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石老人沙滩熙熙攘攘,“赶海”的市民早已熟悉潮汐的规律,海螺和螃蟹装满竹筐,运气好时还能捡到鲍鱼或海参。绵延的岸线,细腻的沙滩,与这座城市“零距离”接触的不只是优质的海滨资源,还有与大海密不可分的生活态度。因海而生,以山闻名,青岛这座美丽的北方海滨城市,是一座独具特色的老城,又是一座欣欣向荣的都会。

起源于大泽山的大沽河向南汇入胶州湾,是青岛的生态中轴。环湾的青岛、红岛、黄岛三城,支撑起集合型海湾大都市的构架。胶州湾两翼山海相拥,东翼崂山和鳌山湾群,西翼大、小珠山——铁橛山山系和灵山湾群,共同组成青岛独特的自然格局。千百年来,以琅琊郡、即墨城为代表,青岛在这片土地上慢慢生长。海权时代的来临则将“端点”变为了“起点”,青岛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德占时期以来制定的一系列法规保障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也奠定了青岛风貌特色的基础。

山岩耸秀,碧波回澜——得天独厚的山海形胜
红瓦黄墙,洋城古郊——匠心独具的旧城魅力
正法直度,规行矩止——高掌远跖的营城理念
融海通陆,多元交融——兼容并蓄的人文活力
城边重峦叠嶂的背景山系,城中起伏罗峙的丘陵缓坡,形成林木蓊郁的自然意境;岸线曲折多变,岬湾相望,岛屿棋布,“山—海—湾—城”的关系和谐有序。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老城遗存丰富,特征鲜明,建筑设计精美考究,既反映近代欧洲建筑思潮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
青岛同时还是近代中国唯一完全由规划指导建设的城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土地政策和建筑法规的实践载体,战乱和政权更迭并未阻碍规划的贯彻。海洋文化孕育出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精神,滨海活力十足,文化活动丰富,节庆活动极具影响力。
青岛展现出的城市特色,与长期的风貌保护政策息息相关。事实上青岛历来都是城市风貌保护的先锋城市,1990年《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管理暂行办法》颁布,2014年《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在城市风貌管控和保护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尝试。
近年来,青岛的城市建设迎来飞速发展,城市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扩张,已经从胶州湾东岸的“老青岛”走向“环湾三城、两翼四市”的“大青岛”。然而在工程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人地矛盾日益紧张,地产资本亦摩拳擦掌,城市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对青岛的城市风貌特色产生威胁。
城市快速扩张暴露出城市空间组织的种种问题,部分地区的建设活动使得城市空间和山海关系发生矛盾,城市出现“失序”的危机。由于缺乏对高层建筑的引导,高层住宅小区遍地开花,遮挡视线、阻断山海空间关系的现象愈发常见,甚至老城内部的整体空间秩序亦受到破坏。老城南部的沿海核心地带,风貌不佳的几栋高层建筑显得格外突兀。
传统风貌和城市文脉的“失意”是另一个显著的危机。老城不断遭受蚕食:高架道路割裂了原有的街巷格局;一些旧城改造项目引来高层建筑入侵,破坏了街区肌理;地铁施工采用了粗放的开挖方式,沿线多处传统风貌建筑面临拆除。历史城区内公共设施扩展不及,年轻居民持续外流,停车矛盾激烈,整体生活质量堪忧。地产资本则对老城虎视眈眈,服务于盈利需求的商业化改造模式下,极易造成老城风貌真实性的丧失。
工程技术的进步抹平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城市选择以“宽马路、大街区”的模式不断蔓延,街道亲和力不佳,对地形的改造司空见惯。城市天际线上充斥着很多设计平庸,缺乏整体考量的建筑;高层住宅的建设质量良莠不齐,很多重要视线廊道被全无变化的高层住宅组成的“墙”所遮挡。公共空间设计缺乏细节,商业文化趋同,成熟地产品牌不断复制。近百年来的优秀营城理念被渐渐淡忘,城市面临“失矩”之危。
城市风貌是城市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青岛形成今天的风貌特色,得益于资源本底条件,也与持续的管理投入息息相关。近年来前所未有的扩张速度使城市建成区域一再扩大,沿海地区成熟的管理经验并没有及时推广到新建城区,法规体系仍不完善,规划管理部门孤军奋战,规划实施困难重重。城市风貌出现“失序”、“失意”、“失矩”等危机的根源,正是城市管理的“失衡”。
2016年,在编制《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建设“景中都会”的总体目标。宏观层面提出全域风貌管控与引导要求。确立全域风貌结构,明确保护任务,并对胶州、即墨、莱西、平度四市和重要地区、重点功能组团提出风貌引导。中观层面在中心城区提出风貌管控核心策略,并划分风貌分区,落实策略要点。微观层面提出建筑和街道风貌指引。规划四项核心策略包括:
城市空间形态与高度管控——“维序”
城市传统风貌保护与复兴——“寓故”
营建理念传承与风貌展示——“修新”
人本体验与活力体系构建——“悦城”
“维序”——以“山—海—湾—城”空间秩序为基础,选取山体、标志景点、重要酒店、城市门户、海上航线等“明信片视点”,对“山山关系”、“山海关系”、“山城关系”、“海城关系”分别认知,形成城市总体控高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城市发展格局、公共服务设施、景观风貌和控规相关技术性要求,兼顾既有建设的高度现状,提出合理可行的城市高度形态控制要求,并对重要城市天际线的构建做出指引。

“寓故”——以风貌为导向,提出历史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和旧城活化复兴两方面的措施。本体保护方面提出增补特色村落和工业遗产;基于对风貌本底构成的重要作用,建议制定传统风貌建筑改善利用的地方规范;并将“红瓦黄墙”的多层住宅纳入保护对象。活化复兴方面,提出在历史街区内部推广政府引导、多方协作的渐进式更新模式,杜绝开发商主导模式中不可避免的模数化、复制式的设计语言,切实保护老城风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构建合作平台,引入摄影、青年公寓、工作坊、商业推广等活动,自下而上激活老城。
“修新”——提出在新城区建设中延续优秀的城市营建理念。一是尊重城市与自然地形的关系,近山和滨水地区划定地形保护区;二是推行“小街区、密路网”的发展模式,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重塑街道尺度,建立多功能的混合街区;三是强调自然河流对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作用,提升滨水环境质量,推进城市修补。在此基础上构建由“城市景观大道—城市风情道路—特色风情道路”组成的三级城市风貌感知道路体系。
“悦城”——从人对城市风貌的感知出发,构建城市活力体系,引导公共空间、商业街和街区等城市活力空间的合理布局。


青岛在城市风貌管控领域有着长期的实践经验,如何将规划措施落到实处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旨在探索总体城市设计类规划实施的可行路径。
横向序列提出进行风貌分区管控。基于风貌特色、行政管理边界和控规一级单元划定,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17个风貌分区,明确分区整体风貌意向,落实各项规划策略,提出既有风貌不协调地区的整治措施,并对重点地区提出有针对性的风貌管控要求。分析各风貌分区的特征和发展要求,为风貌核心控制区和风貌特别控制区的划定提供基础。重点片区确定详细的景观视线廊道和高度形态控制要求,为下位控规风貌附加图则的划定提出依据。
纵向序列则提出建立完善的城市风貌管控体系。包括风貌规划管理机构设置、城市风貌法律法规体系、城市风貌相关规划体系三个部分。提出建立持续性公众参与平台,借助全社会的力量监督城市风貌的管控。

规划提出不同区域分级审批建议。基于对城市风貌影响的敏感性,将核心海岸带、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浮山、太平山山体绿线外延一百米范围和规划300米以上地标建筑所在地块划定为风貌核心控制区,建设项目应进行国际方案征集并在审批前报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分区管控确定的对城市风貌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划定为风貌特别控制区,建设项目应进行方案征集并报市规划局审批。其他地区可有所在区、市规划局进行项目审批。致力于将相关风貌管控要求植入规划管理流程,要求风貌核心控制区和特别控制区相关控规编制风貌附加图则,落实风貌保护规划的要求,并将其要点纳入选址意见书和规划条件。
青岛老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风貌特色深入人心,而青岛同时也是一座国际化的现代都市。“保护”是城市风貌管控的核心任务,却不能涵盖城市风貌管控的全部要求。青岛的风貌既需要保护,又需要塑造;立足实施,通过长期、持久的努力建立完善的城市风貌管控体系,通过立法确立刚性要求,并将核心措施植入日常规划管理,培养社会各界关注城市风貌的良好氛围。从“象”的模仿转向“理”的承续,引领传统的青岛走向现代的青岛。
本文基于《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纲要)》撰写,
该规划于2016年12月通过专家评审。
联合工作团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王泽坚、潘丽珍、孙昊、何斌、周浪浪、肖健、王方、张帆、李林晴、周详、曲海云、王瑞瑞、罗丽霞、陈道明、梁尚婷、苏文波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宋军、吴晓雷、陆柳莹、赵琨、王宁、郑芳、隋鑫毅、丁帅夫、彭德福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景中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