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修缮中的大德方便和尚塔(作者自摄) ©️清源文化遗产
图/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作者自摄) ©️清源文化遗产
关于浮查无名,《宋高僧传》《广清凉传》等文献仅有少量的记载,塔身碑文却为还原这位禅僧的历史本相提供了关键密钥。杨曾文的《<唐同德寺无名和尚塔铭并序>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一文曾对塔身碑铭做过研究,但文章也指出,文字有许多语句难以读通,怀疑是录文的问题。经笔者实地勘验,现校订三处误读:
这一字之差的勘误,恰似揭开历史封印的钥匙——"浮楂"不仅暗示了禅师以舟筏喻佛法的禅机(这在碑文最后的塔铭中亦有呼应),更指向其师承谱系的关键节点。在八世纪中叶禅宗南北对峙的背景下,这位身兼北宗普寂、南宗神会两大法脉的僧人,实为禅宗史上一座活的里程碑。
图/《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又称《禅门师资承袭图》。由裴休(791-864)和宗密(780-841)创作,梳理了达摩到诸祖的传承图示。
原录:“月落空界,泉流浩劫。悠悠天壤, 括此舟楫。吾师恒化,代之阳塔。□于松下, 松月苍苍。”
校正:“月落空界,泉流浩劫。悠悠天壤,舍此舟楫。吾师怛化,代山之阳。塔于松下,松月苍苍。”

“怛化”语出《庄子》"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意谓人之死乃自然变化,不要惊扰。后谓人死为"怛化"。这一用典将佛家涅槃观与道家生死观熔铸一炉,恰合中唐三教融合的时代特征。

“代山之阳”即代州(今忻州市代县)群山南麓,与《元和郡县图志》地理记载吻合。
“塔于松下,松月苍苍”不仅记述了墓塔初建时的环境,更构建出永恒的禅境意象——松者常青,月者恒明,与碑文"舍此舟楫"的解脱智慧形成意境呼应。
█ 细节证史:录文勘正

综合《广清凉传》《景德传灯录》等文献,可见其独特修行轨迹:早年师从北宗普寂习"渐悟"之法,后转投南宗神会门下得"顿教"真传。这种南北兼修的求道历程,恰是八世纪禅宗分裂与斗争的鲜活见证。
其弟子清凉澄观(737-838年,华严四祖)的佛学成就,更折射出师承的深远影响。清凉澄观所倡"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衡三观之玄趣",或许正源自其师贯通南北的修行实践。
图/ 浮查无名师承关系(作者绘) ©️清源文化遗产
贞元九年(793年)示寂后,浮查无名留下"霜骨端坐,支节钩连"的肉身舍利。据《广清凉传》卷三载,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河东节帅李公顶礼时,"闻有异香。重修龕室。感神光数丈。瑞相仍现。"遂得"锁子骨和尚"尊称。这一肉身不坏的宗教现象,成为中唐佛教神圣性建构的重要案例。这种"肉身成道"的信仰模式,实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对中土"尸解成仙"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南禅寺的命名与禅宗南宗北传的宗教地理格局可能密切相关。《景德传灯录》卷五载六祖弟子慧忠国师(?-775年)与僧众的机锋问答:
这一命名现象背后,实为禅宗史的重要坐标:当北宗因"安史之乱"牵连而式微,南宗藉神会"滑台大会"确立正统地位后,五台山作为北传枢纽,成为南宗建构"文殊-禅观"信仰体系的关键场域。大德方便和尚塔碑文中"后访南宗荷泽,自顿而证"的记载,与南禅寺的命名互为注脚,共同勾勒出中唐时期禅宗南宗在五台山地区的传播网络——前者以僧人个体生命史见证法脉流转,后者以寺院空间命名凝固历史记忆。

图/南禅寺大殿 ©清源文化遗产 拍摄:张荣


图/敦煌61窟五台山图——全图(图源:数字敦煌)

随着历史的流转,这座唐塔在后来的文献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仅在明代释镇澄的《清凉山志》中,有少量对墓主人浮查无名的文字记载。直到1937年,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在五台山的短暂停留中,意外发现了大德方便和尚塔。当时的墓塔被半埋于土中,其券门已“崩毁甚殊”,塔顶“蔓草丛生,难以考其原状”。他在《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一文中,对这座塔进行了记录。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一、二期,标志着这座沉睡千年的唐塔重返学术视野。
1951年,雁北文物勘察团对大德方便和尚塔进行了记录和拍照,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影像。这些记录不仅为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砖塔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更让这座古塔在现代学术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雁北文物勘察团报告》

唐东都同德寺故大德方便和尚塔铭并序
上都资圣寺沙门慧岌文
和尚讳无名,字方便, 俗姓高氏。望出渤海,家于洛阳,远绪衣冠, 近系钟鼎。既以释氏命族, 故阐而不载。源清其流, 庆袭于后,辽夐缅邈, 映集千古者, 惟吾师焉。
孤高令名,峻削仪表, 修少欲行,习无生宗。初依北祖华严,从渐而入;后访南宗荷泽, 自顿而证。至于方广大乘, 沤和波若, 投针彻底, 游刃皆空。既不舍于文字, 亦不耽著禅味,盖真解脱人也。
尝好游山水, 赏玩云月。嚣尘隔处即止, 名利起处不居。由足衡岳、庐山、天台、四明、虎丘, 浮楂为隐遁之所。
晚岁, 顾谓道流曰:昔先师能仁,有拘尸之会者, 盖托终示灭之迹也。吾观清凉山, 大圣文殊师利与一万圣众,常说妙法。此中境胜, 实可栖托。于是于是杖锡挈瓶, 周游五顶, 初止清凉前峰铁勒兰若。
河东节度使李公自良、都虞侯张公瑶, 顿开浮云,得见明月,手扎书疏,遣使供于五台。师以佛法付嘱王臣, 辞让不获, 杖策出山。元戎亲拥旌旄, 备列华盖, 郊迎野送, 意传香火。才允一斋之请, 即顺终焉之志。
吾师所游履处, 都人士女, 填城溢陌, 驾肩拜首, 欲闻半偈。师乃谓曰: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当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此即真乘了义之说,可遵而行之。言讫,辞众归山。都城硕德, 大将以下,皆降车步从, 或为前导者, 不可胜数。其感动人神, 一至于是, 岂造次论其德之深浅也。
自都还山, 便止佛光精舍。贞元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斋饭之次, 无疾而终。灭度之日, 昼结霜露, 夕则阴凝, 乃至终月, 曾不开朗。又俨然跏趺,如入禅定。始从初七, 逮于终七, 颜色熙怡, 观礼惊叹。识者云: 盖定力所持耳! 享年七十二, 僧腊四十三。元戎将氎,远纵金钱, 元戎将幕,远氎金钱,饰终宝塔, 即于寺中峰, 为全身舍利之所也。
寺主法兴,本非师资, 景慕道德,身服缞绖如坛所天追惟先贤,式扬后事。门人道常, 仰荷慈缘, 庐于塔所,禅诵不辍, 食旨不甘。其余门生, 泣对松月。岌未能亡筌,滞于文字, 恭承教义, 乃为铭曰:
月落空界,泉流浩劫。悠悠天壤,舍此舟楫。
吾师怛化,代山之阳。塔于松下,松月苍苍。
大唐贞元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建

图/大德方便和尚塔修缮前中后三个阶段扫描图 ©️清源文化遗产
项目名称:佛光寺墓塔勘察报告及修缮设计方案编制
起止时间:2020年5月至今
项目承担方: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项目组成员:张荣、雷娴、吕宁、王帅、李玉敏、王麒、陈竹茵、王一臻、倪浩然、刁峥、厉之昀、李松波等
项目进度:施工完成通过初步验收
参考资料(向上滑动查看):
作者:李松波
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设计师
文博馆员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工学硕士
相关链接:
【独家报道】圣寿万年——佛光寺东大殿建成1160年纪念暨保护研讨会
【本期主题】 数据精度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保护理论与实践
【学术分享】南禅寺大殿重建背景、材分营造制度分析及建筑像设空间布局研究
【学术分享】面向公众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学术成果转化——以佛光寺东大殿为例
直播回放 | 中国国家地理公众科学:大唐佛光——千年后的相遇(上集)
直播回放 | 中国国家地理公众科学:大唐佛光——千年后的相遇(下集)
喜讯 | “佛光寺数字化展示项目”荣列“探元计划”2022十大“探元”案例
推荐|文化中国行《传世古建》感受跨越千年的大唐之美——佛光寺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松风塔影溯禅踪:一座唐塔碑文中的禅宗流变史 | 遗产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