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山东古村落):潍坊古村之友 邀您寻梦古村
古村之友,公益先行
中国的村落是中华民族“聚族而居”发展起来的社会单元,年代久远的村落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等方面研究和考证的价值,不仅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还是各民族的“DNA”博物馆。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大量古村落人去屋空,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发展乏力。
“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简称”古村之友”,正式创立于2014年11月,是一个以古村与乡土文化保护为基,以乡村全面复兴、乡土社会长治久安为终极目标的非营利公益组织。
“潍坊古村之友”是“古村之友”的地方分支,以潍坊为中心,辐射周边市县,以帮助古村为重点,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重建祠堂,续修家谱,产业活化等项目推动古村可持续发展。我们将不定期寻访古村,发表微信推文,向公众普及热爱古村、保护古村的意识,让公众了解古村,自觉自愿保护古村落。
寻梦古村,梦在何方
古村里为什么会有关帝庙,为什么会有祠堂,古村人有什么信仰,为什么有的古村名人辈出,从村落之远走向庙堂之高,这些疑问在我们的实地探访中将逐一破解。
古村落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密码。
古民居是被传统文化滋养的具有诗意之境的居住空间,每座精美的建筑都是建造者的精神指向和情怀释放。
每个家族都有着自己的家族精神,这种精神成就了家族的励志传奇。
每个古村都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留给了后人无尽的回忆。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历史的记忆在人们心中日渐模糊,传承千年的乡土文化也被人们逐渐淡忘。乡村振兴,文化要先行,传统乡村文化具有社会内聚力,它的地域特性普通地让我们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它的作用,指导着人们的言行。
几年来,“潍坊古村之友”通过走访调查,挖掘古村的厚重人文,帮村民找回村落记忆,让他们升腾起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成为农业文明的守望者、传承者,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古村的行动中来,我们获得了古村人的信赖,并结交了众多好友。2018年,古村之友研发出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的移动互联网乡村互助项目“爱乡宝”乡亲互助平台,使涉村人员借助平台开展基于乡情乡亲的乡村公益筹,该平台延伸更多商业模式将全面激活互联网乡村振兴业态。
古村路上,有你有我
一个人生活过得有趣,不仅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更是一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北大校长胡适曾对学生说,如果为了糊口而作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不能勉”的工作,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这样我们的精神才有所寄托,剩余精力才有处施展。有了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烦闷了。
我们的生活中从来都充满着压力,谁也无法阻止他们的到来,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一个人至少应该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如果一个人的兴趣融入了人文情怀,便会生发出创造力。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古村是一个精彩的舞台,众多普通而平凡的古村落,如同一颗颗灿烂的星辰,散落在齐鲁大地,那里演绎过辉煌,沉淀过文化,等待我们去发掘他的价值所在,解读他的文化基因。
多年来的城乡二元治理,使乡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当下,乡村振兴的春风席卷齐鲁大地,一边是大量村落在消失,一边是传统村落在开发,传统与现代交织,激进与稳健更替,乡村正在发生着华丽蝶变,风正潮涌好扬帆,扬鞭策马正当时,“潍坊古村之友”诚挚地邀请古村爱好者加入我们这个群体,让我们成为兴趣之友、古村之友,使我们的生活有趣起来,借用腾讯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在一起,就会了不起!”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山东古村落”


作者二维码



长按来报名
作者微信号 tianchuansan 欢迎搜索添加好友,也可长按上方二维码添加。

欢迎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