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408研究小组 |袖里展乾坤 京都站的多元共生



它是城市交通的枢纽——连接着JR铁路、近铁铁路以及地铁乌丸线,车站北广场是市巴士总站和长途及夜行巴士的汇总地;它是超级综合体——包含酒店、百货、餐饮、表演、展览等多种功能;它拥有目前世界长度最长,高度最高的半室内空中连廊——拉面小路……它就是京都的门户——京都火车站。



京都站介绍

日本是世界上轨道交通建设较早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轨道交通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至今,已经进行过多例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城市开发。虽然日本的人口规模有所下降,但是近些年的开发建设越来越多的以“集约”、“高效”这些词为主导,在多个城市中有序的进行再开发。


京都火车站位于新干线上,是京阪神地区的客流中心。京都车站大厦设计竞标于1990年发布,竞标组委会为设计师制定了三大目标:更新公共交通系统;更好的接待旅客以及焕发市区活力。整个车站于1997年竣工完成,整个设计工作持续了约6年半,京都站的重要性与设计的难度由此也可见一斑。


京都站区位图(图片来源:京都火车站官网)

京都站内部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京都火车站官网)

京都火车站占地38076㎡,总建筑面积237689㎡,地下三层,地上饭店部分16层,百货部分12层。建筑师原广司在谈到京都车站的设计时曾提及京都车站是一个包含了多个功能的综合性的建筑,但是依旧秉承其主要功能,由此产生了称之为“地理学的集合广场”的设计,即京都站内部由东侧饭店、西侧百货以及中部大中庭构成,人们也只有通过这三个巨型体块,才能对京都站的全貌有所了解。

历史之门——迎来送往,承载城市记忆


京都站大厅(图片来源:京都火车站官网)


京都被誉为通向日本历史之门,因此在京都站的设计竞赛中,有多个作品都着力表达着“城市之门”的意向。京都火车站的设计者原广司在设计时,也将“门”的意向融入设计之中,他是在新车站内设置了一座巨大的厅来反映城市之门的意向。


京都火车站的中央部分即是这个巨大的厅,进深27m,最高处达60m,横向宽度470m。大厅的西侧是阶梯状的室外广场,拾阶而上通向屋顶的室外平台,阶梯广场的不同高度通过入口与Isetan百货相连接;大厅的东侧是京都剧院以及京都格兰比亚大酒店;顶部还有一条狭长的“拉面小路”,在空中将Isetan百货以及东侧的休息广场连接起来。


大厅的中部两部扶梯通向地下空间,地下二层的南北通道向北跨越街区通向另一建筑综合体,南侧在地下连接多个地下商业街系统,形成庞大的地下步行网络。

城市乐园——多层次的室外活动平台

这里是屋顶的瞭望台,俯瞰城市景观;这里是室外婚礼的首选地带,充满甜蜜与梦幻;这里层层的LED,闪烁出的城市文化。而这些,都是京都火车站的一部分。


京都站11F室外平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京都站7F室外活动平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京都站阶梯广场(图片来源:作者自摄)京都站3F南巡步道(图片来源:京都火车站官网

京都站超大尺度的大厅作为建筑核心连接着东西两侧的重要功能体块,同时沟通着南北向的交通,但是大厅内部并非是断裂的不连续的,而是通过阶梯或是退台的形式将不同的建筑体块连接在一起。

大厅东侧层层而上的扶梯指引着人们向上攀登至位于7F的室外平台,7F平台与酒店出口相连接,成为室外婚礼的首选地带,也是聚会、展示的重要场所;通过西侧退台式的台阶可达位于11F的室外平台,11F的室外平台位于Isetan百货顶层,拾级而上到达此处俯瞰京都市景,也成为旅游者们的必游之地;其中3F的南巡步道横跨整个建筑的最长边,同时与4F、5F相连接,通过东侧扶梯或是西侧的台阶均可到达南巡步道。

大厅西侧层层而起的台阶是京都站内的一大胜景,白天时它连接着Isetan的各个层面,通向屋顶的室外平台;夜晚时台阶上闪烁的LED灯映衬出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气息,令人流连忘返。

微型城市——多功能混合

这里有美食,这里有商场,这里有剧场,这里还有展览馆……而这些,都是京都站的一部分。


京都站内景(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京都站内部有五星级的酒店,有高达11层的百货商场,有剧场,有展览馆,有政府的办公机构,有电影院,有著名的面店一条街,有不计其数的小餐厅。它已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火车站,更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在这里可以吃喝玩乐的泡上一整天,可以匆匆而过乘上开往另一个地方的火车,可以在平台上看看整座城市,没有污浊不堪的犄角,没有拥塞不通的道路,没有喧闹的站台广播,而这里,就是京都火车站。


提及功能混合不由想到国内各个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建筑综合体”或是“商业综合体”,龙固新在《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与实践》中认为“建筑综合体是将城市活动中多种不同的功能空间进行有机的组合(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会议、文娱),通过一组建筑来完成,并与城市的交通协调。”国内的综合体建筑多为商业与办公或是酒店等的有机组合,文化展览、会议、文娱等类型的功能较少,与公共交通的融合案例更是少之又少。通过此次对日本的综合体案例进行调研发现,日本在进行综合体的再开发时对于建筑与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的融合积极的进行再设计,开发建筑地下空间,建立建筑与公共交通之间的联系,或是在水平向通过地下通道进行连接,建立庞大的地下步行体系;或是通过空中连廊进行连接,开拓垂直向空间资源;或是垂直向与水平向空间并用,建立三维方向巨大的换乘体系。这些手段和方法都对国内综合体的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力于因势利导地开发地下资源,提升土地效益,提升空间价值。


城市枢纽——方寸间疏导众生

京都站车站形态狭长,长边近500米。正是在这狭长的地形中,京都站连接着新干线、近铁铁路线、地铁乌丸线以及市内巴士、城市间巴士等,其中有Isetan百货、The Cube、Porta等多个百货商店,其中有京都哥兰比亚大酒店、京都剧场、京都拉面小路、京都综合观光案内所等娱乐或是公共设施场所,可谓包罗万象于一身。


在京都站内行走,身边人潮攘攘,来往过客川流不息,但是车站内并没有喧闹杂乱的景象。通过地面二层以及地下二层的南北自由通道,站内人群得到及时的疏散;通过中庭内的扶梯以及Itetan百货内的扶梯等,站内地面以及底下人群也得到了较好的组织疏散。车站在Isetan百货一侧还有两座停车楼,很好的缓解了该地区的地面交通压力,在车站内部建立起“立体城市”,疏解了城市内部的交通压力以及人口、用地压力。


京都站内通过大量的扶梯与楼梯将不同的功能体块、不同的楼层进行连接,同时通过这些扶梯、楼梯创造了大量的公共空间。如原广司所言,设计之初的方针是能够公共化的地方全部公共化;尽管这个方案看起来可能有些不太流畅的印象。

京都火车站内景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京都站调研

此次在京都火车站内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分别选取工作日、休息日各一天,通过“人流计数法”以及“行为记录法”的方式在站内进行了现场调研。调研时每日选取5个时间段进行调研,每个时间段内进行该区域的人流量统计以及行人行为活动的统计。其中人流计数时选取车站内重要的交通节点以及闸机口进行人流量的统计,行人行为统计环节则是将建筑内部分为若干块,由不同的调研人员分别同时进行统计,由此获取站内某一时间段的人流量以及某一时间段内的人流活动情况,继而统计出一天内站内的人流以及行人行为活动的情况。此次调研仅在站内的公共空间内进行,如Isetan百货、京都剧场等内部空间内的人流或是行为活动情况则不计入调研范围。


站内行为活动的统计情况如下图所示:


京都站内行人行为活动统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由下图行为活动统计情况可以看出,一层以及二层是人流活动较为旺盛的地区,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十层、十一层以及屋顶活动平台层均有较多人在此逗留活动。


京都站一层二层众多的人流量说明了一层二层在疏散运送人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力的承载、疏散了聚集、经过于此的人群。而在此出现较多的社会性活动人群,则说明了这两层在空间方位以及城市中的重要地位,成为行人等候、交谈等的重要场所。图中商业驻足人群,也说明了站内商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沦为火车站内的摆设。

京都站不同时间各时段行为活动量

京都站内工作日、休息日各时段行人活动量统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上图表明了京都站内工作日以及休息日内各时段的人流活动情况。由图我们可以看到,京都站工作日以及休息日内的行为活动量相差较大,休息日时来此的人流量远远超过工作日的人流量。


京都站作为城市交通枢纽,却在休息日时人流量有大幅的提升,这是让人略感惊讶的一点。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休息日时作为城市间交通枢纽的京都站,是人们出行所选择的重要地点。同时,作为超级综合体的京都站,在休息日时也能够聚拢大量人群来此聚集,这是其吸引力的重要表现。

京都站行人活动量及类型

京都站内工作日、休息日行人活动情况统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由上图中可以看到,京都站内工作日、休息日行为活动情况的类型变化情况较为一致的,说明京都站每日的行人行为活动较为稳定。在各类静态的行为活动中,社会驻足数量居多,这也说明着京都站在区域内位置的显耀性,是会友、交流的不错的选择。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京都站除却作为火车站,行使其迎接往来的游客的基本职责外,它也是当地人出行、购物会友等所选择的重要地点,拥有着其他火车站不可匹敌的吸引力。

京都站各时段行为活动类型


京都站内各时段行为活动类型统计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京都站内各类行为活动以穿行活动居多,静态类行为活动偏少。这说明了京都站“城市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每日有大量人流于此乘车、换乘或是经由此处前往他地,在城市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穿行活动以及静态活动中,穿行活动的变化起伏较大,两日内的静态行为活动变化趋势较一致。这也说明了京都站内各类业态对于使用者的吸引力保持较为平稳,而两日内穿行行为的变化则是由于人们的出行习惯造成的。


京都站总结

通过对京都站内的调研,可以看出京都站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并不是只是一座火车站,行使着迎来送往的本职工作,它更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这座火车站前往不远的城市上班、下班,通过这座火车站采买回家的晚餐,通过这座火车站等候着匆匆赶来的友人,通过这座火车站俯瞰城市全景,通过这座火车站……在这里,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排队过闸机的人群,不仅仅是来往匆匆的赶路人,可以看到游人初来此地惊诧的眼神,可以看到京都剧院前观剧完的分别,可以看到商场内攒动的人群,可以看到青年聚于此的欢愉。京都火车站带给人最大的震动也许是他庞大而狭小的体量,也许是空中的拉面小路,也许是混搭的功能构成,也许是便利的交通换乘,就是这座京都站,它是火车站,但却不全是火车站,它是综合体,可却承载着比普通综合体更多的城市功能,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不断的生长,不断的老去。



如果希望同我们交流,欢迎微信留言或致信 lab408@qq.com。我们期待探讨。

本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设计研究平台,欢迎来信投稿或推荐内容。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