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西岸台塬上的韩城市相里堡村,整体用地十分平坦,但有三条深沟自东边的崖壁边缘向西,呈指状延伸至村落的中心位置,将村落整体一分为三,村中两条主巷平行于沟壑方向,东西向微偏南,自西向东到达沟边崖壁。宅屋顺着巷道排布,连接为一个整体融入地景,如同将几何形态的四合院嵌入环境之中,铺满整个台塬边缘,村落的轮廓线在视觉上与自然的黄土台塬浑然一体。
村庄背靠白鹿原北坡。遍布原坡的大大小小的沟梁奇形怪状。在一条阴沟里该是最后一坨尚未化释的残雪下,有三两株露头的绿色,淡淡的绿,嫩嫩的黄,那是茵陈,长高了就是蒿草,或卑称臭蒿子。嫩黄淡绿的茵陈,不在乎那坨既残又脏经年未化的雪,宣示了春天的气象。
——陈忠实《原下的日子》
陈忠实描写的这段文字,便是初春时黄土台塬的景象,这是关中地域独特的地貌类型。由于地处河谷阶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形成了众多塬面开阔平坦、塬边沟谷切割破碎、呈阶梯状的黄土台地,当地人习惯将其称为“原”,如陈忠实笔下著名的白鹿原。《尔雅》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王维《辋川闲居》诗云:“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可见,有别于“塬”的地质学概念,“原”还兼具景观的范畴。风土聚落的选址大都选择邻原近水、倚原而居、登原眺望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适宜的聚落营建模式和宝贵的人居经验。自然的黄土台塬地貌经过人居活动的改造之后,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二者相互依存达成人工与天工的完美结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栖息地。
“原”上兼具木构房屋与生土窑洞两种建造方式,由此形成两种景观极为独特的风土聚落类型,一种是被关中人称为“堡子”的风土聚落,现有实存主要分布在陕西东部韩城、合阳一带,如紫荆原上的南长益村,黄河西原上的灵泉村、相里堡村等,这些堡子大都为单姓或两姓的宗族聚落,借助台塬的天然防御地形修筑而成,其聚落形态呈现出与地形异常紧密的结合关系。另一种是由“地坑窑”组成的风土聚落,主要分布于陕西渭北三原、河南西部陕县、山西平陆等地,如丰原上的柏社村,陕原上的庙上村、大刘寺村等,这些地坑窑村落大都为杂姓村,延续着人类最原始的穴居方式,其聚落形态呈现出较为原始的组织结构。
“堡子”多倚原而建,将人工夯筑的防御寨墙与沟壑边缘联结,形成与地形轮廓紧密结合的堡寨形态。内部街巷多为“井”字形网格顺应地形的拓扑变形,四合院民居与村庙、戏台、涝池等特征要素,共同展现了一幅完整的黄土台塬乡村社会生活形态。四合院民居特色鲜明,由门房、厅房、厦房组成,厅房作为仪式性空间,多为“三间五架”的固定形制,两侧厦房间数随居住人口和宅基长度自由变化。由于院落面宽固定而进深自由增加,中庭比例非常狭窄幽深,被称为“窄院”。
堡子中大小村庙众多,作为聚落中的精神性场所,是乡村社会在农耕时代最重要的开放空间,其选址往往多有考究。原上切割破碎的沟壑无边蔓延,形成了将自然力量表现得十分强烈的地景,许多村庙巧妙的因借自然地势,占据地形制高点,与沟壑边缘的陡坎峭壁组成有机整体,形成纪念性的视觉感受与空间体验。自然的黄土台塬不仅缺水严重,而且每逢暴雨时边缘极易崩塌,由于生存需求,人们多因地制宜,通过凿池蓄水的方式,将巷道化为汇聚地表水的通道,不仅收集降雨,用以解决人及牲畜的日常生活用水问题,还能拦蓄雨洪,起到固沟保塬的作用。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到两个涝池,多的甚至可达六个,开凿在巷道交汇的低洼处。在生活需求之外,重要的村庙及戏台等祭祀建筑大都围绕涝池修建,涝池的选址及形状与之相关,承载了补益风水,丰富景观的作用,体现了独特的地域风土特征。
“地坑窑”是一种下沉式窑洞,又被称为“天井院”。早在伯纳德·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就以“穴居生活”为主题,收录了中国地坑窑这种风土建筑类型。这是一种不需要任何建筑材料,只需要简单工具与人力,即可对土地做“减法”的营造方式。由于平坦的黄土台塬地貌缺乏可利用的山坡、沟壁等垂直黄土节理,因此人们选择在原面上就地挖一个深坑,通过向四壁挖窑洞,形成四壁围合的地下或半地下合院。传统生土窑洞完全由掏挖成型的土拱作为自体支撑结构,一个常见的四合头地坑院建造完成大约需要七到八年的时间。这是因为黄土虽然细密多孔有利于在干旱气候下排水,但土壤干燥形成稳定结构需要时间,所以打窑要有顺序,循序渐进,逐年进行。天井院是最后才形成,刚一开始只下挖一条倾斜坡路对接一口窑洞,在一口窑的围护土壤彻底干燥之后,再打下一口窑。在挖窑过程中挖出的土壤,人们将其晒干与牲畜的粪便搅和在一起,便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形成“挖窑 – 取土 – 施肥”的自然生态循环过程及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技术。下沉的方坑与方坑之间留出平坦地面,是窑顶形成的连续开敞空间,为乡民日常的打场晒粮、公共活动提供场地。窑院内多种植杏树、桃树、核桃树等,树冠从坑底生长高过地面,用以提示坑洞位置,整个聚落形成“有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独特风土特征。
黄土台塬及黄土沟壑,是关中地区的特殊地貌类型,由于地处河谷阶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形成了众多塬面开阔平坦、塬边沟谷切割破碎、呈现阶梯状的黄土台地,当地人习惯将其称为“原”。
合阳县南长益村,选址在太枣沟次级支沟的一条沟头凹角处,整个村落嵌入太枣沟沟头处形成一个镜像的“C”形之中,院落放弃了坐北朝南的常用朝向,转为坐西朝东与沟壑垂直正相交。由于村落三面环沟,除了拥有开阔的瞭望视野和易守难攻的地势,破碎的沟壑还可以作为天然的防御屏障,只在西面一侧修筑了城墙。

合阳县南长益村作为电视剧《白鹿原》的取景地,村中药王庙采用合院式布局,整个院落依地势而建,现存牌坊、正殿、次殿、后殿、三层砖塔及小庙,整体突出在台塬边缘的峭壁上,占据了一条狭窄的土塬,两侧与村落的围墙相衔接,巧妙地因借自然地势,与沟壑边缘的陡坎组成有机整体,形成纪念性的视觉感受与空间体验。


韩城市相里堡村紧临黄土沟壑边缘,由于每逢暴雨过后,涝池的水溢出无法顺利排到沟边,造成小范围内涝,因此村民在涝池正东增加了直通沟边的引水渠,引导涝池东边溢水口溢出的水顺利排到沟边,水排入沟的边缘处设置了一个下面可以过水的照壁,照壁上设
置神龛。
韩城市徐村的涝池被命名为“墨池”,水池呈不规则状,在西北角与东北角共设置 2 个进水口,分别自东西两端汇聚东西向主路与路北两条南北巷道的地表水,修建宽约 4 m 的石梯与石材坡道,东边留有溢水口,水溢出后沿南部小巷排走。


随着生产技术与生产力的进步,大量位于台塬边缘的风土聚落,因面临台塬崩蚀的危险,大多进行了整体搬迁,原本与台塬沟壑融为一体的聚落,在风雨侵蚀中逐渐颓败。


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在正房两侧通过增加耳房来调节院落宽度,关中地区的四合院没有耳房,正房面宽即为院落宽度,东西厢房的位置完全压缩在正房面宽以内。

关中地区的宅基地规模普遍狭长,两侧厢房的开间数随着宅基地的尺度增减,整个院落进深多在 20 m,深者可达 30 m 以上,“窄”主要是指内部庭院形成的狭长逼仄的空间感受。


关中地区的风土建筑就地取材,主要采用夯土墙或土坯墙做维护体。夯土墙一般会加小青瓦做很短的披檐,防止下部墙体受雨水侵蚀,整个墙体用麦秸草筋泥抹平。外露的小青瓦披檐作为特殊材质,打破了整面夯土墙体的单调,显示出独特的肌理,体现了地方风土特征。
青砖是一种比较贵的材料,民间一般会将青砖与土坯砖结合在一起使用,局部包砖的部位多为墙体的边缘、转角、出挑和门窗洞口等容易受潮受损的部位。

冬季,黄土台塬寒冷多风 , 温差巨大,而下沉式窑洞这种就地下挖的民居建造方式,由于其维护结构是“大地”,这种“无限”厚度使得热能散失达到最小。
夏季,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聚落的肌理呈现出自下而上的,自然、有机的空间形态特征,由地面之下的地坑窑院与地面之上的楸树林形成虚实相间的图底关系。天然形成的呈片状分布的楸树林对聚落进行了有机划分,将聚落围合成不同的小单元。散落分布的窑院与地面上成片的天然楸树林形成“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独特风土特征。


地坑窑(院)大多呈四方几何形布局,重要建筑称谓有窑顶、外墙面、拦马墙、滴水檐、窑脸、窑腿、崖面和院心等。根据单窑的使用功能,又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厕窑等。
院心往往会种植一棵树木,如核桃树、杏树、桃树等,树冠从坑底生长至高过地面,不仅可以有效提示坑洞的位置,同时也在夏季提供遮阳避雨,起到改善小气候的作用。

地坑窑的入口一般设置在其四方几何形方位上开凿的、与地面相连接的斜坡通道与地面的交接处,根据其与天井的关系有多种类型。


入口坡道处的右手边墙壁上往往会设置神龛,与四合院入口处所设置神龛位置基本一致。
窑脸是窑洞建筑的正立面,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 , 会选用砖石砌筑,并做一定装饰;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家,则是以实用草泥抹面,因此需要经常维护。经常住人的窑洞可居住百年,一旦不住人很快便会坍塌,因此补豁、堵洞、洗(削)窑脸等对窑洞的维护,是关中农村地区几乎人人都具有的技能。
林晓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博士研究生
江攀,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米兰 20133)博士研究生
本文完整阅读见《建筑遗产》2022年第3期(总第27期),微信版略去文中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林晓丹,江攀.“原”上村:关中地区黄土台塬风土聚落[J].建筑遗产,2022(03):56-71.
欢迎关注《建筑遗产》2022年第3期
(总第27期)
本期责任编辑:刘雨婷
学术投稿邮箱:jzyc.ha@tongji.edu.cn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923
官方微店有售


《建筑遗产》学刊创刊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公众号将继续秉承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推进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核心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公众普及度、学科引领性、专业渗透力为目标,不断带来一系列专业、优质的人文暖身阅读。
https://jianzhuyichan.tongji.edu.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行走于台塬风土 捧起未释的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