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极端灾害频发,风险威胁日益突出,城市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以广州市为例,2023年,广州历经多次极端强降雨,其中受“海葵”残余环流和西南季风影响的最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时雨量超50mm的强降水持续6小时,多个雨量站打破记录,全市平均雨量达161.6mm。2024年4月,广州出现猛烈的强对流天气,多地降下冰雹,白云区遭遇强龙卷风,良田村气象站录得最大阵风20.6米/秒,导致5人死亡、多人受伤。此外,全球变暖导致广东沿海海平面以平均3.5毫米/年的速率上升,2023年,广东省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54毫米,近5年珠江口咸潮入侵35次,总影响天数达到196天,咸潮上溯影响供水安全。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我们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设计者,更是安全防线的守护者,灾害从来不是“假设题”,而是“必答题”——从地震、洪涝到极端气候,从基础设施韧性到社区应急能力,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是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作为城市规划的先行者,我院始终将防灾减灾视为使命:在市规划资源部门指导下,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聚焦突出的洪涝灾害风险,以规划为抓手,通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明确竖向安全底线、强化地下空间管控、加强“生命线”安全保障、提升全灾种大应急消防救援能力等系列行动,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抗灾综合能力,书写安全与发展的平衡之道。
从顶层设计推动海绵建设持续发力,我院参与编制《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高起点采用一套全周期全过程管控体系,将“+海绵”理念,贯穿项目策划、土地出让、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竣工验收和维护管养全过程,实现了全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我院综合运用遥感、LIDAR高程模型、水力模型技术,识别内涝易发风险区域,划定内涝风险区划图和易发内涝潜在风险区域分布图,结合城市更新促进内涝风险区域改造。
助力将河涌、水库控制线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控规蓝线参考图层,将防洪排涝设施、河涌水系、海绵调蓄设施等纳入用地规划条件,形成“三图一表“管理图件和指标,随土地出让、建设、验收,切实加强河涌水系的保护管控和防洪排涝的高效传导。

广州海绵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分布图
图源:广州日报
院市政专业编制的《广州市竖向总体规划(2023-2035)》是全国首个以洪涝本底安全为核心的竖向总体规划,识别191处重大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明确底线标高要求,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
规划城市适宜调蓄空间布局,落实102处地表雨水调蓄空间,提升城市洪涝蓄滞能力。项目团队以105个排涝片区为技术分析单位,以行政区为管理单元,绘制了117个管理图则,实现从规划到建设的有效传导。

竖向总体规划管理图则
图源:自绘

竖向总体规划(左)、详细规划(中)、实施性规划控制要素(右)
图源:自绘
针对地下空间薄弱环节强化管控,我院受托编制《广州市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提出“底线要素范围内原则上禁止利用地下空间,仅允许无法避让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管控要求,识别地质安全、资源保护、地面管控底线要素,结合自然环境、人文和建设要素开展资源评估,划定地下空间适建性“三区”,分类、分阶段提出“规划-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108项防灾减灾措施,结合地下轨道交通、重大管线,统筹地上地下防灾减灾设施,打造网络化协同城市防灾减灾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适建性分区图

地下空间建设分区图
图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我院参与编制片区地下管线详细规划,对十大类地下管线数据脱敏,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全类别市政地下管线规划建设审批提供可靠依据。
对输油管道、高压电力架空线路、原水管、城市(次)高压燃气管道等城市重大敏感管线进行梳理,明确安全控制要求,保障城市管线命脉。

广州市片区地下管线详细规划成果
图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围绕消防队伍职能的转变,我院编制的《广州市城市消防规划(2021-2035)》,针对“全灾种”部署专业化救援队伍,多元提升综合应急救援力量。
科学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保障,落实消防站、消火栓等消防设施;从建站规模、队站体系、实际救援效果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一站多点,以大带小”的消防站布局模式,以应对“迅速反应”与“重点强化”的不同需求;建立灾害事故救援专业化模拟训练基地,强化设施共建共享公用,统筹专职、志愿、社会消防队伍,支撑消防力量职业化发展等。

“东南西北”四大训练基地
图源:广州消防微信公众号
安全,是城市文明的永恒底色,更是千万人安身立命的根基。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既是对灾害风险常态化的深刻洞察,也是对政府、企业、市民共筑“安全命运共同体”的迫切呼唤。
从国土空间的安全底线划定,到地下管网的数智化管控;从老旧社区的消防韧性提升,到超高层建筑的救援优化——数十载深耕,我们以规划之笔,在城市的肌理中刻入安全的基因。面对灾害风险的新挑战,我院成立“韧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聚焦灾害风险防控规划研究,旨在强化规划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防灾减灾从“被动应急”转变为“主动防御”。
规划多一分韧性,城市多十分从容。当我们用科学丈量风险,用智慧编织安全网,这座城市便有了抵御风雨的硬核底气,有了守护生命的柔软温度。
供稿|市政规划设计二所 · 韧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城市安全⑰|规划韧性多一分,城市安全增十分:院以专业之力托举城市安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