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焦思颖
在追求诗与远方的路上,必须先爱护我们脚下的土地,厘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守住粮食与生态的底线。

有人苦心追寻仍难以走红,默然无语的孤树却集众爱于一身。不少网友评论:“在钢筋混凝土的环境中待久了,难得遇到身边就有这样宽广无垠的‘大草原’和别样的‘孤独树’”“这就是自由的味道”……正是因为都市人对“孤独美学”的偏爱,孤独的树成为网红打卡点。
然而,当游客沉浸于孤独之美时,却忽视了脚下的麦穗,将农民日复一日 “锄禾日当午”的艰辛抛掷脑后。每到周末,为了与“孤独的树”亲密接触,数百名游客涌入麦田中央踩踏着麦苗,一些游客甚至骑自行车在庄稼地里“飞驰”。当“树上开满大妈,地上趴满大爷”成了日常,历经艰辛长成的麦苗也倒在了田野。农民心痛无奈,只得动了砍树的念头。
此类事件并不“孤独”。曾经,四川成都地铁三元站油菜花田因打卡者众多而踩踏频发,广东阳江稻田遭游客肆意踩踏,甚至北京居庸关花海因摄影爱好者众多逼停列车……流量经济野蛮生长,却也带来了新的“考题”。
一边是农户朴素的要求:保护庄稼、减少损失;一边是游客的心灵需求:亲近自然、追求诗意。如何处理保护耕地、生态与发展现代文旅的深层矛盾,在保护与发展间找到平衡点,无疑给地方治理带来考验。
池州当下的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周末巡逻,计划设置围栏和指示牌,但尚未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有关专家建议借鉴成都 “帽子树” 的经验,通过设置观景台、开辟人行通道等来疏导人流。

守好“粮食蔬菜”
才有“诗与远方”
在追求诗与远方的路上
必须先爱护我们脚下的土地
厘清人与自然的关系
守住粮食与生态的底线
当流量退去
让每一棵麦苗每一棵树
依旧能在
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自由生长
才是我们所期待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评论投稿请前往:
邮箱|zrzybpl@126.com
网址|http://www.iziran.net/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麦田中的“孤独树”成网红?莫让偏爱成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