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贯穿21世纪的基本国情。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同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升了5.4个百分点,呈现老龄化进程加速、程度加深,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的总体特征。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加约1 000万人,总量将突破3亿人,城乡建成环境的适老化水平将面临严峻考验。
交通环境是老年人满足自身需求、获得外界支持的重要载体,维持着老年人个体与外界的连接,对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将交通作为建设老年友好城市的核心领域之一,倡导通过交通政策、出行环境和道路设施等综合举措消除潜在的物质与社会障碍。全国老龄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5个部委于2016年颁发的《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16〕73号)也明确将适老出行环境作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安全性、可及性、整体性、便利性、包容性的建设要求。
面对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老龄化交通的探索需要在公共政策、规划设计和社会实践层面开展系统的反思和创新。《公共交通服务适老化满意度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着眼于老年人因自身能力不足在出行环境中面临的出行困难和信息化劣势,基于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识别老年人出行的困难类型,提出了优化公共交通服务适老化水平的方向和建议。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重视,中国城乡人居环境对老年人的支持性建设欠账较多,适老化环境、交通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全龄友好城市目标下广州市适老化交通对策》基于多源数据融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综合分析的方法探讨适老化交通组织和无障碍交通设施配置的规划对策,提出了适老化交通改造建设分区的应对策略。《居住小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适老性评价》以上海市为例,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分析方法,发现社区层面养老设施与休闲设施整体配置不足,位于中心城区与郊区的社区生活圈在发展各类养老设施的过程中存在不均衡特征,进而针对适老化更新改造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在适老化交通组织和实践方面积累的经验可为中国老龄化交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美国交通技术在适老交通中的应用》结合美国在老龄化交通领域的经验阐述了适老交通中的相关政策和技术应用,其中,新技术对需求的响应、与交通政策的结合产生出可观的创新空间,来自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俄勒冈州、马萨诸塞州等的案例展示了其丰富的可能,颇具启发性。《日本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交通安全策略》介绍了日本在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的基础上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的成功经验,包括完善法律法规、营造步行环境、引导老年驾驶人安全驾驶、推广新型交通方式等综合手段。
关爱老年人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老龄化带来的交通问题值得高度关注。中国城乡人居环境的适老化建设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空间要素保障、公共服务配置和实践保障机制均会影响整体目标实现。本期专题聚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交通对策,其价值不仅在于为老年人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出行支持,更在于从对老年人个体能力减弱的支援拓展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解决方案,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城市交通》2022年第4期刊载文章
作者:于一凡

封面图片:
图虫·创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观点集萃”栏目更多内容

关注解锁更多精彩
2022143期
编辑 | 王海英
审校 | 张宇 耿雪
排版 | 王海英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于一凡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交通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