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秀山鸟瞰图(摄影:秦瑞烨)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文庙主轴线与山地的关系(摄影:秦瑞烨



沃菲尔德风土图记 XXVⅢ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刘妍 秦瑞烨 / 朱亚云 译 


若将云南的轮廓看作一只雄鸡,位于玉溪市通海县的秀山,刚好位于神鸟身躯的中央。在云南区划上,位于“滇中”“滇南”分界线上。北距省会昆明百余公里,守着群山之中的通海坝子,在宝石般的高原湖泊杞麓湖南岸。秀山脚下,坐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古城。“山—城—水”的空间格局,山拥城而盛,望水而雅;城倚山而秀,临水而丰。

通海并不通海。当地传说,古时杞麓湖水面巨大,汪洋铺满整个盆地,没有河流泄水,水灾肆虐。有位神僧名李畔富者,云游至此,怜惜当地百姓,便以锡杖捅开个落水洞,引湖水涌退,露出良田。当地百姓感念神僧恩情,在湖畔秀山之上为其立祠、塑像,以示景仰。传说固不可尽信,但滇中一带多岩溶地貌,溪河陷入岩洞亦是一方胜景。警如通海县南约八十公里,便有徐霞客曾盛赞的“颜洞”,溶洞气吞泸江河之处。今天在杞麓湖周边,亦有多处村庄以“落水洞”为名。然而今天水位下降,湖面已远低于古落水口,杞麓湖成为一方只进无出的洼地,也成为水质污染的反面案例。

通海亦曾通海。却并非指水,而指路。在中原的唐代(云南的南诏时期),连通安南(越南)与天竺(印度)的道路称安南天竺道,而从安南至阳苴咩城(云南大理)的一段称作“通海城路”。通海,指的是通达海上。而通海之城,得名于路。

传说未必可信,史籍亦非无疑。通海的早期建设,或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战国楚将庄蹻率兵入滇,一种观点认为其立句町国于杞麓湖南,并在一个世纪后兴盛。然而无论庄蹻的事迹,还是句町的所在,都存有争议,秀山之上,又颇为郑重地留下了对句町国的建造记忆。相对确定的是,汉时这里并非汉人聚居——史载此地称作阿僰、阿赤、尼郎等名。唐宋两代,云南的历史主要由两支以洱海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政权书写——南诏国与大理国。公元8世纪,南诏建国于唐与吐蕃的制衡中,借力政治环境统一了割据的部落。南诏建国后则开通“通海城路”,正式将“通海”之地引入史籍,此地也因之成为稳定滇南的军事和经济要冲、联系安南等地的交通枢纽。

到了10世纪,大理国的创建者段思平出身通海节度使,占卜于秀山神祠,在其舅爨判帮助下得到秀山山神加恩,率众起兵建国立业。秀山因之走上了政治身份上的巅峰。段氏立国后,将通海改为秀山郡,并于山上大力兴建庙宇。今天山上玉皇阁、普光寺之基址或均于此时奠定兴造。秀山也逐渐成为寺观云集、香火繁盛的神山圣地,土主教、佛教氛围日渐浓厚。元明清三代,滇中不再受制于地区国家,接受中央政权直接统辖。为行统治之便,实行大规模移民并推行儒家礼制思想,改变了通海与秀山的面貌。

蒙元时期,通海设为临安路路治,作为军事要地和交通枢纽设立驿站,并在通海建立文庙、学宫,推行礼乐教化。到了明初,更有大量入滇兵屯,令汉族占据主体地位。而明军入滇后,为了稳固边疆,将临安府治向南推进,迁于建水,通海由此降为县治。

通海的政治地位下落,秀山的神山地位则跷跷板般彰显出来。明洪武年间,文庙被迁于秀山脚下。明嘉靖时,秀山与金马、碧鸡、点苍并举为云南四大名山。清以后更享有“秀甲南滇”美誉。文人游山观海形成风尚,再次转变了秀山的性格。见证者不仅包括数不胜数的匾联题记,还有寺观改造留下的空间叠压。

秀山的最后一次重大改造来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1970年通海曾暴发强烈地震,受灾之重,与唐山、汶川并列。秀山建筑亦遭受极大破坏。而幸有技艺精湛的通海匠人(通海与剑川匠系并列为云南两大匠作体系),古建筑得到风格和谐的复建与扩建。
因在湖之南岸,秀山山林寺庙面对古城与湖面而座,整体布局坐南朝北,与中国建筑基本的南北规则相反。这在北方或是大忌,但倚仗云南丰沛的日照,若非建筑家的敏感观察,普通游客甚至很难察觉空间的调转。
秀山上的山地寺庙依山势台级分布。明弘治年间,人们将山上微耸的五座峰峦附会为《华严经》之“五台”,在每座“台”顶建造一座佛寺,即涌金、慈云、妙高、普光、清凉五寺。今天散立秀山的寺观中,营建于近代之前的共有十组,根据山地高度可分为八层台地。第一层位于秀山山麓、与通海古城的交界区域,有通海文庙、万寿宫、青龙庵,因地势平缓,多为纵深数进的大型建筑群,处于今天秀山公园的外围。入山第一段陡阶后,有秀山神祠、普济寺两组,此处山势陡峭,二者均为小巧的一进四合院落。第三层为登瀛桥与烈士墓,是山地建筑的空间转折。第四至七层是秀山寺观的历史核心区,也是明弘治“五台”空间概念之所指,今天尚存普光寺、玉皇阁、清凉台、涌金寺四组寺观。第八层是位于山巅后侧的白龙寺,以及20世纪九十年代在其侧另建的观音殿、茶花园等寺庙园林。2006年,秀山古建筑群整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虽地处疆域边隅,秀山建筑自有一种特殊的风雅,来自重重历史过往的积淀,与风土山水的滋养。首先是山。秀山寺观的长轴线往往切割等高线落座,视线与路线之间便有了丰富的游戏空间。其次是城与湖。山为城的后花园,湖为山的窗中画。中古时期,作为历史上政权与人群的边界面,秀山承载着少数民族王国的记忆;纳入王朝版图后,通海成为中央王朝输出“教化”的根据地,转变为一方“礼乐名邦”。政治地位褪色后,宗教神山的圣域,转变为文人的居游与休闲之处;儒、道、释在此交融,形成难以拆分的物质空间。方圆不过五里、高差不过两百米的小山,礼乐、宗教、园林、山水细密交织,庄严、神圣、与休闲融合无间,形成一方深隐边地、悠然自得的胜景。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从通海城望向文庙(摄影:刘妍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文庙内,从泮池前方广场仰视文明坊(摄影:刘妍

秀山脚下的通海文庙,是整个秀山建筑群中最为庄重宏大的一组。而它纵长格局的氛围变化,亦为秀山整体建筑风貌定下了基调。

通海城的文庙创建于元代,明洪武迁于今址,后多次重修扩建。形成依山面城,从山下平地漫延直到山坡之势。院落轴线与古城的街巷贯通一线。虽然在朝向上顺应整体地理形势为坐南朝北,文庙的整体格局遵从孔庙的基本规制,主轴线上依次座落宫墙、泮池、文明坊、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形成五进院落,南北延绵二百余米,层层高起。氛围气势亦随之变化,暗示着秀山整体的风格变化:

轴线的前部气派宏敞。宫墙建于阶地之上,利用地势高差,从外观之逼仄高耸,内视绵长雄阔;半月形泮池水面宽阔、广场空旷,文明坊建在高阶之上,基座高起逾人,在视线上与山同高。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通海文庙平面格局(摄影:秦瑞烨

轴线中央,院落紧凑,但庄重中已经流露一丝轻松调皮。大成门、大成殿各三间,分别采用滇中典型的“假歇山”与“真歇山”形式,正脊绵长,披檐短小起翘,华板代栱,穿插入柱,庄重中带有一丝俏皮。而中心院落的合围四角,两侧分别设有两座亭榭与钟鼓二楼,尤其亭榭位于高台之上,远眺湖山,打破了文庙配置的肃穆,引入一丝轻佻休闲。

大成殿后又有一重后殿供奉圣贤。而再向后行,建筑氛围又是一转:秀山壁立,山脚有一眼清泉,崎岖石阶通向山林之中、地势最高处的尊经阁。阁前的观景台成为深受市民喜欢的休闲场地,于此远眺,文庙中轴指向古城。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普济寺内院的地势(摄影:刘妍

对于山上的建筑,山地高差的处理利用则是亮点。

在秀山的第二层台地上,普济寺填补秀山凹地而建。山门的位置较之庭院间有近2米高差,大殿又建在高台之上。山门同样为二层楼阁,入口低矮,如此它的二层,尚在大殿的俯视之下。

普济寺对于高差的利用极为紧凑精彩。在山门外,迎面两重高阶,压抑幽暗,仅露一线天光。登上第一道台阶,院落虽小巧,却感豁然开朗。大殿仍在高阶之上,仅见深远的檐角高昂,令人想起敦煌建筑画的视角。

普济寺创建于明初,原为道教庙宇三元宫,曾供天、地、水三官像,有宝花玩月景致。20世纪70年代因地震损毁严重,80年代修复扩建时改为佛教场所。在秀山,此类宗教转变与融合遍及诸多寺观,贯通整个历史。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普济寺下部入口(摄影:秦瑞烨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普济寺上部入口(摄影:刘妍

山势带来的另一种灵动在于道路的转折与入口的退隐。

顺应内外高差,普济寺有两重人口,其一在前殿、面北,它的外部东侧与秀山神祠共用一道入口。其二则在东侧厢房,今天寺院斋堂的位置。二者均在道路转折处,上下相序,与山径紧密衔接。下部人口两侧设八字照壁,门前双狮,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上部大门设在厢房楼阁底层,两次间在窗扇外侧增设雕刻精致的扁圆形窗罩,配合题有“海天春晓”的照壁,引人停歇、流连注目,将令人疲惫的登山任务转化为移步换景的游园意趣。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玉皇阁山门区域纵剖面图

(绘图:昆明理工大学“历史建筑测绘”课程成果)

(指导教师:刘妍;绘图者:李锗淳、王慕娴、夏雨、覃文欢、秦臻、吴佳颖)

对高差使用最为精彩的案例,来自于位于第四层台的玉皇阁。

这座道教庙宇所在处,可能亦属于秀山最早的营建选址。而今天玉皇阁的整体格局,为明万历年间被火后重修时奠定。玉皇阁原名颢穹宫,正是天宫的代指,玉皇阁之名很可能来自信众的俗称。这组建筑的整体设计,则将天宫楼阁的意象发挥到极致:

山门之外、长阶之中,玄真天上坊通体白石,遍布云纹雕饰,如云层滚滚;石坊一侧立都雷府,柱头梁上青绿彩画,雨雾雷鸣;山门上挂玉皇阁匾,隔着高台层阶,如在天穹;拾阶而上,进入四围白墙,如入云中;而山门前的高阶,将曲折隐蔽的台阶藏在两侧,将低矮的山门伪装成云顶的楼阁,移步之间,上演一出视觉魔术。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玉皇阁入口高差处理(摄影:刘妍)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玉皇阁入口:玄真天上坊与山门(摄影:刘妍)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玉皇阁山门外(摄影:刘妍)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玉皇阁山门内(摄影:刘妍)

在山门外,访客拾阶而上,“云层翻滚”的石坊后方,“玉皇阁”金字牌匾始终悬挂在视线相同的高度,仿佛遥不可及;进人山门之后,瑶池另岸、高阶之上,一片红云再次透过第二道坊门遥示神宫;而当攀上层层天界、立于大殿之前回视,石坊作为建筑群落的第一道节点再次限定了视线,以“清净第一”分隔天国仙境与人间世俗,连湖光山色都被隔绝了。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从普光寺入口侧观是观堂(摄影:刘妍)

除了切割等高线、沿南北轴线形成错落的高差,秀山另有一种意趣盎然的格局——沿等高线铺开建筑群用横长的园林景观连系、打通不同时期、甚至不同性质的院落。

普光寺位于第四层,是秀山基奠最早的佛寺之一,也曾是一组纵深轴线的小型庙宇。寺内碑文称寺院创建于大理国(1249)。北元宣光(1371- 1378)年间,寺内尚有友鹤殿、左右两廊,廊内分别藏四大部经、供释迦像。可知彼时仍是一组中轴对称的合院。康熙年间,通海城内广兴儒教殿宇,惠及佛寺,普光寺亦得重振。乾隆年间住持重建山门、殿庑、两厢,并在西侧空地加建畔富殿、香积楼、厢房等,此时格局的南北轴线已经难于辨认,成为一组东西延绵的园林式寺庙。

今日普光寺仍保持乾隆时格局,有中部主院、东部内院、西部盆景园三个花木繁盛的庭院,横长连成一线。主人口位于中院西隅,偏于一侧,因此进入寺院首先入目的是西侧殿。主殿是观堂则以侧影现身。殿宇面阔三间,外廊减柱,也是三间,本即显得小巧清丽,在树木点映下更显格外秀雅,不似一座佛寺主殿,反倒像一座园林亭榭。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清凉台横纵轴线交织的空间(左:蓬莱阁;右:宝藏)(摄影:刘妍)

位于第五层级的清凉台,也经历过从纵轴院落向水平铺展的转变历程,并且在园林化上更为突出。

明代弘治时,清凉台尚为一座包含正殿、廊道、山门并辅以厨房、浴室,主次分明的寺院群。而今天已成为东西并联四组院落的建筑群:西端为鲁贤祠,即供奉鲁班的庙宇;其侧为桂香殿,供城隍,它前面的门殿也是今天整组建筑的正门;第三组是包含左右过厅、前后两殿的主庭,过厅设方形、八角形镂空门扇,形成相互嵌套的框景画;第四组设武侯祠,供诸葛武侯。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清凉台蓬莱阁面向杞麓湖的一侧,开敞交流观景的北界面(摄影:秦瑞烨)

主庭之后殿为药王殿,面阔三间设前廊,悬光绪金底“宝藏”匾,心间圆雕双龙雀替,今殿内奉金身药师像,庄重稳重。而前殿蓬莱阁气质则大相径庭。朝向内院的一侧,明间退进如屏、入口设在两侧;墩墙低矮,窗棂密织,犹抱琵琶半遮半掩;而面对杞麓湖的一侧,宽阔外廊,完全开散,双层栏杆锦栅交错,平视迎对远方湖山,扶栏则与道路行人形成视线对话。压低的天花使原本高畅的空间变得舒适宜人,丰富的牌匾楹联提示这个并没有门的立面才是整组建筑的“正立面”。蓬莱阁东西两侧又有海云楼、千峰万壑楼。在1913年,驻防建水县剿匪的朱德曾在海云楼山居长达六个月,为秀山的隐居文化重色浓墨的一笔。



作者简介:

刘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昆明 650500)副教授

秦瑞烨,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昆明 650500)硕士研究生




本文完整阅读见《建筑遗产》2022年第4期(总第28期),微信版略去文中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刘妍,秦瑞烨.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J].建筑遗产,2022(04):57-73.


欢迎关注《建筑遗产》2022年第4期

(总第28期)

学术投稿邮箱:jzyc.ha@tongji.edu.cn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923

官方微店有售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建筑遗产》学刊创刊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公众号将继续秉承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推进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核心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公众普及度、学科引领性、专业渗透力为目标,不断带来一系列专业、优质的人文暖身阅读。

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感谢关注“建筑遗产学刊”微信平台!
官方网站:
https://jianzhuyichan.tongji.edu.cn/
建筑遗产学刊(公众号)
微信平台:jzyc_ha(微信号)
建筑遗产学刊(bilibili主页)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刘妍 秦瑞烨 | 山城水间的圣地与休闲:秀山历史建筑群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