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管理制度集成创新
近年来,浙江深化用海管海实践,加强海洋管理制度集成创新,提升海域资源高效利用水平,提高用海审批效率,推动陆海统筹机制不断完善。
2024年6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出台《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强化规划引领、统筹指标计划、优化审批服务、促进节约集约和加强监管保护等5方面提出12条支持举措,积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聚焦企业需求,压缩用海审查报批时限,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在强化交通基础设施、“海塘安澜”等项目用海保障的同时,推动海域资源复合利用,切实满足产业发展用海需求。
另一方面,大胆探索,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制度创新,编制省级海岸带规划,落实海域、海岸线、海岛资源分级分类管控体系,同步推进沿海五市市级海岸带规划和温州市洞头区试点县级海岸带规划编制工作,对海岸带地区保护与开发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加强规划配套制度建设,推动形成海岸带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工作闭环。
激发产业发展动能
近年来,浙江不断激发向海产业发展动能,2021年至2024年保障项目用海50多万亩,助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2024年6月,浙江省自然资源智慧交易服务平台首宗海域使用权成功出让,公告发布、申请提交、挂牌交易等环节实现全流程网上操作,标志着浙江海域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迈出坚实步伐。
在维护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方面,浙江优化养殖用海管理相关政策举措,对确定养殖用海规模布局、规范管理新增养殖用海、稳妥处置现有养殖用海等进行细化。
在加强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方面,浙江优化重大项目保障机制,积极支持浙能六横 LNG、三澳核电、三门核电、金七门核电等重大项目用海,切实保障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激活“沉睡”的海域空间
一直以来,高效利用海洋资源是浙江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浙江以节约集约用海为抓手,努力激活“沉睡”的海域空间。
2022年以来,浙江系统谋划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工作,浙江厅印发《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的通知》,让项目用海立体分层设权有了政策依据。在此基础上,浙江编制《海域立体分层宗海界定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了宗海立面界址界定和立体空间信息表达的方法,为推进海域立体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2024年,浙江全面推广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推动海域海岛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用海空间要素供给潜力进一步释放,海域潜在经济效益持续增加,海洋经济实现平稳增长。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形成“光伏+养殖”“光伏+温排水”“海底电缆管道+海塘”“跨海桥梁+海塘”等多种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类型。2024年,全省审批海域立体分层设权项目79个,面积近5.6万亩。

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近年来,浙江立足管海护海,着力建立健全海洋资源调查、海域智能监管、生态预警监测等体系,加强海域海岛执法监管,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持续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2024年,浙江开展了280个近岸监测站位的海洋生态趋势性监测,全面掌握浙江海洋生态本底状况和年际变化趋势,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县为单位对全省海洋生态状况进行“体检”。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海洋生态基础状况稳中趋好。

2024年,浙江发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统筹确定全省海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4个片区、11个重点工程,大力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通过竞争性评审,温州市(平阳县)、舟山市(嵊泗县)、台州市(三门县)3个项目入选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获得中央资金补助9亿元。2019年以来,浙江获批国家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17个,排名全国前列。
守护海洋生态安全,浙江坚持干在实处。目前,全省基本建立起基于“卫星遥感—生态浮标—船舶走航—原位监测”为一体的多源立体监测网络。
同时,浙江建立完善赤潮“早期风险预警+应急监测”业务体系,2024年完成以省为尺度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试点,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赤潮动态预警报模型,实现了72小时赤潮预警报,模型预测结果最高水平分辨率优于1公里。目前,浙江赤潮预警准确率达70%以上,为海上养殖、滨海旅游区等提供了精准及时的预测,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
此外,浙江高度关注微塑料、水母爆发等新兴的生态风险,印发《关于加强局地性生物爆发应对的通知》,压紧压实责任,强化风险防范,提升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
为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浙江完成了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和智能网格预警网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防御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五清单”“三报告”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精准性。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浙江积极探索开展海洋碳汇相关工作,印发海洋碳汇能力提升指导意见,提出打造海洋碳汇发展的“浙江样板”。为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浙江通过卫星遥感解译、无人机监测、现场调查等手段,基本摸清了全省蓝碳生态系统的类型、分布和种群结构等“家底”,同步开展蓝碳机理研究,推进蓝碳试点工作,初步理清全省蓝碳生态系统固碳路径、影响因子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四大类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法。针对全省淤泥质光滩量大面广的特点,浙江开展了光滩向盐沼转变的可行性研究,探索人工碳增汇的新路径。

舟山晚霞
浩瀚海洋蕴藏着无限机遇。随着海洋强省建设不断深入,浙江将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新定位,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再添强劲的蓝色动能。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供图: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动图制作:曲冰洁
文字编辑:高悦、刘照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保障项目用海50.53万亩,浙江陆海协作解锁 “深蓝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