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书刊导览 |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01【连载】

书刊导览 |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01【连载】

雅各布斯曾说,要“观察城市和伟大街道”,要用自己的双脚去阅读城市。《东京的空间人类学》一书的作者阵内秀信则增添了另一个角度——手拿江户时代(1600—1867年)的地图,穿越400年的时间,去查看江户时代东京的稻田、店铺、住宅群、寺庙群……——这座从江户时代以来形成的传统空间骨架新旧要素交织、用地条件丰富多样的城市。或许通过这种城市阅读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城市形态是如何跨越几百年、历经岁月沉淀,连绵持续地生成的。

经出版社授权,本号从2月11日开始陆续推送《东京的空间人类学》的部分内容。


书刊导览 |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01【连载】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



[日] 阵内秀信 / 著
刘东洋 郭屹民 /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年

东京作为一座巨大而复杂的城市,对其从文脉的角度加以解读,那种一根筋的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不过,非常辛苦地翻阅每一章,辛苦地阅读完之后细细回味一下的话,也会体味到这就是城市。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罗列出“下町”“山手地带”与“水岸”“山边”这些两种空间的谱系,以及围绕着“前江户”“江户”“文明开化”“现代主义”“战后高度成长”“后现代”展开时间谱系的多重引用,原因在于那些都是只有这个城市才具有的独特姿态或其独特的气质才能孕育的。如果能够读懂东京的话,那么面对日本,甚至是世界上任何城市,都将无所畏惧了。

我把研究对象定格于“文脉=东京”是自8年之前。当时刚从意大利留学回国,成为法政大学客座讲师的我,把学生的“地域调研”对象确定为东京。“东京的城市研究会”的自主性研究组织也因此诞生。
尽管如此,我们却没有一丝要将东京的整体进行随意调研的想法。我们没有要竖起大旗的宏大目标,而是到东京的街巷去走走看看。调研就是伴随着这样轻松的想法开始的。
终于,我们对像东京的下谷、根岸(台东区)等这些在地震和战争中得以保全下来的传统街巷地区,以及留存于下町的人际关系进行了了解,在感动之中完成仿佛做梦一般的调研。作为调研的方法,我们将“住居”置于“城市”的文脉之中进行类型学的分析,从而对地域生活空间结构进行解读。我将我在威尼斯使用过的方法几乎全部用在了这里【《阅读东京之町》】
不过,像这样将“情绪”“传统”这些带有强烈意向性的内容一并强行加入“下町”之中,是否就能够吃透东京城市的现实生活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时的我们决定转换视角,将目光移至作为近代东京基础的“山手地带”,以山手线【译者注:JR东日本的东京电车环线】内侧几乎全域为对象进行了调研。
这样的范围,大到让人无可奈何。不管怎么说,每个星期天,我总是拿着江户的老地图和复原地图,跟着学生一起漫步东京持续调研。脚踩着武藏野高地感受那种起伏,我们的全身心似乎体味到了生活在历史中的人们那鲜活的空间。四处听说的那些久已远去的故事,各种各样带着浓郁意味的“场所”(Topos)及其意向,也仿佛已经充斥在我们的周遭。对于东京地域调研所带来的未曾预料的趣味,经常令我们感到震惊。
话说回来,我在东京研究中最关心的并不是对那些过往既有史料的严密调查,而是将视线放在了眼前这个非常特别的城市,它呈现与成立的要因,引入历史的观点加以判别。为此,我自然会将关注点定格在文明开化以降,在东京生活的人们,他们是如何接受西欧的异文化,又是如何将它们融入街巷变化之中的。
不过,在我调查山手地带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影响力。我开始担心会忘记日本城市的基本结构,那种我在很久之前靠直觉把握的结构。我意识到时机到了,该重新回头研究一下江户时代东京的下町空间了,但应该采用一个新的视角。我开始试图把我所喜欢的几个主题联系起来:威尼斯的水城和东京的水城。这一发现,也就是江户时代东京作为一个水上国际城市的发现,是一个意外的突破。我有一个朋友在下町环境里长大,应他的邀请,我们乘船去佃岛。次水上游东京的动态空间体验在一个新的层面打开了我解读东京的视野。
这次航行也让我第一次认识到樋口忠彦【译者注:日本景观工程学家,1944年—】从“山边和水岸”角度讨论东京的价值。渐渐地,我开始明白,江户时代东京的水系甚至比威尼斯的水系更为重要,塑造着东京这座城市的结构。很显然,为了支持我的观点,我不能把我的城市空间认识仅仅聚焦于日常的或者说世俗的世界,还要延伸到非日常的世界,也就是神圣空间里去。
我那时已经完成了一些调查,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把握住了上城。我开始想从这个新的视角去看整座城市了。这时,我从桢文彦译者注:日本建筑师,1928年—】有关“奥”的概念【译者注:桢文彦对日本传统空间曾以需要深入内部层层探幽的“奥”的小宇宙加以概括】中获得了启示。许多年前,我的一位好友就问过我:“用你的这种方法,能把一座城市解读到什么程度?”这一问题一直盘桓在我的脑海中。这时,我觉得我终于已经找到可以揭示东京深处所隐藏的结构和意义的线索了。
通过这些年的试错过程,我对东京的调查方法已经在诸多方面偏离了我当年所学的建筑史的传统调查方法。我从意大利带回来的城市研究方法也显得不很充分,起码是不能独自成立。我们可以直观勾勒出欧洲城市整体组织和建筑背后的原理,但面对日本城市时却做不到。在日本,如果你不了解城市基本结构与自然和宇宙的有机联系,你就看不出本质来。
出于这一原因,我在书名里大胆地使用了“空间人类学”这个奇特的标题。我相信这种把自己置身于当代东京城市空间的方法,直接去体验人类活动所积累的记忆和意义,进行实地田野调查,用比较的视角阐明城市特殊结构的形成过程;事实上,也就是一种人类学的方法。因此,这个标题体现了我要从一个新角度去捕捉东京的意图。UP
扫描二维码
购 买 本 书

书刊导览 |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01【连载】

编辑、排版 | 顾春雪

书刊导览 |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01【连载】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书刊导览 |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01【连载】

书刊导览 |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01【连载】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书刊导览 |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01【连载】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