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推的是乡建志愿者、合肥工业大学大三学生雁归羽对“返乡笔记”热的一份思考。 在他看来,“民风淳朴不过是一个虚指,乡村和城市一样,也有种种矛盾与斗争”。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理解在整个城市化的过程中,乡村正在发生的变化,并真正参与其中。 雁归羽飞乡关遥,墙外行人愿识香 文/ 雁归羽 最近故乡的话题确实火了一把,其实这让我这个早已把“故乡”这个话梗嚼烂的前伪文青也有点消化不良,不知道那么多专家大牛是怎么保持这个话题的新鲜感的。但是乡情确实难以了了,一如我今天动笔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咣当~~” “旅客朋友们请注意……” 凌晨十二点,山东菏泽。每次火车开到这里都会从突然的静止中“惊醒”的我,往往抵挡不住半个小时3G网络的诱惑开始刷空间刷朋友圈,今天当然也不例外……于是就看到了老爸送我走后发在微信上的这张照片:蓝天白云下,一列火车拖着最后一节车厢消失在视线的尽头,站台间的阳光里,静静地覆盖着大同下的今冬第九场,也是我目睹的唯一一场雪,清冷的光影中空空的每一处缝隙都好似真实地透着寒风~ 虽然是很普通的一张照片,但我知道这是一张可以珍藏一生的照片。我相信一种场景,一种情感之所以宝贵,往往不在于它有多稀缺,而是在于它可以化身万千,但每一份都有着不可替代性,这就是普世价值观。 正如我在这张照片里看到的,蓝天白云,雪际茫茫,是我与父亲两代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光阴轮回,人来人往,是延续三十年的年轻的脚步,寒风冷冽,冬日高悬,是保鲜家乡味道的系挂。我不知道同样的情景同时在多少人面前上演,我也从不曾目睹故事的另一端亲人的神色,但有这一张照片,已然足以传达一切。所有的故事,都归思念的一端。 旅途是短暂的,但思念是长久的。不管我飞得再高再远,我也依然是儿时在老家院子里嬉戏的那个身影,我在今天的道路上走的每一步,都在少年时仰望天空的眼神中。 嗯,说完自家事,再来说说最近很火的那篇《博士回乡手记》。 也许是家里的亲戚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的缘故,每次回到家乡,我能够想到的大多只有和最亲的亲人团聚,不用过多考虑与七大姑八大姨的过招。就像前段时间回老家农村过年,在移动的渣网速下,我反而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每天的日子过得悠闲而惬意。虽然姥姥家的院子——曾经的村中第一大院愈发破败,虽然往年一到大年初一便人头攒动全村人跑到那个院子里祭拜先祖的传统渐渐消失,虽然今年在一场飘飘洒洒的大雪下熬一盆稀饭便当作年夜饭,但我依然感觉到身边满是幸福。近可与家人围炉夜话,远可观庭院中银河满天。对于每个假期都回老家“潜修”的我,这就是一个放松身心的时机,何必去管他井里乡间那些风风雨雨,何必去过分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世事沧桑,变化和消亡时刻上演,只要心里的情感在,故乡便在心间不会消失。 乡土对一个人的营养在于静谧。 穿越到岁月中的静谧。 抛开对物质观点的异议不谈,博士的文章引发人们的广泛传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触发了人们对乡村的忧虑。老一辈人担忧的是生产力的缺乏,土地的荒废,生存技能的无人沿袭,而成长在城市中,与乡村从来没有多少交集的年轻一代则是担心子虚乌有的田园牧歌,温情脉脉的乡村幻想破灭。 事实上,以我从小的见闻来看,民风淳朴不过是个虚指,乡村和城市一样,也有种种矛盾与斗争,在物质文明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本已没有绝对的净土。对于"追念"故乡的人来说,点赞、转发获得的莫名的道德崇高感的产生机理和近年来网上随处可见的道德优越感没有多少区别。 确实如网上一些言论所说的,城市繁荣,乡村凋敝,只能说是一种宏观的概念化表达,其实际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我觉得博士的文章之所以会引来众多媒体的无情吊打,有一个原因就是他采用了过多的祈使语气,或是借他人之口表达了这种语气,如“情愿不要有改革开放”、“他们愿意回家,他们应该回到农村”等。诚然,在金钱的催化下,传统的乡村文化和乡村结构在受到冲击,抱着从城里衣锦还乡的喜悦回到家乡的人往往被轰鸣的挖掘机震得精神恍惚,大家不是应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男耕女织日耕不辍的生活么?农村的劳动力不是应该绑定在他们的土地上么?士农工商不是应该分工明确,层次清晰么?怎么村子前面也开始盖起了高层住宅?怎么隔壁从小和我一起长大后来辍学的二蛋也开着车从城里回来了?怎么满屋子的家电替代了炊烟袅袅?产生这些疑问的人想必不在少数,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乡村和城市的二元分化似乎已成为理所当然,实际上受到历史时代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其现在的工业化水平,也就是说农村消化不了这么多的劳动力,而工业化却出现了劳动力的短缺,过去这种推拉因素只存在于沿海地区,现在随着产业的转移,工作的机会往往就地产生,越来越多人回乡就业,在自己家门口打工,在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下,乡村被改造成了适应城市化圈子中的样子。 博士们可能觉得心里不平衡,但事实上在现代社会获得上升通道远不仅仅只有求学这一条途径,如果放在中国古代,科举取士,无疑是改变命运,塑造社会结构的最大推动力,但即使在中国古代,你也可以通过经商、参军或捐献等多种方式来获得权力和地位,在现代允许多元发展更是社会稳固的基础。因而若是说开来去,这个“只许博士升官,不让百姓发财”的思想说是封建残余也不为过。 随着改革开放,更多的经济自由使得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束缚,可以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个人感觉依存于意识形态作用下的乡土情怀也可以随之解绑了。固然,骨肉分离,漂泊异乡带来的心灵上的撕裂感让人的情绪往往起伏不定,但是这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亲情的宝贵和相聚的美好不是么?与家乡的分别造成的陌生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家乡的变化,关注家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许多你以前并不了解的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你可能会为传播新的风气、新的故事而努力,这种行为带来的效益是直接而明显的,这种信息交换带来的流动性也是家乡保持发展的活力的一大因素。 对待故乡的态度,观察和奉献远胜发一时之牢骚。 如果我有更多的精力,我愿意把家乡美好的一面带给他人,我希望在遥远的乡关,塞上风光依然出色,蓝天苍穹中,大雁依然健飞,我希望以我的言行为家乡做出奉献,我希望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从我身上嗅到出自心灵深处的故乡泥土的芳香。 2015年3月1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