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也是支撑人类生存发展的珍贵自然资源。今年6月8日,是第14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5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拥有广阔的海域和绵长的海岸线,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红树林、盐沼、海草床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广泛分布。面对海洋这座资源宝库,我们该如何实现蓝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同频共振,如何推动人海和谐共生?今天,请与我们共同探寻海上“两山”转化之路。
走好生态和谐路
建好海上“蓝色粮仓”
推动蓝色“碳”索
积蓄绿色能量
在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进一步提升对海洋、气候和人类活动相互依存关系的认知,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绿色生态”与“蓝色经济”的同频共振。
焦思颖
最近,广西掀起了一股蓝色旋风。自然资源部批复同意支持广西先行先试,探索开展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调查及碳汇核算、建立蓝碳交易服务平台、开展蓝碳交易等,进一步推动海洋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蓝碳是什么?简单来说,蓝碳就是海洋生态系统吸收和固定的碳,是相对于陆地生态系统固定的绿碳而言的。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三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而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
别看蓝碳“身板”小,它的能量可不小。研究显示,海洋在固碳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且每年可以清除30%以上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可以说,促进海洋碳汇发展、开发海洋负排放潜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我国设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天津、深圳、广州、湖北、重庆等碳排放权交易所(中心)。但由于我国蓝碳市场建设正处于试点阶段,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加之现有研究成果尚不足以为蓝碳交易机制的构建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指导,我国的蓝碳交易实施机制还尚未形成体系且配套不足,制约着我国蓝碳市场建设。
蓝碳要交易,保护好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三大蓝碳生态系统是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海岸带开发活动增加,蓝碳生态系统频繁遭到破坏。这将导致封存于植物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增加温室气体的总量。对此,我们应及时吸取教训,大力推进海岸带修复和绿色海堤建设,构筑蓝碳发展的生态屏障,进一步释放蓝碳资源的巨大潜力,有效增加蓝色碳汇。
蓝碳要交易,核算清蓝碳的储量和价值是关键。目前,我国蓝碳的监测与核算尚处在瓶颈期,相关制度和技术条件尚不完善,数据基础也较为薄弱。当务之急,是从全国蓝碳生态系统分布和碳库调查入手,开展蓝碳综合调查与评估,建立全国蓝碳基础数据库。同时,在研发蓝碳储量调查、监测评估和蓝碳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系列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蓝碳调查评估和监测方法,查明蓝碳全生命周期和物质循环全过程的价值实现途径。
蓝碳要交易,清晰的产权归属与范围界定不可少。但当前,我国蓝碳产权不清、边界不明使得许多蓝碳交易活动难以顺利进行。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虽然对海洋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规定,但并未对蓝碳权属进行明确规定。在蓝碳产权流转层面,除了买卖交易之外,能否对其行使抵押、质押等权利亦值得深究。只有明确蓝碳相关权利的法律属性、划清公私利益分配比例以及责任承担方式,以“资源利用”促进“生态保护”,才能帮助我们构建科学合理的蓝碳交易体系,从而更好地利用蓝碳资源。
海洋,是生命最初的摇篮。人类珍视海洋及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就是在着眼自身的未来。在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进一步提升对海洋、气候和人类活动相互依存关系的认知,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绿色生态”与“蓝色经济”的同频共振。
让美丽岸线持续
释放蓝色生产力
海岸带,外表千姿百态,内有无数宝藏,是我们的生命线、幸福线。让海岸带重回自然怀抱,是为海洋,更是为人类自己。只有海岸线美丽永存,我们才能从它那里源源不断地收获蓝色生产力。
肖颖
当你站在大海边远眺,是否会想:大海的尽头在哪里?
有一种说法,海的尽头在海岸带。这句话虽玩笑却也实际。作为联系陆地和海洋的“纽带”,海岸带是承接陆地和海洋的关键区域。据测算,全世界的海岸带拥有近1/4的全球初级生产力,提供了约90%的世界渔获量,是资源种类最丰富的区域,其中蕴藏的风能、潮汐能等海洋能资源,存在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我国是一个海岸线绵长、海岸带资源丰富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海岸带经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沿海开发建设也占用了不少海岸线,导致生活、生态岸线不断减少,海岸自然生态功能退化明显。据了解,1990年我国大陆人工岸线占比约为18%。到2010年,这一数字升至约55%。相应地,自然岸线保有率在下降。
海岸线的这种“退”势,拷问着我们的“进”程,也迫切需要我们继续扭转、改变。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海岸带不仅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区域。做强海岸带经济,一方面要把该补的欠账补上、补好;另一方面要合理布局,为未来发展空间利用留出适宜空间,以蓝色经济增长促进全国生产力布局的优化。
做强海岸带经济,要重绘美丽岸线,以自然之力修复自然。近年来,为保护海岸带资源,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比如,推进渤海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积极开展红树林种植、侵蚀海岸防护、生态海堤建设等,逐步修复受损的岸线,不断提升海岸生态功能和防灾减灾功能。在此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意识到,重绘美丽岸线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添加工程措施,也要遵循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用自然的方法让海洋这片蓝色国土重获生态活力。
做强海岸带经济,要留出适宜空间,让“距离”恰到好处。今年2月,山东省11部门联合发布通知,为的是促成一件事:在山东管辖的海岸带区域划出海岸建筑退缩线,圈出核心退缩区。不光山东,广东、辽宁等沿海地区也有类似探索。此举不是要给海洋经济发展画下“休止符”,而是要调整曾经存在的失衡、失度问题,确保海岸带区域得到科学、合理利用。在核心退缩区,开发和利用的身影将逐渐淡出;在一般控制区,则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密度、体量和容积率,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与此同时,海岸退缩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生态廊道的功能,有效避免风暴潮、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影响。
做强海岸带经济,还要推进陆海统筹,从陆地开始保护海洋。海岸带,既包括沿岸陆地环境,也包括海洋环境。但长期以来,由于陆海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陆地的只看陆地,海里的只看海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失衡等。从长远来看,想要推进海岸带综合治理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将陆地和海洋当作一个有机整体,统筹陆海国土空间开发,推进用海用地的一体化管理。
海岸带,外表千姿百态,内有无数宝藏,是我们的生命线、幸福线。这里,有碧波银沙、鲜贝美蛤;也有海鸟翔集、椰影婆娑……让海岸带重回自然怀抱,是为海洋,更是为人类自己。只有海岸线美丽永存,我们才能从它那里源源不断地收获蓝色生产力。
作者:刘大海 肖颖 焦思颖
编辑:李卓聪
初审:薛亮
审核:程秀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践行“两山”理念的海洋探寻 |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