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创新论坛 | 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

前言

2019年5月18日,以“空间治理与美好人居”为主题的“第8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暨第四届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竞赛”在同济大学举行。

平行分论坛“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钮心毅主持。在分论坛上,来自不同单位的6位演讲者分别针对基于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城市诊断、基于“目标—制度—内容”设计逻辑的控规改革思考、基于LBS/手机信令大数据的城市交通分析与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新型数据在城市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多源大数据的“人居品质评估”实践、城市居住人口空间分布与发展变化研究方法探讨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分享了最新规划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进行了热烈的互动讨论。



创新论坛 | 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

周新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于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城市诊断

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9.6%,以资源严重耗费、环境污染以及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职工为基础的快速城镇化已经难以为继,智力城镇化是未来中国城镇化必须的转变和选择。


智能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根本之处就在于,智能城市是通过系统和全生命周期的发展理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平台等信息技术,消耗资源最小化的精明发展。智能城市评价体系是推动智能城镇化的重要研究,因此建构了智能建设与环境、智能管理与服务、智能经济与产业、智能硬件设施、居民智能素养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的智能城市评价体系,并以世界城市和长三角城市为例,对各个城市的智能化进行诊断。


最后,演讲者推送了网页版智能城市和手机端版智能城市的数据平台,以便大家交流共同进步。

创新论坛 | 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

网页版智能城市

1

创新论坛 | 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

手机端版智能城市

2


创新论坛 | 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

曾祥坤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目标—制度—内容”设计逻辑的控规改革思考


过去三十多年来,城市“怎么规”“怎么建”的问题规划已经比较清楚,控规在其中功莫大焉,但随着城市存量部分开始超过增量部分,“规划管理缺位”对城市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会越来越大,控规必须面对“怎么管”的问题,去思考自己新的历史使命。依托广东省控规编审改革研究的经验,从“目标—制度—内容”三个方面建立了控规优化的逻辑。


目标设计方面,建议控规从过去的一个规划层次、一个规划品种向城市治理的平台载体转变。这个平台应包含城市规划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城市治理和体制创新。制度设计方面,一是将控规的编制修改、审批、实施维护,串接成循环反馈、动态运行的环式管理模式;二是规划、规范和规则三规互补互动;三是建立分层、分类、分区、分级的控规编审实施架构。内容设计方面,完善控规管理制度体系、推动控规编制技术革新、优化控规审批修改程序和建立控规动态管理机制。


创新论坛 | 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

胡刚钰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LBS/手机信令大数据的城市交通分析与评价技术方法研究

研究主要包括对交通现状的分析和对规划方案的评价两个部分。对交通现状的分析,包括基于手机大数据的居民出行特征分析、机动车(道路)运行特征分析、空间职住特征(职住平衡度)分析等方面。其中,对居民出行特征的分析,重点研究了手机大数据和传统居民出行调查数据的校核与互补。


对规划方案的评价,主要研究了在大数据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情景模拟评价方法在城市总体规划空间方案制定过程中的探索应用,如桥梁、隧道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选择以及旅游城市等特殊城市的特色分析等,以期在规划中,对城市交通出行方式划分、交通大通道战略制定、城市空间结构的确定等多个方面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撑。


创新论坛 | 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

韩胜发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型数据在城市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以廊坊市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为例

城市是居民共同的城市,在“城市双修”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从旁观者的角度利用城市POI等数据识别城市居民活动特征,同时更加需要从使用者的角度了解居民的切实需求。前者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后者的研究较为匮乏。在廊坊市“城市双修”实践中,提出社会修复是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基础,并尝试着利用110警情信息、市长热线信息和微信问卷信息,做到精准、精确反映居民诉求,实现快速有效的城市问题诊断。


基于110警情信息,研究得出老旧小区是警情发生的高频地区,并在交通优化、管线改造、建筑改造、智慧安防、海绵社区、公园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基于市长热线信息,研究得出廊坊市居民的关注点集中在市政设施(如排水、燃气)、公共设施(如学校)和停车三个方面。设施的问题常常是终端问题,即设施到户环节出现问题。同时,多数设施问题得不到解决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处理部门,因此提出了机构优化和设施建设同步开展的策略。


基于微信问卷信息,研究得出居民在主题性公园建设、公交线路和站点优化、停车空间建设和排水、供暖优化等方面的诉求,依据各方面问题的居民诉求,规划展开了调研核查,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创新论坛 | 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

付昊琨

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人居品质评估”实践

北京市委城市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推行共生院模式,深化街巷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围绕“七有五性”改善民生,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工作组以“七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五性(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三感(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为街道工作目标,从区域基本认知和人居品质评估两大维度,选取人口、土地建筑、职住通勤、公服便利、交通可达、区域活力、景观风貌和住区品质八大类要素,建立了依托大数据的街道人居品质的评价体系。以北京为例,评价出人居品质最高的街道是三里屯街道和双井街道,并希望评价体系可在城市街道人居环境大数据体检监测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论坛 | 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

邢栋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居住人口空间分布与发展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基于居民到户用水数据

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结构对于研判城市实际发展质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居住人口是流动的、隐性的,较难监测。尤其是在镇级行政单元或非独立统计单元的结构研究中,传统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时效性差,且抽样统计单元过大,对于研究居住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支撑作用极为有限;而手机信令大数据则囿于研究成本高、数据准确性受基站分布和识别率限制等因素,也较难广泛应用于此类空间结构的研究。


为此,研究采用居民到户的用水量数据,从资源消耗的角度表征居住人口,以花桥国际商务城为实证案例,探讨城市居住人口空间分布与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花桥城市发展日趋成熟,用水极限高、低人口规模逐渐与人口统计数据相吻合,以用水数据分析城市人口分布情况的参考价值日益凸显;第二,研究方法可以较好的对城市居住人口分布与发展变化、城市住房闲置率进行监测;第三,可基于此研究分析结果进一步评价地区内土地供给、公共服务设施服务的空间绩效;第四,在职住关系研究方面,还需要结合手机信令数据的动态联系数据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最后,建议将此方法纳入城市信息监测平台,强化监督反馈,并作为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作。


本文由空间规划研究院赵向阳根据现场报告整理,王颖校审,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创新论坛 | 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创新论坛 | 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