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滨江区位于钱塘江南岸,历史底蕴丰厚,两千五百年前,吴越争霸在此开始,西施北渡于此起步。沿着钱塘江顺流而下,就到了新设立的钱塘区。钱塘区是杭州的东部门户,诞生在一片钱塘江古道之上,繁华于钱塘江两岸,在形成过程中也产生了底蕴深厚的围垦文化、钱江潮文化。今天,小编将为大家介绍滨江区和钱塘区的那些老地方。


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滨江区 襄七房社区


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襄七房位于古西江塘边,是西江塘筑塘文化的重要遗迹点之一,明朝时期长河来氏11世迁此发族。片区内建筑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原为官宅、粮库、官衙等,主要沿襄七房河两侧分布,反映了钱塘江边古村落的历史风貌。片区内整体风貌格局保存较好,现有5处历史建筑、2处三普登录点、4幢传统风貌建筑、3口井、4条主要街巷、1条古河道、15个河埠头。


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如今襄七房社区的百年老屋有金义堂、文尉堂、翰林弟等5处建筑群落,看着这些建筑群落,依稀可辨别出它们当年的辉煌。走进这些老宅,让人有时空交错的感觉。襄七房40号建筑,建于清代晚期,是一处传统木结构合院式民居建筑群,在2010年正式纳入杭州市历史建筑。此处建筑共由两进院落组成,粉墙黛瓦。入门处采用的是中式石库墙门,两侧有高大的封火山墙,墙体利用糯米粉混合石灰堆砌而成,院落、廊沿均为青石板铺地,站在庭院中,抬头便可看到小青瓦屋顶。二进院落中有一座砖雕门楼,雕刻精美,上有“永思修慎”四字,彰显出院落主人不凡的文化底蕴。


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襄七房109、111、113建筑群在从前有个更雅致的名字——翰林弟。相传是在道光年间,一科举生进京赶考,十年寒窗苦读,一朝中榜,考取一甲进士第十七名。入仕封官至翰林学士,后择地建造府邸,取名翰林弟。据住在襄七房社区的老人回忆,翰林弟的府邸门前曾设有旗杆石、上马石。而这旗杆石非寻常百姓随意可用,只有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才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以此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


今年5月,参杂在历史建筑群中的几处杂乱旧民居被有序拆除。此后,在保留建于明清的传统民居建筑群的基础上,其他杂乱建筑会进行拆除,重新规划。在不久的将来,襄七房明清建筑群落将以修旧如初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花海、小桥、流水,古色古香,别是一番深幽清雅的境地。



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滨江区 长二社区


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长二位于长河街道东北部,北临浙赣铁路,南靠滨文路,长二河从片区南侧穿过。片区内建筑类型包括民居、办公、宗庙等,以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为主,片区内有一条老街——双庙街,是长河老街的发祥地,以前为市集,联系长河老街和浙赣铁路。片区整体风貌格局保存较好,现有8处历史建筑、2处三普登录点、10余处传统风貌建筑、河埠头、古井、河道、大树等。


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钱塘区 知青围垦文化园


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临江兵团知青文化园(临江围垦文化园)是在原南京军区二师六团知青兵团旧址上进行保留、改建而成。兵团知青文化园记录了一代知青们奋斗的历史印记,吸收了知青文化的精髓,是钱塘区宣传知青文化、兵团文化、围垦文化的金名片。


40多年前,来自杭州、宁波、嘉兴等地的近万名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临江,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激情奉献,参与了萧山围垦建设的10万亩军民联围工程,创造了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正是在知青精神和围垦精神的鼓舞下,杭州人勇立潮头,奔竞不息,让钱塘区实现了从“农业垦区”到“高新园区”的华丽转身。


敲黑板

从南部的滨江区到东部的钱塘区,以江水为主轴,穿越钱塘两岸。滨江、钱塘二区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盛。纵观二区历史,是一部与水休戚相关的历史。无论是包容并蓄的江水文化,还是敢为人先的弄潮儿精神,早已根植在杭州人民的灵魂中,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人们前行。这是滨江、钱塘二区创新创业的源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在新时代需要传承好保护好滨江区、钱塘区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留住城市的根与魂



来源: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杭州规划和自然资源):杭州那些老地方(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