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数据技能大冲刺开车啦!
同时报名还可享更多优惠:
任选2套同报,钜惠价再减200元!
任选3套同报,钜惠价再减360元!
任选4套同报,钜惠价再减520元!
任选5套同报,钜惠价再减650元!
(多套同报优惠到1月30日截止,
以上优惠不包括营13和营14)

导读: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称“学会”)主办、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共同承办的“数字时代的城乡新空间”学术对话于2023年9月25日上午成功召开。会议邀请了深耕数字时代城乡新空间研究的城乡规划与人类学学者,对数字时代城乡新空间的发展特征、演化机制、理论建构以及规划应对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讨论,对于数字时代背景下开展城乡规划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城乡空间演进总体上是一个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影响、多重交织的动态过程,其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尤其引人注目,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使中国成为研究数字时代城乡新空间现象的绝佳“实验室”。本次学术对话由学会总体规划专委会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罗震东教授担任会议主席,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牛强教授担任学术负责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德教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赫教授,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委会青年委员、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周恺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姬广绪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魏宗财副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席广亮副教授等嘉宾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讨论。
学术对话特邀专家合影
特邀专家发言
数字时代城乡空间研究的方法论探索
罗震东
会议主席、学会总体规划专委会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罗震东教授作为本场学术对话的主持人,开场首先表明本次学术对话的主要目标,希望能够从人的视角认识数字时代的城乡新空间,将定性与定量方法有机结合,形成对于数字时代下的城乡新空间的准确认知。同时倡导通过与人类学学者的跨学科交流改进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方法论。在引言报告中,罗震东教授总结了自己近年来的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成果。通过深入浅出地介绍云南瑞丽姐告玉城直播基地、广州白云区大源“百亿”淘宝村、广州石牌村“外卖工厂”、山东曹县淘宝村集群以及网红城市淄博等典型案例,展示了数字时代城乡新空间的独特性与丰富性,呼吁城乡规划研究者积极探索新方法深入理解城乡空间的虚实互动。最后,罗震东教授分享了基于虚拟集聚与实体集聚的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基于虚实空间互动理论的城乡新空间形成机制解释,提出要充分重视虚拟维度上的空间分析,规划方法研究不仅要重视实体区位,还要重视“虚拟区位”,规划理论研究要积极为城乡规划学科提供适用于数字时代的学术概念。
面向数字生活的社区生活圈规划
柴彦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柴彦威教授以城市空间内的实虚互动为主题,强调数字媒介对城市居民活动和空间的重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呼吁学界展开对数字时代下空间、时间和人间关系的重新思考。柴彦威教授表示,过去的几十年里,物质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的重建取得了显著进展,数字技术对知识的获取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着愈加深刻的影响。但过去三十年的城市研究主要集中于实体活动空间,而今天数字经济的发展颠覆了传统上对于人的行为认知。虚拟空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较强的固定性,成为人们安排活动的主要方面,而反观实体空间则成为次要方面,灵活性更大。因此,柴彦威教授借鉴“城市移动活动系统”提出了城市实虚活动系统的概念,采用传统行为研究的概念并革新研究方法,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城市四个尺度来探讨实虚活动系统的特征,以及实虚活动的交互关系,揭示实虚活动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采用规划干预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与重构。最后,柴彦威教授提出了构建多尺度实虚活动系统以及城市数字生活圈的思考与展望。希望能够通过对实虚活动系统的研究、实虚空间规划、数字技术的嵌入来开展服务数字生活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打造满足居民理想的实虚活动系统,实现社区生活圈共建共享,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社区综合治理,满足社区居民的期望和需求。
网购催生城乡空间重构的若干实证与思考
王德
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王德教授认为本次学术对话非常及时,并呼吁学界聚焦数字经济对城乡空间影响的研究。王德教授向参会者介绍了数字经济时代下上海市眼镜店区位分布和陕西眉县Q镇生产销售空间变化的两个代表性案例,旨在深入剖析数字经济变革对城乡居民生活和商业行为的影响。通过上海市眼镜店区位分布调研发现,数字经济正在快速重塑城市空间结构。这不仅体现在水平空间维度上,网络购物导致眼镜店分布趋于均匀,不再像以往那样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也体现在垂直空间维度上,店铺出现了“上楼”现象,与客流量的紧密关系正在分离。与此同时,网购也正在重塑乡村生产和生活空间,并改变了乡村、镇和县城的职能。生产-销售环节的网络化有较高的障碍,没有对普通乡村空间产生重大影响,但生活休闲的乡村空间重塑程度较高。食品生鲜、生活用品这类需求频率较高、价值较低的商品购物空间仍然呈现出“镇分散”特征,而服装鞋卖、数码家电等这类需求频率低、价值相对较高的商品购买空间则由“县集中” 转向“互联网集中”。休闲活动的移动端转移呈现明显趋势。 王德教授最后总结道,在移动互联网影响下,城乡生产和生活空间正经历与传统时代完全不同的空间组织模式。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变革背后的机制,为城乡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智慧时代下生活服务空间配置模式转变及效率测度探讨
张赫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张赫教授探讨了智慧时代生活服务空间的配置模式转变及其效率测度,认为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人类生活、城市空间以及城市规划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次变革进一步凸显了规划在城市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传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建设各类公共中心和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需求,并根据服务半径和千人指标进行空间配置。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这一模式逐渐受到冲击并快速重构。张赫教授认为,关键在于空间在过去的资源分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许多资源和服务都是在空间载体上进行二次选择和分配。但移动互联网产生的虚拟空间改变了这一格局,互联网引入的去中心化概念在城市规划学科中并非绝对准确,某些资源和服务空间并不会完全去中心化,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强化中心化。张赫教授以生鲜零售和外卖团购等常见数字生活服务空间的分布特征为例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张赫教授总结道,空间资源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和社会组织,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线上资源信息的实时互联提高了供给效率,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众多功能空间。然而,线下供给仍然强调服务质量和实时场景的体验交往,实体空间并不会消失。而且线上空间在提高资源匹配效率的同时,也难免对商业和人类行为产生负面的规训作用。因此,城乡空间在数字经济时代必须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同时考虑公平,重新构建数字时代的生活服务空间体系,形成兼具效率与公平的资源分配模式。
数字赋能城市更新下的旧城业态导入及空间生产——以长沙为例
周恺
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委会青年委员、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副教授
周恺副教授从数字赋能城市更新的视角探讨了旧城的业态导入及其空间生产现象。通过对长沙两个典型网红空间的深入研究,周恺副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一直是改变城市空间的重要动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促进城市空间变革的力量,通过网络文化和数字力量的传播,重新定义城市符号,重塑城市的消费空间。而社会力量以及资本的无处不在也影响着城市更新和消费空间的构成。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力量与自上而下的权力规训,以及不断连接的资本,共同塑造了城市的消费空间生产过程。周恺副教授还探讨了网红现象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城市更新和运营方面,需要注意网红虽然是城市更新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但同时也需要警惕潜在的风险,特别是在租金不断上涨、网红效应消退时,网红产业可能面临的挑战。最后,周恺副教授呼吁学界更多关注网红空间现象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揭示未来潜在的危机,同时鼓励更多学者积极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入挖掘网红空间现象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影响,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城市空间发展。
未来城市与适当技术
姬广绪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姬广绪副教授从适度技术的角度切入,探讨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应用问题。首先,姬广绪副教授高度肯定数字技术对城乡发展的正面推动作用,指出数字技术能够影响未来城市形态,并正在成为政府开展城市治理的法宝,但其驱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的能力是有限的。姬广绪副教授认为技术在当今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一种基于技术乌托邦的想象,表现为表面上很智慧,但实质上充满了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尴尬境地。具体而言,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众多问题被隐蔽为单一的技术问题,城市发展逐渐步入单一的技术乌托邦环境。二是技术实施带来更强大的隐蔽性,在单一的技术追求之下,技术对城市的社会与文化将会带来潜在的破坏性。三是技术权力带来更多潜在的不公平,遵循计算机算法的城市治理有可能会产生一种歧视性的公共政策,从而潜在损害其他人的公共利益。因此,姬广绪副教授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技术发展的尺度、运用方式与合理性。最后,姬广绪副教授从适当技术的角度回应了当前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导致的风险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数字时代城市线上-线下零售空间分布探究
魏宗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魏宗财副教授以广州O2O零售为例,探讨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城市线上-线下零售空间的分布特征、深层机制与规划应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市零售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变革和机遇,线上+线下的新型O2O零售业态模式应运而生,重塑了消费者的时空间行为,零售业的布局由以“场所”(零售空间)为中心转向以“人”(购物主体)为中心,推动零售业三要素——人、货、场三者发生位序重构。结合信息空间、社会空间、物理空间三类空间在技术赋能下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系统思考,魏宗财副教授针对两类城市零售空间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一方面,城市传统零售空间需要强化线下零售优势,传统大型零售中心需要强化高端化、精品化经营,社区零售需要均衡布局、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城市新零售空间需要进一步考虑弱势群体的需求,提升边缘地区零售设施的可达性,持续增强供应链布局区位的弹性和配送的时效性,为精准匹配市民的日常消费需求提供基础保障。
基于线上线下互动的城市生活服务设施布局模式与规划策略
席广亮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席广亮副教授在长期的跟踪研究中发现,线上和线下平台的崛起,尤其是线上平台对线下服务模式的影响,已经引发了城市生活服务资源配置模式的重大改变。生活服务设施正在社区层面实现线上和线下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正在引发社区空间供需关系的深刻变革,亟需在这一过程考虑如何优化空间布局,开展更加公平、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席广亮副教授从理论层面出发,关注技术、空间和居民活动之间的关系,强调供需关系的变化对与设施配置和布局的重要性。他认为技术的崛起改变了服务的介入性和虚拟可达性,也改变了个人时间分配,导致了传统生活圈的变化。因此,在规划实践中,需要打造线上线下协同的设施布局模式,构建“虚实结合”、精准分类的设施功能优化指引体系、尺度延展的规模体系和共享嵌入式的空间布局。在生活圈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以及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最后,席广亮副教授认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崛起已经引发了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的革命性变革,这种变革将继续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城市和社区,学界必须从多个维度进行不断研究和持续探索,以便更好地规划和建设未来城市。
虚实融合新时代的城市空间演进——现状和趋势、驱动机理与规划响应
牛强
学术对话学术负责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牛强教授从虚实融合的信息时代新阶段如何改变城市空间这一问题出发,以人的视角切入,利用手机大数据分析不同手机APP的使用情况,深入探究线上线下城市生活生产形态。研究发现,线上生活呈现反中心与泛中心,城市边缘区的线上活动强度明显高于中心区域,居民线上生活空间呈现“环形山”的圈层式扇形镶嵌结构。这种现象也出现在移动办公人群中,同时迁移大数据显示他们对工作和居住地的要求不再高度依赖于城市中心,出现从中心城区向近郊区迁移的态势。牛强教授认为虚实融合使得实物和实体服务也可以跨时空高速流动,压缩了实体空间,创造了新的空间。城市的主体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中心,而是变得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同时,牛强教授预测虚实融合将继续推动城市空间的演进:它将在宏观层面促进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在中观层面使城市功能组团的布局更加灵活;在微观层面创造各种虚实融合的新空间场所。最后,牛强教授提出了数字时代的规划应对,他认为需要将线上与线下打通,打造线上线下生活圈,规划元宇宙城市,以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并建议搭建一个框架来跟踪虚实融合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积极探索虚实融合的柔性规划策略。
讨论与总结
在互动环节,参会听众结合自身在研究与实践中碰到的困惑与学术对话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嘉宾对听众提出的网红空间的可持续性、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定、乡村研究中的新技术应用等问题给予了精彩回应。会议最后,罗震东教授在嘉宾发言与互动讨论的基础上,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罗震东教授指出,第一,学界需要持续关注城乡发展过程中逐渐浮现出的虚实互动问题,并认识到其背后的实质仍然是人的活动;第二,城乡规划理论必将迎来深层次的变革,传统基于长周期工业生产模式的规划理论将难以适应当下高频互动的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特征;第三,城乡规划实践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形式,形成快速响应的规划体制机制和治理体系,如此才能够支撑虚拟与实体共同繁荣的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的需要。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数据派):数字时代城乡新空间的发展特征、演化机制、理论建构以及规划应对丨城市数据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