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两期主要介绍了英国和美国主题公园的发展经验。本期将重点介绍日本体育主题公园的发展经验。
日本作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体育公园的建设方面也走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前面。早在1933年,日本有关各类城市规划和公园规划的技术标准就己颁布。公园按照其功能分为运动公园、自然公园、近邻公园和儿童公园等。
在日本,体育公园称为运动公园,它在充分考虑到居民体育运动的需求实际和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以各种运动设施为主,同时考虑修景设施、广场、自然步道等,对保持城市公园环境设施进行规划。运动公园可以进行正式体育比赛或者开展地区青少年等娱乐体育活动,同时也考虑到游园等要素的配置。
日本运动公园建设历程
1956年,日本历史上第一部《都市公园法》制定了运动公园的有关标准:“每隔5-10km就有一处运动公园,面积从15-75ha不等”。与美国体育公园的规模指标相比,日本的体育公园的服务半径和面积都较大一些,这与公园中修建大量的体育场馆建筑有一定关系。
日本运动公园的建设历史较早。为满足当时举行全国运动会的需要,运动公园趋向于对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例如,20世纪80年代建设的山梨县小漱运动公园,内设有体育馆、武道馆、滑冰场、球场、辅助球场、棒球场、网球场、游泳池、攀登场等众多体育场馆设施。同期,以维持并增进国民身心健康为目的的“健康运动公园”建设推进事业也被首次提出,与通常的运动公园不同,它设有供高龄者或不太运动的使用者使用的较小规模的设施,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快捷的使用,并考虑到任何时候都可以方便使用的设施及管理运营内容,体现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这对老龄化现象严重的日本来说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2000年前后,体育公园的游览休憩功能变得更加突出,显现出综合性公园的特征。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的日本体育公园发展过程来看,因社会需要的转变,修建体育公园的目的以及公园的功能也随之变化,从而引起形式上的变化。以体育场馆为主的体育公园,方便高龄者或不太运动者使用的健康运动空间,或体育运动场与自然公园相结合的体育公园,都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表现。透过这一现象让我们认识到,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应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 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当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体现时代特征。对于地形的利用亦是如此,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设计出各具特色的运动空间。
2000年后日本运动公园案例
(1)体育馆与自然公园结合的体育公园
1998年开放的新泻县运动公园,集大型体育场馆与自然公园于一体。体育运动场所主要包括体育场、多功能运动广场和草坪,而在自然公园中,人们能够野餐、赏花、学习和观察植物和昆虫或是漫步于运河边。林荫道、花坛、修景池等造景元素广泛应用于体育公园中,体现了体育、文娱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共融。
图1:新泻县运动公园宏观区位示意图
图片来源:Google地图
图2:新泻县运动公园内部布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Google地图
(2)设计巧妙的体育公园——富田林市立综合运动公园
这一时期的体育公园规划设计,还体现了对地形的巧妙利用。富田林市立综合运动公园中的攀爬设施随地势抬高,加大了运动难度,使儿童在不断挑战的过程中锻炼体质。
图3:富田林市立综合运动公园宏观区位示意图
图片来源:Google地图
图4:富田林市立综合运动公园内部布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Google地图
北神户田园运动公园
建于2000年(平成12年)的北神户田园运动公园,四周群山环绕,园中地势多变,起伏的地形将运动场划分于不同的空间。
图5:北神户田园运动公园宏观区位示意图
图片来源:Google地图
图6:北神户田园运动公园内部布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Google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