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引言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入,上海、苏州、嘉兴等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趋势日益显著。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为长三角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长三角城市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2024年报告使用联通智慧足迹手机信令数据,着重关注上海核心商务区、上海新城与近沪地区、跨界城镇圈以及昆山与上海的跨城通勤(其中跨城通勤是指居住地和工作地跨越地级市边界、工作日往来于居住地和工作地的通勤现象),以此认识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大都市圈的发展状况。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

年度报告(公众版)


编制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课题组负责人:

钮心毅(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题组成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钮心毅 顾睿星 桑田 王桨 吴雪菲 许志源

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张岩 闫嘉 冯永恒 罗剑锋 王春兰 赵杰 李惠 郭晓平 季瑜


一、上海跨城通勤总体特征

2024年近沪城市与上海之间通勤联系进一步加强 ,跨城通勤仍保持较显著的单向向上海市域范围内流入特征。跨城通勤联系进一步加强显示出了上海的商务、先进制造业等产业辐射长三角地区的进程

2024年,上海周边的苏州、嘉兴、南通、无锡等城市流入上海市域的跨城通勤总人数达到24753人(人数为识别出稳定居住地和工作地的联通用户数,数字未经扩样,不是实际人数值。下同)。其中,流入上海中心城区的跨城通勤总人数达到8030人,占比为32.48%。上海市域流出至周边地级市的跨城通勤总人数为10150人。上海中心城区的流入、流出比值达到4.32,显著高于上海市域的整体比值2.48。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1-1  上海跨城通勤规模(单位:人)

上海跨城通勤的工作热点区域在市域范围内主要集中在嘉定区、青浦区等临界区县和上海中心城区内。上海中心城区内的就业热点主要位于虹桥商务区、漕河泾开发区、陆家嘴、南京东路等主要商务区和商圈。跨城通勤者工作地热点区域分布显示了上海商务、先进制造业等产业辐射长三角地区的特征。上海中心城区正在逐步成为面向长三角的就业中心。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1-2  跨城通勤者在上海中心城区的工作地热点区域分布


二、上海核心商务区跨城通勤特征

虹桥商务区跨城通勤规模持续引领;各商务区平均通勤距离呈现出与区位的关联性,虹桥商务区拥有最大通勤距离;轨道交通对跨城通勤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不同商务区的依赖程度有所差异。

陆家嘴、漕河泾开发区、虹桥商务区、市北高新技术园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这五个典型商务区,不仅是上海就业岗位集中地,也代表了上海的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的城市职能。五个典型商务区的跨城通勤特征显示了上海核心城市职能与长三角城市关联。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2-1  上海五个核心商务区的地理范围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2-2  各商务区跨城通勤人数

在跨城通勤人数规模上,虹桥商务区远高于其他商务区。单位面积跨城通勤人数密度最高的是漕河泾开发区。五个商务区跨城通勤者居住地主要分布在昆山、太仓等邻沪城市。其中,虹桥商务区的跨城通勤者覆盖范围最广,已经远及无锡、杭州、南京等城市。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2-3  虹桥商务区跨城通勤居住地分布

在跨城通勤直线距离上,通勤距离平均值体现了商务区的区位特征。张江高科技园区由于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部,与长三角近沪城市地理位置最远,因此平均通勤距离最长,达到67公里。虹桥商务区的平均通勤距离为35公里,相对最短,但是虹桥商务区的最大通勤距离值最大,达到259公里。虹桥商务区跨城通勤人数最多,居住地来源范围最广、最大通勤距离值最高,这些均显示了上海核心商务职能与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组合带来的结果。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2-4  各商务区跨城通勤距离

上海市内轨道交通对跨城通勤也起到了支撑作用,但不同商务区的依赖程度有所差异。漕河泾开发区、市北高新技术园区和陆家嘴的轨交站点覆盖率均接近100%,轨道交通是其跨城通勤的关键支撑方式。相比之下,虹桥商务区虽然轨交覆盖率仅为20%,但跨城通勤人数最多,表明它依赖多种交通方式。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2-5  各商务区轨道交通覆盖率


三、上海新城跨城通勤特征

嘉定、青浦、松江三个临界新城与近沪地区跨城通勤联系紧密;流入、流出跨城通勤者均以相对短距离通勤为主;邻近市域边界地区的跨城就业双向吸引特征较为显著。

2024年,三个临界新城跨城通勤规模总量各有不同,但数量上均有上升。从长三角地区流入三个新城的就业者与从新城流出的就业者规模均有上升,体现了上海新城的门户枢纽作用。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3-1  2024年临界三个新城与上海市外长三角地区的

通勤人数总量

三个临界新城流入通勤者的居住地与流出通勤者的就业地集中在苏州、嘉兴两个直接相邻城市,苏州市各区县占比最高。嘉定新城与紧邻上海市域边界的太仓及昆山两个县级市的跨城通勤联系最紧密。嘉定新城、青浦新城流入、流出跨城通勤者均在上海市域边界地区有显著集中分布。松江新城由于距市域边界有一定距离,流入、流出跨城通勤者的分布均较为分散。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3-2 青浦新城流入通勤者的居住地来源分布及

流出通勤者的工作地分布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3-3  三个新城流入通勤者、流出通勤者的通勤距离区间


四、跨界城镇圈内通勤特征

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内的6个邻沪跨界城镇圈就业融合初见成效,但进程差异明显;省级行政边界表征的制度因素是影响跨界城镇圈就业融合的重要因素。 

跨界城镇圈的通勤规模差异显著。安亭-白鹤-花桥在圈内通勤总量和流出通勤总量方面排名首位,徐行-外冈-浏河-陆渡的流入通勤人数最高。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4-1  跨界城镇圈通勤规模总量(单位:人)

枫泾-新浜-嘉善-新埭的跨镇通勤占比最高,为40.48%,跨镇通勤强度和通勤独立指数也远高于其他城镇圈。跨沪苏边界的城镇圈相对排序较高,而朱家角-金泽-黎里-西塘-姚庄的就业融合程度最弱。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4-2  跨界城镇圈就业居民通勤去向

各城镇圈跨省级行政边界的优势流占比均较低。除安亭-白鹤-花桥外,跨界城镇圈在跨省通勤优势流数量上相对较少。安亭-白鹤-花桥和徐行-外冈-浏河-陆渡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跨省通勤网络,其余城镇圈跨省通勤网络则相对较弱。通勤联系的分布揭示了跨界城镇圈内的就业网络化程度。这表明省级行政边界表征的制度因素仍是影响跨界城镇圈就业融合的重要因素。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4-3  圈内通勤优势流数量与流向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4-4  跨界城镇圈通勤联系分布


五、昆山与上海的跨城通勤特征

昆山一直是上海跨城通勤联系的“第一城”,2024年昆山与上海市的跨城通勤规模仍稳居第一,上海中心城区对昆山居民跨城通勤具有较强吸引力。沪苏轨交11号线的连接显著支撑了昆山来沪工作通勤。

2024年昆山跨城通勒规模占苏州市与上海市域跨城通勤总量的62.01%,区县层面流入规模位列第一。其中,上海中心城区流入人数占昆山流入上海通勤总量的48.87%,对于昆山市跨城通勤用户而言,上海中心城区是极具有吸引力的跨城通勤工作地。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5-1  昆山与上海跨城通勤者空间分布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5-2  区县层面昆山与上海跨城通勤上海市

通勤流入、流出分布

昆山市流入通勤的平均通勤距离为22.06公里,大于流出通勤平均通勤距离17.48公里,这也显示了上海市中心城区对昆山居民的就业吸引力。

沪苏轨交11号线对接后的一年多以来,显著支撑了昆山来沪工作通勤。2024年沪苏11号线站点1公里覆盖范围内,昆山流入上海的跨城通勤者居住地占比最高的站点前四位分别是兆丰路站、集善站、花溪公园站、花桥博览中心站。其中,集善站、花溪公园站、花桥博览中心站三站是苏州11号线新开通站点,超过了原有11号线的光明路站、花桥站。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图 5-3  昆山市轨交站点1公里范围内覆盖昆山流入上海

通勤用户居住地比例前十名




结语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形成的城镇化空间形态。跨城通勤是都市圈形成的重要指标。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会促进长三角城市关系向更紧密、高效的方向发展,我们希望通过《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系列报告》,为大家提供一种持续观测长三角城际关系动态变化的视角。


推荐相关阅读:

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2020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2021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2022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2023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内容来自:智慧足迹大数据

END

知识星球工作台

http://gui-hua.com

近期更新推荐:


(1)国务院关于《石家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2)国务院关于《太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3)国务院关于同意将江苏省兴化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

(4)赣江中游(吉安)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

(5)天津市关于支持新型产业用地高效复合利用办法

(6)江西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7)大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8)梅岭休闲接待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9)房山区“十四五”时期城市精细化治理体系建设规划

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 规划工作台:http://gui-hua.com,查看最新城乡规划相关政策与文本

  • 知识星球:扫码加入「国匠城-规划师学社」知识星球,留言开通网站权限

  • 加入方式: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留言网站显示的ID 即可开通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公众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