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在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历程之后,城市的发展重心已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修补转变,而“微更新”就是存量修补的重要内容。“微更新”是指遵循循序渐进的城市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对城市里利用不足、功能不优、品质不高、长期闲置的微型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
昆山近些年也在城市更新领域积极寻求发展,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先是在2018年初提出“美丽昆山”建设三年提升工程,旨在用三年时间全方位建设美丽昆山,围绕美丽家园、美丽街巷、美丽镇村三项美丽工程,全力推动城市精致化发展和“全新一跃”。紧接着在2020年初又提出了“昆小薇,共享鹿城”行动计划。主要针对九种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针灸式”改造,这一次直接聚焦城市微空间,进行微更新,旨在以百姓获得感为评判标准,全面展示“有温度”的城市公共空间。
结合近几年在昆山的景观微更新项目实践,我们认为微更新给城市带来的也许不是一件惊艳且完美的作品,但收获的一定是让人能感受到的一种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与满足,我们称之为“小确幸”。
微更新关键词:适配——易于维护经济耐用
老旧小区一般基础条件落后,人员环境复杂,居民对于改造需求强烈,意见琐碎繁杂。但往往又受限于成本,设计无法事无巨细地解决所有问题。针对这个突出的矛盾,我们在景观设计中提出的改造方式是“适配”——合适的需求,匹配的设计。本着经济耐用优先原则,精准地把握居民的需求,以微小的投入解决基本的问题。
老旧小区改造中景观适配原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功能的适配,材质的适配,绿化的适配。如在宝岛丽园小区景观改造中,仅有的公共活动空间被破损废弃的水池占据着,而一些本该在场地上的设施器材被不合时宜的放置在郁闭的绿带里。我们本着功能适配原则,对场地进行了整合,将水池拆除改造成了集建设、儿童游乐、休憩为一体的集中活动空间,在一片原有杂乱、茂密的绿地空间进行功能调整形成一个小型休憩场地解决现阶段场地空间不足的问题。
功能整合
功能调整
材料的适配主要体现在保障安全舒适、易于长期维护的的基础上,宜选用经济耐用、生态环保性能突出的材料,施工工艺方面也尽量简约、易操作。在茗景苑小区景观改造中运用的缝隙式互锁砖是一种不透水的混凝土砖,但应用了缝隙式的互锁工艺,使得这个铺装具有透水的环保生态性,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混凝土砖
老旧小区在绿化改造方面更能突出适配性的特点。建成年代久远的小区,一般都会被高大乔木如水杉、松树、广玉兰、柳树等,遮挡日照。我们的原则是宜通过精细修枝尽可能原地保留形态良好的胸径大于15厘米的乔木,以保证绿量。我们对于小区内所有大乔木的位置反复斟酌,只在主入口和重要节点使用。新种大乔木以胸径12-18厘米的乡土树种为主。植物设计不能只做金钱的堆砌,植物过于茂密,空间阴翳,蚊虫滋生,转角处植物遮挡行车视线,乔木影响采光。而通透的植物空间格局,为植物留有生长空间,来获得最优的居住空间。

植栽改造前

植栽改造后
微更新关键词:弹性——恰如其分环境融合
闲置地块覆绿工程是为了平衡场地的现状与后期建设的冲突与矛盾,而提出的一种弹性设计。若闲置地块位置相对重要,视线可及,则设计较为丰富的地形与草花地被及少量乔木。若位置偏远,则可在平整场地后直接播撒草籽覆绿。如果周边商业、居住区聚集,绿地需求强烈,可进入性强。则可在闲置地块内设置碎石路和一些临时休憩设施,兼顾疏林草地,植物草花景观。我们以一种低廉又能快速出效果的弹性覆绿设计改变着昆山城市的面貌,做到恰如其分与现阶段环境融合。

覆绿前

土方整理+草花草籽覆绿后

覆绿前

草籽+点植树+碎石路覆绿后的银杏园
微更新关键词:绿色——生态技术绿色应用
锦溪污水处理厂景观改造中,采用了生态修复技术融合海绵理念,以削减雨水径流污染为重点,同时兼具控制雨水径流量和营造生态多样性的景观,形成了多技术融合的生态、绿色、可持续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样板。
我们选择了以“新型潜流湿地+深度涵养湖泊”的生态净水湿地来辅助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厂区南侧现状沼泽地,设计一个总储水量约为1.6万立方米,停留时间22小时,日处理量1.8万吨的生态净水湿地,其中,新型潜流湿地是生态净水湿地的核心。我们设置了多级净化分区,每隔5米设置一条导流挡墙,构造“S”型流槽,以达到增加停留时间,增强净化效果的目的。同时构建了一种“食藻虫—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的共生生态系统,使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再加上深度涵养湖泊,通过合理水深,强化氧化能力,持续产清,构建“水清气净” 的“生态景观” 水体。
在雨水蓄滞方面,我们采用了多种途径,第一种是雨水由绿色屋顶拦截过滤,经雨水链及垂直绿化进一步滞留,转输至建筑周边生物滞留带内深度处理的方式;第二种是通过普通屋顶+雨落管断接+导流沟+雨水花园的方式,将屋面雨水汇集至建筑周边的海绵设施处理;第三种为了控制地表径流,采用了沥青路面+侧石开口+卵石沟+雨水湿地的方式,我们想借此打造一个富有生态特色、集聚行业标杆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倡导生态文明优先。


微更新关键词:精致——精耕细作品质打造
街旁转角更新改造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涉及到交通的组织,管线的协调,植载的梳理等,且其对于细节的处理更是考究。比如在一个200-300平米左右的街角绿地植物景观的营造中,植被品种多达60多种,对于植物高度、蓬径、种植密度等有着严苛的要求,从品种、色彩到季相搭配上,都是精耕细作品质打造。街头转角以点带面,带动城市道路的全面提升,是城市更新建设的点睛之笔。

柏庐路口袋公园位于昆山高新区柏庐路-中环北线交叉口西南角。柏庐路以昆山历史名人朱柏庐命名,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色。利用现状地形高差,打造下沉式空间,为行人提供停留、休憩、交流的场所。通过空间、植物的合理组织,并注入文化特色元素,打造观赏、功能俱佳的口袋公园。
柏庐路口袋公园
微更新关键词:地域——江南记忆文化传承
党校整体景观改造以江南园林为范本,本着“水韵绿染,知行示范”的理念,营造具有多层次的交往、学习、游憩空间且富有江南特色的校园景观。在整体景观绿化空间设计上,充分利用党校现有的植物资源以及外部水系营造特色景观,打造“党校十景”(包括:樱苑萍踪、同春竹韵、香雪芳菲、曲径通坪、观杉绯度、斜柳闻莺、荷风听雨、闻木樨香、霜染香溪、绿草芳汀),营造高品质的校园环境。
我们在昆山的微更新实践还在继续,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真正为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更高品质空间的技术支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小确幸汇聚成城市的大幸福。
文图 | 武赟 昆山公司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微更新收获“小确幸” ——昆山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改造提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