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以下简称“固废”)堆场的监管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和发展秩序。尽管各地固废消纳能力逐步提升,但违法乱倒、乱堆现象仍屡禁不止,背后常伴随着节约处置成本的动机。这些行为不仅侵占土地资源,还可能污染土壤和水体,威胁生态平衡。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固废监管工作,相继启动长江、黄河“清废行动”,对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如在湖北神农架林区,建筑垃圾侵占生态保育区问题突出,甚至在生态保育区内持续倾倒垃圾,破坏珍贵自然资源,成为督察组重点通报的案例。
为应对这一难题,我院创新性地构建了“遥感速查-地面核查-遥感回头看”工作模式,结合卫星遥感快速发现固废问题,依托地面调查精准核实,并通过“回头看”机制追踪整改效果,为政府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监管工具,为打造宜居城市贡献力量。

我院构建遥感固废监测技术流程
图源:自绘
遥感赋能固废整治:
精准闭环监管的高效利器

全面覆盖,快速锁定问题点
基于遥感技术高分辨率影像和大范围扫描能力,实现固废堆场和非法倾倒点的全面覆盖和精准定位。
无论是城市隐秘的垃圾堆放点,还是偏远区域的非法倾倒行为,遥感技术都能通过智能算法迅速发现问题位置,为监管部门提供精准的线索。特别是对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点状污染问题,突破了传统地面巡查效率低、覆盖面小的局限。

动态监测,掌握变化发展趋势
融合光学遥感、SAR(合成孔径雷达)等多源数据,遥感技术可以全天候、全时段地动态监测堆场变化情况。
SAR对地表形态变化极为敏感,即便在复杂天气条件下,也能精准捕捉堆放扩张或新增倾倒行为。结合历史影像数据的比对分析,遥感不仅能清晰呈现固废堆场的动态变化轨迹,还能追溯违规倾倒的时间节点和发展趋势,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为执法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支撑。

闭环监管,确保长效治理成效
通过“速查-核查-回头看”的闭环监管模式,我院构建了从“问题发现”到“整改验证”的全流程链条。
速查阶段,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和AI算法对大范围区域快速扫描,智能标注疑似问题点,并生成清晰的空间分布图,为地面核查提供精准指引;
核查阶段,监管人员结合地面调研和影像,采集堆场的成分、规模及环境影响等数据,精准验证问题并制定整改方案;
“回头看”阶段,通过定期遥感影像采集和动态对比分析,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整改不彻底或反复违规的问题。
通过这一闭环机制,监管部门实现了固废治理从发现到复查的全过程高效监管,保障治理成效的长效稳定性。
多维应用实践:
构建固废整治高效管理体系

全域扫描,掌握固废分布格局
2024年4月,我院运用“遥感速查”技术对广州市区范围内的固废堆场进行了全面扫描,共发现200余宗固废堆场,主要集中于南沙区、增城区和白云区,三地堆场数量占全市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南沙区问题尤为突出,占比接近四成。监测发现,广州市固废堆场形成了以白云区人和镇、黄埔区联合街道、增城区宁西街道和南沙区大岗镇为核心的多个聚集区,为政府优化资源调度和精准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遥感识别广州市2024年4月固废分布格局
图源:自绘

执法支撑,提升处置效率
在固废监管中,“遥感速查-地面核查-回头看”体系为执法提供了全流程的精准支撑,显著提升了监管效率和执法效果。
2024年6月,系统平台通过遥感速查发现白云区某村新增一片绿色围挡区域。结合历史影像数据对比,分析显示该区域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明显的地貌变化,疑似存在非法倾倒行为。
随即,执法部门根据遥感提供的精准定位信息展开地面核查。现场调查证实了系统平台的发现,该区域内堆放了大量未经处理的建筑废弃物,影响了周边环境安全。通过进一步核实,确定堆放行为与当地责任人相关,随即对其依法立案。经过全面调查,执法部门以违反固废管理法规为由,对当地责任人判处行政处罚,并责令其立即清除堆放的建筑废弃物。
在整改完成后,系统在后续的“遥感回头看”环节中,通过定期影像采集动态监测整改区域的变化情况。监测结果显示,该区域已完成清理,地貌恢复正常,无新增倾倒现象发生。这一闭环式的监管模式从发现问题、核查处理到复查整改全程高效运转,不仅极大缩短了执法周期,还确保了整改的彻底性,形成了固废监管的长效机制。

动态监管,保障长效治理
遥感技术的实时监测与数据支持,确保了整改工作的精确执行与高效推进,进一步巩固了固废整治的成果,提升了治理工作的长效性。

整改追踪示意图
图源:自绘
未来,我院将继续发挥遥感技术在固废整治中的核心优势,深化“遥感速查-地面核查-遥感回头看”闭环监管模式,推动广州市固废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同时,加强与执法部门的协同合作,确保固废整治政策落实到位,推动全市固废治理体系长效运行,为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智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供稿|遥感中心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空天感知5|“遥感天眼”助力打造“无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