,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左右,建筑增长规模为近年来年均增长量的65%-80%。
(3)2030节能情景
人口和建筑规模与规模控制情景相同,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采取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策略,包括建筑供热计量改造,以及以室温调控为核心的末端通断调节与热分摊技术,使单位采暖能耗降低15%;采用综合措施使公共建筑用电单位能耗下降12%;调整采暖结构,热电联产比例提高至40%,并推广太阳能生活热水。
(4)2030强化节能情景
为了进一步满足政府节能减排,改善空气质量的宏观目标要求,设定强化节能情景。即在人口与规模控制情景一致的前提下,压缩人均建筑面积指标,并采取多种手段,使建筑能耗水平接近欧洲超低能耗建筑的强度标准,这样可以达到建筑能耗总量较2009年略有下降的目标。
3.1.2情景分析结果
情景分析条件及结果详见表4。按照基准情景,建筑能耗总量将增加到4409万吨标准煤,比2009年增长74%。采用人口规模控制手段后,建筑规模总量较基准情景减少约7%,能耗总量减少约1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建筑规模和能耗强度,使总建筑规模较规模控制情景减少15%,能耗总量减少10%。
表 4、北京市建筑规模及能耗情景分析表
节能情景能够满足国家和城市政府对于建筑节能减排,以及城市碳减排的要求,但是不能满足空气质量改善的宏观目标。在强化节能情景中,人均住宅面积在现状基础上有所减少,约为28平方米,人均公共建筑标准参考世界发达城市水平,达到约20平方米。这样建筑总规模约为11.4亿平方米,仅为基准情景的约70%。而建筑能耗强度标准参考欧洲发达国家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在节能情景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这样总建筑能耗可以略低于2009年现状水平。这也是北京市建筑能耗发展的极限节能情景。
3.2建筑节能规划策略
为了实现建筑能耗总量绝对值下降的目标,不仅应当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广新的节能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建筑规模总量的调控。主要的建筑节能规划策略包括规模控制、节能技术、设计标准,以及可再生能源等方面。这里针对城市规划所涉及的领域,提出与规划关系比较密切的建筑节能策略。
(1)合理控制城乡建筑总面积的增长
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引导和控制,北京市的城镇住宅和公共建筑面积将增加近一倍。这样即使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在生活水平提高因素的影响下,建筑总能耗和碳排放也将增加一倍。从国际大城市的比较来看,北京市城镇成套住宅的人均面积偏大,人均公共建筑面积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完全有条件进行控制。因此,在能耗和碳排放总量限制要求下,应当合理控制城乡建筑总面积的增长,包括城镇、农村,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
第一,缩减住宅户型面积,增加小户型供应比例。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当将住宅发展目标调整为,城镇成套住宅人均面积30平方米,城镇非成套住宅人均11平方米,农村住宅人均40平方米。根据情景设定,2009-2030年新增城镇成套住宅建筑面积应控制在人均21.4平方米,才能达到总量控制的目标。这也要求住宅设计规范进行相应的调整,允许小户型住宅的出现。
实际上,未来随着单身化、少子化、老龄化的发展,家庭单元逐步减小,对于小户型的需求增加。另外随着未来房产税的出台,合理控制户型面积有利于减轻住房经济负担。
第二,合理推进城镇化,承认非成套住宅的发展。城中村等非成套、非正式住宅在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节约土地和能耗,减少碳排放,应当正视其价值作用,并给予一定发展空间。
第三,探索农村住宅的改造和再利用,以及与城镇住宅的统筹管理。目前宅基地空置的情况非常普遍,应当积极探索空置住宅的改造和再利用。需要拆除的农村住宅,如果能够改造后作为城镇新增住宅资源,可以有效减少建筑拆除和建造过程的能耗。
(2)积极探索适合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供热方式
在城市集中建设区,现有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节能技术都相对成熟。但是对于比较分散的城市建设地区,以及广大的农村地区,还缺乏系统的实践和管理。应当积极探索适合分散发展地区、小规模建设区的能源供应方式,包括采暖、供气等。如果都采取集中供热、供气方式,势必造成大量的浪费。
第一,推广热电联产供热。在城市集中热网能够覆盖的地区,建设热电中心,尽可能的推广热电联产供热方式,替代区域锅炉房。充分挖掘热电联产系统的潜力,通过“吸收式循环”,在不增加燃煤量,不降低发电量的前提下,增加供热量20%~40%。
第二,区域锅炉房与末端调节锅炉相结合。在必须采用区域燃煤锅炉房的地区,空间布局宜集中不宜分散,宜大不宜小。同时采用小型天然气锅炉在末端为大型集中供热进行分散式调峰。而针对分户、分栋、小规模燃气供暖,则规模宜小不宜大,宜分散布局。
第三,优化电采暖方式。必须采用电采暖的地区,尽可能采用各类热泵,例如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规模越小越好,避免大规模集中供热造成的各种不均匀和过量供热损失,严格禁止集中电热锅炉。
(3)探索农村地区建筑节能的适宜新技术。
应当采用适合北京农村地区发展特点要求的能源供应方式和节能技术,以提高生活舒适度为目标,重点突出设备投入、维护以及用能成本,避免简单套用城市地区的规划设计标准。
第一,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生物质能的现代化利用。发展太阳能采暖、生活热水,降低采暖及生活热水能耗。推广秸秆薪柴颗粒压缩技术,实现高密度储存和高效燃烧。
第二,推广适宜的节能技术措施。包括房屋改造,加强保温,加强气密,从而减少采暖需热量。此外还应当推广采暖、炊事、热水能耗的统筹管理,例如充分利用炊事余热进行采暖,可有效降低采暖能耗。
第三,对于城中村等非成套住宅,应当重视低成本的节能措施。在现有房屋格局基础上,应该因地制宜,采用适应他们需求和在经济上可承担的技术措施,避免用城市建筑标准一刀切。例如可以加强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推广太阳能热水和采暖技术。
(4)强化设计和运行阶段建筑能耗的管理
应当将建筑能耗的引导和管理纳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审批控制环节中去,以便有效的在城市宏观层面控制城市建筑能耗的总量。
第一,完善对建筑能耗的规划引导。倡导紧凑发展模式,适度增加建筑密度和强度。深入研究街区空间形态与建筑能耗之间的关系,将节能低碳空间形态的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当中。
第二,在规划设计管理阶段强化对能耗总量的控制。在规划设计阶段,对建筑总能耗进行评估,并作为规划审批的一项内容,纳入规划设计管理审批流程。这里,对于如何加强控制的流程和具体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主要目的是强调规划设计与能耗评估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划定指标一刀切。
第三,完善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体系。推广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计量,加强分项能耗计量。建立健全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等管理制度。开展大型公建能耗定额管理和实行阶梯能源价格,以及推广能源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注释
1、经过微观层面模型的校核,住宅建筑能耗高于公共建筑能耗。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住宅能耗被统计在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能耗中,很难简单分离出来。但在宏观层面可以更方便的对于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太阳能未纳入建筑能耗核算框架中。
3、样本分析过程中,根据居住小区的空间尺度、容积率等影响因素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即小街区低密度、小街区高密度等。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能耗状况与节能政策研究课题组, 2010,《城市消费领域用能特征与节能途径》
[2]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2013,《北京市建筑能耗现状和节能对策研究及北京市各类地块能耗模拟分析》,
[3]数据来源:http://www.entranze.enerdata.eu/reached 2013-10-25
[4]加雨灵,王雅捷,2013,《公共建筑能耗及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