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塱头实验:
从“进士村”
到乡村振兴“试验田”
“修旧如故”让古村“延年益寿”
为最大程度保留古村风貌,设计单位与村民一起整理家谱,对塱头黄氏家族的传承脉络进行重新梳理。对每一个院落、每一栋建筑甚至每一堵墙、每一扇窗做研究,切实做到尊重历史、摸清文化底蕴。对涉及古村的所有项目,在风险评估、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各个环节,都进行慎之又慎的斟酌推敲。
在塱头村保护更新中,摒弃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在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上下功夫,完整保存古村内的24座祠堂、书室和5座炮楼、门楼。以“绣花功夫”开展“微改造”,最大程度保留200余座明清年代青砖建筑原有的肌理、外观、格局、风貌,设立27处文物保护单位,防范失管失修、利用不当。村内18条街巷以礼教命名,运用村中流传的历史典故阐释街巷命名由来,留住古村文化的历史见证和村民的共同记忆。
▲塱头村保护对象分布图
“古今对话”让古村“蝶变新生”
春阳台,作为塱头村乡村振兴项目的核心标志建筑,由中国著名建筑师张永和设计,总建筑面积8602平方米,立于荷塘边,宛如高台,融合了文博展馆、藏书楼、善本室、阅览室、剧场、艺博活化、亲子活动等多样空间,为塱头古村的多元文化活动提供了全新场所。为了与古村建筑的尺度相呼应,春阳台采用组团式布局,十个大小不一的单元通过弧形的“楼”相互连接,屋顶连廊进一步将其联通成为一个整体,村落内荷塘与建筑之间水平方向的并置关系在春阳台当中转化为更具现代性的垂直关系,25座荷花池在春阳台的屋顶与村内半月形的风水塘遥相呼应。

▲屋顶荷塘

▲剧场舞台和双向看台

▲藏书楼
“浑然天成”让古村“和美宜居”
在统筹古村整体活化利用时,充分重视设计对挖掘乡村历史魅力的作用,优先考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塱头村,村头的大榕树是村民们心中的“乡愁”。
在“春阳台”的设计之初,主创设计师就特别思考过建筑和大榕树的关系,希望大榕树能比房子大,以更好适应古村尺度,建筑主体下沉至地下一层,屋顶种植25组生态荷塘,与村前荷塘共同构成“立体荷塘”景观。
“春阳台”较小的建筑尺度,代表着大城市里很难体会到的亲近、尊重自然,“春阳台”依荷塘而建,以更好融入生态环境,营造更宜居宜游的生活场景。

▲地下一层的室外展览入口


▲屋顶的“立体荷塘”
04
塱头模式:
从广州样板到世界舞台
文化引领 公益赋能
创新实施“政府+企业+村集体+专业力量”的合作模式。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省、市、区三级统筹协调,2021年9月,花都区人民政府与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又称“唯品会公益”)签订塱头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以古村文化振兴提升区域造血能力。塱头项目团队联合政府,众多专家、学者,引入村民共治模式,以激活古村内生力量为路径,保护与发展并举,助力塱头蝶变新生,使之成为大湾区”最传统、最活力”的新文旅目的地。
在省、市、区三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在启动之初就确立了公益属性,持续投入已超2亿元,费用由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出资,项目投资不收回,收益全部留在本地。目前,春阳台艺文中心(以下简称“春阳台”)、古村市集与展览、高端民宿“和春住”等项目已逐步进入常态化运营,项目的全部收入用于回馈村民及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和春住精品民宿(室外)

▲和春住精品民宿(室内)
项目通过打造文化IP、植入商业业态等方式,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增加约 500万元。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民宿经营、手工艺合作等方式参与共建。目前全村已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近4000元。

▲市集商铺
春阳台还定期举办“逸仙高研讲座”“童诗会”“小小讲解员”等活动,吸引超10万游客,带动周边民宿、市集等业态繁荣。2024年1-12月,全村接待游客量超过10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塱头古村、春阳台景区大众点评分数双双保持4.9分(满分5分),长期占据广州同类榜首。
春阳台艺文中心自2023年建成以来,已斩获ArchDaily 2023年度全球最佳建筑TOP100、2024 IFLA亚太区文化与传统类杰出奖等国际殊荣。
2024年11月,塱头村项目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全球50个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向世界输出“文化振兴+生态保护+共同富裕”的广东经验。

▲春阳台艺文中心
耕读传家 诗书继世
塱头是“书香古村”,历史上,塱头村共有15人考取进士,10人考取举人,8人考取庠生,还有15人考取秀才,更有“七子五登科”与“父子两乡贤”的佳话。
古祠前广场依次排开20余座古祠堂与书室,“书传世代雅颂门风”与“梅兰报春晓窗下颂华章”等古祠的门联,展现了这里耕读传家的深厚历史底蕴。坚持守正创新,对村内书院、书室等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活化利用,充分整合资源,打造国学教育基地,进一步传承弘扬耕读传家、兴学重教的优秀文化传统。
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以短视频等形式广泛宣传塱头村“乡贤故里”的美誉,讲述“铁汉公”黄皞“公孙八科甲”“父子两乡贤”和黄谷诒“七子三登科”等典故,进一步彰显古村人文底蕴。活用各类文化阵地,举办充满乡土味、烟火气的“美丽乡音”比赛,进一步扩大塱头村的文化影响力。
▲《与道大适——中国读书人的安身与立命》常设展览现场
村企联合 老屋唤醒
塱头村与唯品会慈善基金会联合共同成立公司,一体化设计古村落全周期保护利用与治理模式,确保村集体资源有力整合、精准投入、合理利用。在实施活化利用古村空间方面,将乡居院落精心修缮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改造,更切合年轻人的审美眼光。
在项目运营招商方面,以历史文化名村的老建筑、老街巷为载体举办展览、市集等,“心画中国”光影艺术展、朗那头草地、古村音乐会、阿尔贝托·贾科梅蒂雕塑特展等纷纷登场;引进了肯德基、茅台冰淇淋、泡泡玛特、茶里、名创优品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业态进驻古村。
开办“塱夏荷集”广府文化市集,布设茶艺、布艺等特色摊位,推出家具展、花艺香薰展、家居生活美学展等主题展陈。举办炭步芋头节、古村迷你马拉松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引进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时尚品牌,进一步丰富塱头村“吃、住、行、游、购、娱”多元文旅业态。
●●●
塱头村的蝶变印证了保护与发展并非对立的命题。当700多年的科举文脉遇上当代艺术创新,当青砖灰瓦的岭南古建拥抱数字技术,这座“活着的历史文化名村”正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姿态,为世界提供乡村振兴的中国答案。
塱头村入选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标志着其以文化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走向国际,向世界传递中国乡村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伙伴计划也将继续延续“政府+企业+村集体+专业力量”的模式,将塱头村耕读文化与古村特色发扬光大。
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广州这条古村,登上“建筑界的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