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9期】

村是什么样,凡是中国人都知道一二。什么是传统村落,今天的规划设计、专家、教授与系统内的领导说得头头是道,可是怎么一到建设村庄,设计村落,或者修复村庄时“乡愁”的感觉就风马牛不相及。
什么是标配?比如一个孩子长大,标配就是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有父母,爷爷奶奶,弟弟妹妹,要上学,要劳动,要尊师重道,要亲近自然,要知廉耻远恶习……
乡村也是如此,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软件、文化、村规民约、民俗与道义,乡村治理等等,文化与精神是乡村标配之首,这也是人类文明的特征。
01
什么是传统村落?


凡是有几百年历史的村落都是传统村落。首先要明白传统村落与国家级文物保护村落有严格的区别。传统村落是指一个村经历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新旧交替,但是仍能在包罗万象的变化之中传承下来的古村落,这个称为传统村落。这样的村之所以能活下来,主要是村内有定海神针的标配。
村庄有起有落,有盛世,有惆怅。可是村庄为何风雨千年之立,只要走向乡村,在家谱与宗谱中就能看出乡村生命的顽强。在顽强之中支撑着中国郡县制下的中国,铸成了今天“农耕文明”。
02
乡村不息


村,字义是有很多树木的地方。有树的地方就有生命,也称绿色。绿色食品,绿色和平,绿色奥运……
树,乏指乔灌木,意义有五点:
1.是生态平衡是村庄生命之本,一个村就是一个蓄水池,其路径是通过乔灌木叶面(光合作用)吸取空气中的水分。
2.是树木是鸟类聚息之地,鸟是用来吃病虫害的,古代没有农药与敌敌畏之类的东西,传统农业是有村必有树,农田不种林木。
3.是树木是人定居重要手段,木建房,家具,烧火做饭,夏遮阳,秋果硕,根养土,叶制氧,路辨村等等功能。
4.是有树就有水,一棵完整的树四周就有很多水塘,树春夏注水,秋天与冬(初春)释水。
5.是树木最重要功能是调节温度,以南方(安徽、浙江、江苏等)年降水量1200为例,一定是落叶树占85%以上,夏天遮挡太阳,冬天落叶,阳光可以射入地面,也通过窗,门,墙,把温度传入室内。
03
自治要素


1.土地:村庄生命之树,人类文明之根,有地有水,有树,再有祠就具备村的主要标配,自古“耕者有其田”。农民手中无田,千古之错,村里没有农民,万古之罪。
2.产业:乡村生活就是产业,农民没有明确分工,乡村的产业也就有混合型,所以没有像城市的产业之称。种田是一产,豆腐,酿酒,陶瓷、建房、帆织、剪纸等是二产。这些产品只有70%自己用,多余的30%拿到集市,这是三产。农业包括一二三产不分离,农民不分专业,不考勤,不退休,不下岗,不竞争,这与城市是两回事。谈产业的就是城市,工业化思维。三产融合才称农业特色。
3.祠堂:是中国乡村文明的绝配,这是乡村精神支柱,也是村民心中的衙门,更是中国公益之母(公田、学田),更是一个地区文明的象征。今天乡村只要祠堂丧失功能,乡村必乱,乡村治理绕不过祠堂。宗祠经济与集体经济是两回事,今天一直没有运用好祠堂的功能,非常可惜,纯属不了解国情,对华夏文化构成缺少基本的常识。乡村不能自治就不可能安居乐业,拖住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4.学堂:属于乡村公益事业。大学要大,小学要小,小学是农民生活重中之重,晴耕雨读,耕读人家,天地君宗师等,说的都是读书。乡村小学功能:(1)是农民的期望, (2)是伴随老人尽孝之道,(3)是培养家庭中的劳动力,(4)是跟随父母学习农技。(5)是进行素质与实践教育。农民一直把乡村教育视为公益性,举全村之力办校,村在校在,村亡校亡,千年如此。
5.祖墓:很多人,尤其是城市人很难理解祖墓的意义,这是城乡文化的重要区别,古代做官落难,都会在祖墓周边购田地房产,因为各朝各代抄家不包含祖墓,田房,可见祖墓的重要。祖先、祖宗、一世祖、开山鼻祖、太宗太祖说的都是一个家族的最伟大的贤士,作为后备学习的楷模,他们用家谱、宗谱、墓地三种形式让家人与后辈为豪,相继还有祖先留下的家训,家规,家戒。对好的家族,祖先皇帝往往会赐官勅坊,大到盘古炎黄,中到帝王圣贤,小到家族祖先,无一例外。故,传统中国把这种形式演绎成一种文化,叫祭祖。并成为中国人千年以来从不间断的文明。
04
乡贤自治


乡贤乡绅:中国从西周至郡县制近3000年维系农业的文明体系,主要是建立一套“乡贤治村”的极为细密的完整的制度,一直到毛泽东时代仍然在继续并强化,皇帝时做官的人说,年纪大了,退休了就回到原籍,目的有三 :
1.是回乡尽孝,这是华夏文明中轴线,一切以人类的善终,升天,圆满为目的,这是人的终极。
2.是回村办学堂,古代近3000多年中国的文化,财富,乡贤达95%以上都在乡村,乡村学堂基本都在祠堂,以中国朝廷最优势的精英在办小学,这与今天的乡村小学破败,拆并,形成了两种文化,寒心无语。
3.是做乡贤,帮助朝廷继续治理乡村,因为没有工资,一切以公益与奉献为本宗本族尽义务治理乡村,以品德,大义,智慧赢得了村民的认同。
05
罪过,罪过


乡村经历夏商周的分封制,一直到秦汉,经历1800年的磨砺。又经过2700年后,建立了一整套天、地、人、宗、孝社会系统,几乎与大自然完美无缺的融为一体。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可惜被今天的一群无知无觉的人弄得乌烟瘴气。
今天的乡村,尤其是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新农村、乡村振兴、农旅项目等等,打死也找不到“乡愁”的感觉。如同美女拉过皮,填过胸,割过眼皮……要么就像今天不男不女的娘炮爷们让人恶心。
冯骥才先生说:我们的城市已经被彻底破坏了,不要再破坏我们的乡村了。此话一点不过分,今天的乡村不是建设,也不是振兴,能别再恶心“乡愁”了吗?
乡村是一种生活,乡村是华夏文化之母,不懂问问农民,乡村是有标配的。

北京绿十字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绿十字):乡村一定有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