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作者:李松波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引言:石塔不语 铭文传灯
在五台山佛光寺东麓松林深处,一座六角砖塔正经历千年来的首次系统性修缮。这座与无垢净光塔、覆钵形无名塔比邻而立的大德方便和尚塔,始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其斑驳塔身不仅镌刻着时光的裂痕,更暗藏中唐禅宗流变与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密码。塔身西北壁嵌《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碑,揭开了一位禅僧——浮查无名(721-793年)的传奇生涯。这位出身渤海高氏望族的禅僧,早年师从北宗普寂习渐修之法,后转投南宗荷泽神会得顿悟真传,圆寂后更以"霜骨端坐,支节钩连"的肉身舍利,成就"锁子骨和尚"的宗教圣迹。河东节度使李自良为其营建的墓塔,遂成中唐佛教历史的立体见证。
本文基于笔者2024年夏佛光寺墓塔修缮工程驻场期间考察所得,结合相关古籍文献,对碑文进行校勘,并钩沉墓主浮查无名生平及其墓塔沿革。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图/修缮中的大德方便和尚塔(作者自摄)  ©️清源文化遗产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石上真言:碑文校勘中的历史密码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图/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作者自摄)  ©️清源文化遗产

关于浮查无名,《宋高僧传》《广清凉传》等文献仅有少量的记载,塔身碑文却为还原这位禅僧的历史本相提供了关键密钥。杨曾文的《<唐同德寺无名和尚塔铭并序>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一文曾对塔身碑铭做过研究,但文章也指出,文字有许多语句难以读通,怀疑是录文的问题。经笔者实地勘验,现校订三处误读:

█ 浮楂与浮植:师承考订
碑文载墓主"浮楂为隐遁之所",早期录文误作"浮植"。按"楂"通"查",与裴休、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所载神会法嗣"浮查无名"相合。结合碑文中所记的“后访南宗荷泽, 自顿而证”一句,由此确认墓主人为菏泽神会法嗣浮查无名。

这一字之差的勘误,恰似揭开历史封印的钥匙——"浮楂"不仅暗示了禅师以舟筏喻佛法的禅机(这在碑文最后的塔铭中亦有呼应),更指向其师承谱系的关键节点。在八世纪中叶禅宗南北对峙的背景下,这位身兼北宗普寂、南宗神会两大法脉的僧人,实为禅宗史上一座活的里程碑。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图/《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又称《禅门师资承袭图》。由裴休(791-864)和宗密(780-841)创作,梳理了达摩到诸祖的传承图示。  


█ 文意重光:塔铭补遗
原录文存在脱讹,现据塔身实物逐字校订:
  

原录:“月落空界,泉流浩劫。悠悠天壤, 括此舟楫。吾师恒化,代之阳塔。□于松下, 松月苍苍。”  


校正:“月落空界,泉流浩劫。悠悠天壤,舍此舟楫。吾师怛化,代山之阳。塔于松下,松月苍苍。”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图/ 塔铭(作者自摄)  ©️清源文化遗产

“怛化”语出《庄子》"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意谓人之死乃自然变化,不要惊扰。后谓人死为"怛化"。这一用典将佛家涅槃观与道家生死观熔铸一炉,恰合中唐三教融合的时代特征。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图/《元和郡县图志》 唐元和八年(813)  

“代山之阳”即代州(今忻州市代县)群山南麓,与《元和郡县图志》地理记载吻合。


“塔于松下,松月苍苍”不仅记述了墓塔初建时的环境,更构建出永恒的禅境意象——松者常青,月者恒明,与碑文"舍此舟楫"的解脱智慧形成意境呼应。


█ 细节证史:录文勘正 

此外,早期录文因句读失误导致文意晦涩,如“手礼疏遣,供于五台”应为“手扎书疏,遣使供于五台”,译为“写信遣使在五台山供养”。“天追惟先,贤扬后事”应为“追惟先贤,式扬后事”,译为“追忆先贤的品德与事迹,以此来弘扬并启迪后人”。此外,“食百不甘”应为“食旨不甘”,“图慕道德”应为“景慕道德”等在此不一一列举。此类校勘虽属细节,却为理解碑文叙事逻辑提供了关键支点。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法身证道:一位中唐禅僧的生命史
经碑史互证,这位禅僧的生命轨迹渐次浮现:
█ 簪缨法脉——渤海高氏考
据碑文"贞元九年(793年)无疾而终,享年七十二"推算,浮查无名生于开元九年(721年)。其"俗姓高氏,望出渤海,家于洛阳"的记载,与洛阳邙山出土高氏家族墓志相印证。这位出身簪缨世胄的禅僧,实为名将高侃后裔,与诗人高适同属渤海高氏一脉。

高氏家族在初唐以军功显赫,至盛唐转为文化世族。无名禅师的选择折射出唐中期士族信仰转向的典型路径——当安史之乱动摇传统价值体系,世家大族子弟纷纷转向宗教寻求精神寄托。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图/ 《唐故韶州长史高府君玄堂记》(千唐志斋博物馆藏)

█ 南北兼修——禅宗活史

综合《广清凉传》《景德传灯录》等文献,可见其独特修行轨迹:早年师从北宗普寂习"渐悟"之法,后转投南宗神会门下得"顿教"真传。这种南北兼修的求道历程,恰是八世纪禅宗分裂与斗争的鲜活见证。


其弟子清凉澄观(737-838年,华严四祖)的佛学成就,更折射出师承的深远影响。清凉澄观所倡"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衡三观之玄趣",或许正源自其师贯通南北的修行实践。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图/ 浮查无名师承关系(作者绘) ©️清源文化遗产


█ 金身示现——锁骨禅相

贞元九年(793年)示寂后,浮查无名留下"霜骨端坐,支节钩连"的肉身舍利。据《广清凉传》卷三载,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河东节帅李公顶礼时,"闻有异香。重修龕室。感神光数丈。瑞相仍现。"遂得"锁子骨和尚"尊称。这一肉身不坏的宗教现象,成为中唐佛教神圣性建构的重要案例。这种"肉身成道"的信仰模式,实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对中土"尸解成仙"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寺名钩沉:大德方便和尚塔与南禅寺

南禅寺的命名与禅宗南宗北传的宗教地理格局可能密切相关。《景德传灯录》卷五载六祖弟子慧忠国师(?-775年)与僧众的机锋问答:


僧问:"师曾到五台山否?" 
师曰:"曾到。" 
僧问:"还见文殊么?" 
师曰:"道阇梨父母在村草里。"  

这段充满禅宗隐喻的对话,既反映了南禅法脉在五台山地区的传播,也揭示出南宗禅僧对五台圣地文殊信仰的宗教认同。南禅寺大殿现存木构建筑虽为唐建中三年(782年)重建遗存,但寺院得名"南禅"的时空节点,恰与荷泽神会(684-758年)北上弘法、南宗北渐的历史进程相叠合。

这一命名现象背后,实为禅宗史的重要坐标:当北宗因"安史之乱"牵连而式微,南宗藉神会"滑台大会"确立正统地位后,五台山作为北传枢纽,成为南宗建构"文殊-禅观"信仰体系的关键场域。大德方便和尚塔碑文中"后访南宗荷泽,自顿而证"的记载,与南禅寺的命名互为注脚,共同勾勒出中唐时期禅宗南宗在五台山地区的传播网络——前者以僧人个体生命史见证法脉流转,后者以寺院空间命名凝固历史记忆。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图/南禅寺大殿  ©清源文化遗产 拍摄:张荣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千年法影:从敦煌到梁林
晚唐五代时期,敦煌僧人巡礼五台山已蔚然成风。《五台山行记》《五台山赞》等文献,如同跨越时空的巡礼日志,将彼时佛国圣地的朝拜盛况凝固成永恒。在敦煌遗书S.397中,后唐长兴二年(931年)的墨迹尤显珍贵:佛光寺锁子骨和尚塔前,虔诚的僧团正进行着顶礼膜拜——此时距大德方便和尚塔建成已逾二百春秋。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图/敦煌遗书S.397(图源:国际敦煌IDP)

莫高窟第61窟西壁的《五台山图》以全景式构图再现了这场千年对话。在画作的一隅,我们可以看到锁子骨和尚庵。画中,庵堂依山而建,形制古朴。塔身碑文中“门人道常,仰荷慈缘,庐于塔所”的记载,与画中的场景相互印证,印证了其持久的宗教影响力。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图/敦煌61窟五台山图——全图(图源:数字敦煌)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图/敦煌61窟五台山图——锁子骨和尚庵(图源:数字敦煌)

随着历史的流转,这座唐塔在后来的文献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仅在明代释镇澄的《清凉山志》中,有少量对墓主人浮查无名的文字记载。直到1937年,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在五台山的短暂停留中,意外发现了大德方便和尚塔。当时的墓塔被半埋于土中,其券门已“崩毁甚殊”,塔顶“蔓草丛生,难以考其原状”。他在《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一文中,对这座塔进行了记录。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一、二期,标志着这座沉睡千年的唐塔重返学术视野。


1951年,雁北文物勘察团对大德方便和尚塔进行了记录和拍照,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影像。这些记录不仅为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砖塔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更让这座古塔在现代学术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图/《雁北文物勘察团报告》


大德方便和尚塔,作为中唐时期砖塔建筑的重要实物遗存,为今人理解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桥梁。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碑文重光: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的勘误
为便读者查考,摘录校正后碑文:

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

上都资圣寺沙门慧岌文

和尚讳无名,字方便, 俗姓高氏。望出渤海,家于洛阳,远绪衣冠, 近系钟鼎。既以释氏命族, 故阐而不载。源清其流, 庆袭于后,辽夐缅邈, 映集千古者, 惟吾师焉。

孤高令名,峻削仪表, 修少欲行,习无生宗。初依北祖华严,从渐而入;后访南宗荷泽, 自顿而证。至于方广大乘, 沤和波若, 投针彻底, 游刃皆空。既不舍于文字, 亦不耽著禅味,盖真解脱人也。

尝好游山水, 赏玩云月。嚣尘隔处即止, 名利起处不居。由足衡岳、庐山、天台、四明、虎丘, 浮楂为隐遁之所。

晚岁, 顾谓道流曰:昔先师能仁,有拘尸之会者, 盖托终示灭之迹也。吾观清凉山, 大圣文殊师利与一万圣众,常说妙法。此中境胜, 实可栖托。于是于是杖锡挈瓶, 周游五顶, 初止清凉前峰铁勒兰若。

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都虞侯张公瑶, 顿开浮云,得见明月,手扎书疏,遣使供于五台。师以佛法付嘱王臣, 辞让不获, 杖策出山。元戎亲拥旌旄, 备列华盖, 郊迎野送, 意传香火。才允一斋之请, 即顺终焉之志。

吾师所游履处, 都人士女, 填城溢陌, 驾肩拜首, 欲闻半。师乃谓曰: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当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此即真乘了义之说,可遵而行之。言讫,辞众归山。都城硕德, 大将以下,皆降车步从, 或为前导者, 不可胜数。其感动人神, 一至于是, 岂造次论其德之深浅也。

自都还山, 便止佛光精舍。贞元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斋饭之次, 无疾而终。灭度之日, 昼结霜露, 夕则阴凝, 乃至终月, 曾不开朗。又俨然跏趺,如入禅定。始从初七, 逮于终七, 颜色熙怡, 观礼惊叹。识者云: 盖定力所持耳! 享年七十二, 僧腊四十三。元戎将,远纵金钱, 元戎将幕,远氎金钱,饰终宝塔, 即于寺中峰, 为全身舍利之所也。

寺主法兴,本非师资, 景慕道德,身服缞绖如坛所天追惟先贤,式扬后事。门人道常, 仰荷慈缘, 庐于塔所,禅诵不辍, 食旨不甘。其余门生, 泣对松月。岌未能亡,滞于文字, 恭承教义, 乃为铭曰:

月落空界,泉流浩劫。悠悠天壤,舍此舟楫。

吾师怛化,代山之阳。塔于松下,松月苍苍。

大唐贞元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建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结语:松月依旧 禅灯常明
这座重光的唐塔不仅是建筑遗珍,更是流动的精神史——它见证着南北禅宗的交融、士族与佛门的互动、神圣与世俗的对话。
在2024年的修缮现场,当无人机掠过松林,激光扫描仪勾勒出唐砖的每道裂纹,我们似乎听见历史的回响:那些消逝的晨钟暮鼓、辩论机锋、士族转型的阵痛与宗教改革的激荡,都凝结在这座砖塔的肌理之中。或许,文物保护的意义,正是让这些沉默的见证者,继续讲述文明的故事吧。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图/大德方便和尚塔修缮前中后三个阶段扫描图 ©️清源文化遗产


致谢

感谢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管理中心)、佛光寺南禅寺保护利用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博教育科技培训学院对本次项目大力支持。


项目名称:佛光寺墓塔勘察报告及修缮设计方案编制

起止时间:2020年5月至今

项目承担方: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项目组成员:张荣、雷娴、吕宁、王帅、李玉敏、王麒、陈竹茵、王一臻、倪浩然、刁峥、厉之昀、李松波等

项目进度:施工完成通过初步验收




参考资料(向上滑动查看):

[1] 杨曾文.《唐同德寺无名和尚塔铭并序》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J].佛学研究,2000(00):208-213.

[2] 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梁思成全集第四卷.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 

[4] 【宋】张商英.续清凉传/王志勇主编,崔玉卿点校,清凉山传志选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5] 【唐】释慧祥.古清凉传.

[6] 张荣.古建筑保护勘察关键技术研究——以佛光寺南禅寺等为例.清华大学[D].2024,12.

[7] 裴文中.雁北文物勘察团报告[M].文化部文物局,1951.

[8] 【唐】《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9] 《五台山图》

[10] 《五台山行记》

[11]仇鹿鸣,唐雯.高适家世及其早年经历释证——以新出《高崇文玄堂记》、《高逸墓志》为中心[J].社会科学, 2010(4):8.DOI:10.3969/j.issn.0257-5833.2010.04.023.

[12] 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J].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13]【宋】释赞宁等.大宋高僧传

[14]【明】释镇澄.清凉山志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作者:李松波

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设计师

文博馆员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工学硕士



相关链接:

历史今日|一份电报:发现佛光寺东大殿

【重点项目】大唐夕阳——佛光寺东大殿勘察研究记

【重点项目】四绝——视觉:佛光寺东大殿数字化勘察阶段性成果

【重点项目】佛光寺东大殿历史沿革研究进展

【独家报道】圣寿万年——佛光寺东大殿建成1160年纪念暨保护研讨会

【学术分享】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一)

【学术分享】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二)

【学术分享】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三)

【本期主题】 数据精度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保护理论与实践

【学术分享】 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像设营造制度与空间关系研究

【学术分享】南禅寺大殿重建背景、材分营造制度分析及建筑像设空间布局研究

【学术分享】面向公众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学术成果转化——以佛光寺东大殿为例

直播回放 | 中国国家地理公众科学:大唐佛光——千年后的相遇(上集)

直播回放 | 中国国家地理公众科学:大唐佛光——千年后的相遇(下集)

喜讯 | “佛光寺数字化展示项目”荣列“探元计划”2022十大“探元”案例

推荐|文化中国行《传世古建》感受跨越千年的大唐之美——佛光寺



*本期编辑:胡玥,排版:赵诗咏,审核:李建芸。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