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
读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式建立。清华同衡全面参与全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研究工作,立足研究型规划,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充分发挥清华同衡的产学研特色,服务国家空间治理,贡献清华力量。
本期依托省级及次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形成省级规划编制方法、规划范式、技术逻辑等学术思考,不断进行规划编制新探索。
01
核心观点
1、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格局构建逻辑与技术体系
卢庆强,尚嫣然,崔音
《规划师》2021年第06期
摘要:空间格局构建是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和规划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对其系统性的研究仍处于探索之中。文章在总结回顾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传统空间性规划空间格局的技术特色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统一规划体系下的空间格局构建要求,围绕空间格局内部性、外部性及表象与本质的关系,提出以美丽国土和美好人居为核心,构建空间和资源联动的治理逻辑,空间和目标、支撑系统相衔接的规划逻辑,以空间数量、质量为核心的共生逻辑的基本逻辑体系;同时建立价值观与技术性相融合的技术体系,以期通过空间格局这一关键环节,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及全要素、全过程统筹,并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和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空间格局优化作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需要关注价值观层面与技术层面相融合的逻辑框架。价值观层面需要突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基于战略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价值和基于空间治理的规划效能价值。技术层面需要突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操作性。
要打通上述逻辑框架关键是解决好空间格局的两大关系,其一,作为开放系统的空间格局,需要解决其内部性与外部性的关系,空间数量、质量、区位、结构的空间供给是其内部性,发展目标、空间战略、上下需求等空间需求是其外部性;其二,作为内生秩序的空间格局,需要解决其形态表象与空间本质的关系,空间结构和分类空间描述为其表象,空间载体、空间传导、空间价值为其本质。综上提出以美丽国土和美好人居为核心,治理逻辑、规划逻辑、共生逻辑三大逻辑为基本逻辑,价值观与技术性相融合的整体框架技术体系。

图 1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格局构建的整体框架体系
(来源:作者自绘)
基于治理逻辑,就要突出空间格局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建立资源到空间到资源的治理逻辑链条,指导资源的科学再分配,实现空间格局的优化,促进人、地、水的匹配和国土空间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基于规划逻辑,要突出空间格局作为实现政府施政纲领,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作用,构建“问题—定位—战略—空间—系统”的逻辑链条,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一张蓝图”规划体系。基于共生逻辑,要明确各类空间底线和上限临界点,用好各类空间管制、用途管制手段,实现三生空间和谐共生的一张蓝图。

图 2 建立“资源—空间—资源”的治理逻辑
(来源:作者自绘)
2、省级次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探索与思考
王健,朱沛,刘晋媛,陈珊珊
《城乡规划》2021年第Z1期
点击查看全文
摘要:在“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特定区域和特定领域的专项规划编制方法仍亟待探索,本文在梳理省级次区域规划实践的基础上,立足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时代要求,认识省级次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任务、技术框架和重点内容,并结合项目实践,探讨了省级次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在落实国家和省级政府要求的空间响应、统筹协调跨区域空间协同、刚弹相济的管控要求传导等方面关注的重点和技术应对,初步探索省级次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方法,以期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现实参考和借鉴。
省级次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针对特定区域的专项规划,是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组成部分,重点针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无法细化、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自身无法协调的重点问题开展深化研究,主要适用空间尺度大、类型特征多元、保护和开发关系复杂的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区域。根据自然地理格局、发展动力的差异,已有规划实践主要呈现出流域型、重点集聚区域型、其他特色区域型3种类型。
与传统规划语境的空间规划相比,国家规划体系下的省级次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偏向于以空间为核心,既要与省级规划密切衔接,又要体现次区域规划的特点,强调国省要求的空间响应、跨区域空间协同、特色化管控传导三大核心任务。
在内容层面,省级次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围绕国土空间这一核心,强调战略引领、特色(问题)聚焦、管控传导。既要落实国省重大战略,细化在次区域层面的特色化要求,也要针对次区域的空间特色,因地制宜探索精细化空间治理模式,应对核心问题和重点风险,深入研究次区域空间协同的特色化方案,并强化省级事权,探索区别于省级规划的特色化传导体系构建,以保障与省级和市(州)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对接。

图 3 省级次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与五级法定规划的关系
3、主体功能区分区设置及优化调整思路探讨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赵霖,卢庆强,尚嫣然
《土地科学动态》2021年第4期
摘要:2018年,随着国家机构和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职责划入自然资源部,主体功能区也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时代和新体系中,如何在继承基础上,优化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2020年1月,《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发布,对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分区类型、工作流程进行了指导,是本轮主体功能区调整的主要依据,但具体划分方法、分区判别标准、管控要求、配套政策仍需各地结合实际自行探索。本文以广西自治区为例,着重探讨在省级主体功能区优化调整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难题和解决方案,对主体功能区的分区类型设置、调整标准和配套政策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的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撑。
在广西主体功能区分区类型和分区单元设置思路上,本文认为国土空间规划本质是对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本轮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主体功能区划也应高度聚焦空间和资源,立足自然资源部门事权,紧密围绕“人-地”关系,设置确定“3+3”的主体功能分区类型。同时,综合考虑配套政策的有效性,不宜设置二级分区。针对广西山多地少,耕作资源稀缺,部分县域内部差异大的特征,因地制宜,采取县+乡镇相结合的分区单元。

图 4 主体功能分区类型和分区单元调整思路
在新时期广西主体功能区分区优化调整思路上,结合《指南》的技术思路,立足于“优化调整”语境,本研究提出“生态优先、格局落实、整体稳定、局部细化”的优化调整原则。即以“双评价”为基础,结合自然保护地、农业“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各类主导判别因素,衔接发展战略,对已有主体功能区进行评估,重点对本底条件与原主体功能定位差异较大的区县、县域内部条件差异性较大的区县以及不能适应新发展形势和国省发展战略要求的区县进行优化调整。
4、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策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罗梦婷,姚文山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摘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建设质量、覆盖水平和规模等级的要求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探索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引导及空间布局,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资源的精准化配置,加强国土空间的精细化管理,满足人民的多元化需求。本文聚焦国土空间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的难点和热点,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推进的相关工作,利用大数据和传统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基于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需现状提出可持续和富有自治区特色的引导策略,建立部门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从要素配置、区域协调、实施保障等方面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及管理。希望能为其他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有利借鉴。
5、事权视角下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传导路径研究——基于编审督全过程的思考
刘超,孙瑞,郁秀峰,郭大力
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摘要: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标志着我国面向生态文明时代,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得以确立。作为“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间一环,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具有上下传导和左右协同作用,但目前传导路径尚不明确,文章从规划事权出发,提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主导性、协调性和引导性三方面事权定位和“编制-审批-监督”过程中的事权边界。通过对现行空间性规划解析,构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传导管控体系,以及纵向传导和横向传导管控要点。
6、省域超大尺度乡村建筑风貌规划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曾婧,闫琳,孙瑞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摘要:推进乡村风貌建设是全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次研究基于湖北省乡村建筑风貌研究项目,从省域乡村风貌宏观研究和本土差异的乡村建筑风貌引导出发,提出“能被地方所认同的、需要的,实现延续生长的才是好的乡村建筑风貌”的价值引导。针对乡村建筑风貌形成的多元复杂性,提出以“乡村人居环境为基础、村庄民居建筑环境为重点”的“2+8”省域乡村建筑风貌研究框架和逻辑体系;考虑乡村建筑风貌的发展变化性,结合政府管理与地方民众在风貌建设中的多元诉求,提出从“特色传承、满足需求、动态变化”多维度融合构建乡村建筑风貌优化引导体系;应对农村发展实际和建设管理的特点,把握乡村管理干预度,提出“控要素、微干预、倡协调”的风貌管控新路径,为湖北省乡村建筑风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02
延伸阅读
1、突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四大特性
袁昕、卢庆强、郭大力、尚嫣然
2、立足省情,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原则解读
张险峰、吴邦銮、王健、陈珊珊
3、基于四大趋势研判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对思路
郑筱津、江艺东、汪淳
4、2020清华同衡学术周 |
“省级和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分论坛
张险峰、尚嫣然、王健、欧阳鹏、
卫 晓、刘瑞刚、赵 霖、何 浪
排版 | 李刚
封面图/图片 | 供稿部门
供稿部门 | 清华同衡 总体研究中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清华同衡省级规划学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