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周其仁:为什么现代化对很多人来说是“客死他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周其仁教授 著名经济学家  


企业搞创新,究竟难在哪儿?


哪个决策尤其关键?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指出,企业家面临各种选择,做什么产品,到哪里融资,用什么人,但有一条尤其要引起重视:把企业放在哪儿,把自己这100来斤放在哪儿,与谁为伍。


创新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强壮起来?


从经验看,就是把支撑创新的力量凑到一起,达到一个起码的浓度。




本文摘选自《做踏踏实实的企业家 —  周其仁随访以色列七夕谈》


最近,我和三十几位做企业的朋友一起去访问以色列,那是真受到触动。我们通常是白天访问,晚上讨论一下观感。


自从踏上被称为创业的国度的以色列土地,我们就到处留意这个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


517日晚的私董会上,周其仁问大家:在这个号称“创新的国度”里,我们究竟观察到哪些新东西?你们看到了什么创新?

 

有人说:强制兵役制度。

 

周其仁:新加坡、韩国,只要人口少,周围有强敌的都用这个办法。

 

还有人说,所有犹太人的门上都有一个装置,里头装有犹太的一段古语。

 

周其仁:那是犹太传统,算不上创新吧。

 

又有人讲:进以色列海关,不用填入关表。

 

好,这个观察很细致,入关手续极简,说明他们对自己的信息和安保技术有把握。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新鲜的?周其仁接着追问:在以色列坐大巴,感到司机服务有什么不同?耶路撒冷老城里的那些小商贩,跟国内有什么区别?就直接观察而言,以色列人日常应用的多数技术并不比我们那里高明多少,城市比其他发达国家更朴实一些,绝大多数以色列人该干嘛干嘛。早上我在海边跑步,见到一个壮壮的男子,戴副手套在垃圾桶里捡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的国度》这本值得一读的畅销书,题目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了?

 

但参访过几家以色列公司后,我们有了新印象:


以色列是把敢于冒险的人聚在一起。


这个2013年总人口不过800万刚出头的国家,居然拥有3.8万名科学家!


高科技部门贡献了总就业的10%、经济总量的15%,以及出口的50%研发经费占GDP4.2%,雄踞全球第一。


其他如初创企业、风险投资,以及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数量,都名列世界前茅。


最让人刮目相看的是,每家机构都会自豪地告诉你,有多少改变世界的关键技术来自以色列研发中心、以色列初创企业和以色列人!

 

这就带出一个猜测,即使在创新的国度,创新也是少数人的活动。

周其仁说,800万人口里有3.8万名科学家,全球比例最高,可毕竟也是极少的一部分。


这就带来一个要命的课题:


创新为什么难?

 

其实,创新是少数人的活动。创新从一个个新想法开始,但新想法总难以在多数人那里获得响应,一个卖烧饼的、端盘子的、看门的、开车的,创什么新啊,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随大流,流行什么做什么,习惯什么做什么,那毕竟经过了岁月的磨炼。新想法冒出来人见人笑,谁也不支持尝试,创新就会被按住。


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一般总是依托传统、远离创新,甚至对立于创新的。这就是创新的困难所在。


所以恐怕要承认,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一般是远离创新,甚至对立于创新的,这就是创新的困难所在。新想法一呼无人应,久而久之就淡了,大家一起回归平庸。

 

什么情况下创新可以强壮起来?


从经验看,可能是把支撑创新的力量凑到一起,达到一个起码的浓度。什么叫浓度?就是有相似想法的人,聚集起来,以很高的频率相互激发。

 

历史上,科学、艺术、技术,甚至手艺,凡涉及创造性的行为,一定是同类分子凑在一块儿,达到一个起码的密度或浓度。


古典时代,所谓言必称希腊,其实就是个别希腊的城邦。


文艺复兴,离不开佛罗伦萨那一个地方。

这里产生了休谟、斯密、里德等一大批影响现代世界思想家的苏格兰启蒙运动,实际上就集中在爱丁堡几间大学、酒馆和咖啡馆,17世纪那是个小城镇,人口不过几万,野蛮痕迹处处可见,但就是因为凑成一个小环境,形成一个氛围,许多领域的伟大人物、思想、著作,就一连串地往外冒。


当代也一样,说美国科技创新了得,讲来讲去主要就一个硅谷,斯坦福大学周边一片不大的地方,创新元素凑够了,达到起码的浓度,新想法和新成果就像喷泉一般涌流。

 

这对中国老总们有什么意义?

 

大家做企业面临各种决策,进军什么产业,做什么产品,到哪里融资,用什么人,可有一项最重要,那就是为企业选一个什么样的成长环境,还有你自己这100来斤放到哪儿。


这在我看来比什么都重要。立志创新,一定要把自己和公司放到对创新有呼有应的环境里去。


从全中国看,改革开放30多年,论创新环境,恐怕只有深圳、中关村等几个地方有模有样。无非就是那里的创新响应度高一点,怪怪的人多一点,大家见怪不怪,日日夜夜集中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谋求创新。

 

举座听得目不转睛,周其仁接着讲:


人在什么情况下干事越干越带劲儿?有同伙的时候。什么叫同伙?”


第一,他愿意听你说,哪怕是惊世骇俗之见;

第二,他能听得懂,能呼应和响应;

第三,即便不能呼应和响应,他也关注你、欣赏你。


有时候一个人的想法,就是讲给那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听的,就是做给那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看的。听完你的想法,鼓掌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响应,如果急不可待地要补充和讨论,那是更大的鼓励。


相反,如果一呼无人应,一个人再强大,在创新上也难以成事,所以孤掌难鸣的事情不能干

 

谁心里没有一点儿火?问题是浓度不够,小火很快就灭了。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搞创新非得有一个,有了,浓度超过临界值,才能发生更多反应,才能走出一条事先完全没有想过的来。

 

2011年,以色列的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全球最适合学术研发机构的第二名。


据说这家研究所的科学家只需过条街,就能到对面的生物科技中心,与相关产、学、研界人士交流。《创业的国度》一书中也特别提及以色列经济崛起的关键,即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总结的集群效应

 

——在某一特定地域中,大量相互关联的组织在空间上集聚,比如企业、政府机构、大学,集群会为其所在地区带来指数级增长。

 

——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做着相关的工作,更容易获得专业信息。集群不仅存在于工作场所,而且会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咖啡馆里,接孩子的路上,还有教堂里,处处都会有集群的痕迹。

 

周其仁说


所以你就明白,为什么好公司都是抱团的。


我们生在哪个地方,不一定非要在那个地方干事,世界那么大,你也要去别处看看。


中国传统文化对离开家乡是评价很低的,讲求落叶归根,一旦背井离乡、客死他乡,好像就很惨。


其实现代化对很多地方的人来说就是客死他乡,那我们就下决心别死在出生之地,虽然爱乡之情人皆有之,但干事要选选地方,孟母还有过三迁,那是为了孩子。


各位为了公司实现梦想,当迁则迁,莫要含糊。

 

下决心,各位!


~End~



 

摘选自刚出版的《做踏踏实实的企业家——周其仁随访以色列七夕谈》

新土地规划人 编辑整理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