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鹏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小城镇规划分会委员、城市更新分会委员
当下,规划教育正面临重要的挑战与机遇。首先,我国经济社会正值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行业的挑战驱动规划教育作出创新回应:学制效率的提升、培养方案的改革成为规划教育的重要议题;同时,学科交叉与融合带来规划知识体系的极速扩展,兼容并蓄的同时如何聚焦学科内核,是规划学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再者,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不断变革迭代,对规划专业的传统技术逻辑形成强烈冲击,人才培养如何与时俱进的更新知识与能力供给,成为时代对规划教育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对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几点思考:
(1)积基树本,守正培元。规划人才培养必须坚守“空间性”这一基础属性,夯实学科内核。“基础”与“本元”的是一个学科产生、发展和保持生命力的根本,城乡规划学科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经历多次交叉与融合,但落脚点始终在“空间”这一不变的“底盘”上,其科学问题就是解决各个维度的资源要素在空间上的统筹、协调、布局、品质等问题。
由此,在坚守本元的基础上,完成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内化是规划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使其在供给侧成为不断生长、衍化的具有生命力的学科,在需求侧成为适配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工具。
(2)形上形下,力学笃行。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将解析既往规律与探索未来发展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从巴罗报告到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计划,从兰州第一版新中国城市总体规划到如今的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形下”的规划实践如涓涓细流,逐步演化汇流而成“形上” 的规划理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结合也成为城乡规划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最重要的特色。
自1952年实施城市规划专门化教育以来,天津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形成以下几点经验:①坚守专业内核,突出空间设计引领与空间价值挖掘;②面向真实需求,培育创新解决真实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③强化基础训练,应对工具迭代与时俱进培养扎实基本功;④探索科教融合,紧扣学科前沿寻找城乡规划的创新路径;⑤搭建交流平台,真实体验公众参与和多主体规划。
(3)兼容并蓄、日新又新。坚持融合与创新:包容多元价值观、方法论;以创新的思维和路径去解决复杂问题。在学科自信和坚守内核的基础上,融合多个学科领域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同时,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路径去解决复杂问题;以融合的方式完成方法迭代,完成体系升维。城乡规划学在与其他空间学科群的理论互鉴、理论交叉、理论融合中不断淬炼着空间规律的本质和内核指导性。
在教学创新方面,虚拟教学资源打开新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正待积极的打开方式,翻转课堂方兴未艾,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实现供给侧改革。城乡规划的实践属性决定了其不断要面对新问题和复杂问题,融合与创新是未来的唯一出路。
(4)匠心达材,正心成德。既要培育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匠人精神,又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匠心”是对完美求解的不断探索,对规划设计作品的精益求精;只有匠心打造才能真正做出经得起考验的规划设计,为营造美好的高质量的人居环境而服务。“匠心”是规划学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生“达材”的必要条件。
“正心”重在立德树人,培养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规划专业的公共政策属性,决定其工作涉及公共资源分配、公共产品使用、公共利益保障等内容;秉持良好的规划价值观是实现城市与乡村“善治”的前提。梁思成先生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古建筑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规划教育先驱沈玉麟先生归国后不遗余力投入到城市规划教育事业。众多先贤躬身践行“匠心”和“正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民规划师,成为可堪大用的国之栋梁。
延展阅读
-
县域乡村工业用地空间格局与组织优化研究——以冀中南地区肃宁县为例
-
海湾及沿海都市圈格局下的新城建设与发展模式——渤海湾与长三角核心区的对比分析
-
北京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演进
-
城市景区化导向型城中村规划研究——对桂滇黔典型村的分析(点击标题阅读)
-
“乡土城市”特征下京津冀中小城市空间演变——以河北省宁晋县为例

规划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体验一下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守正创新、履践致远——新时期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