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2023年11月18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2023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以”韧性成长”为主题,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3)》。中规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对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概括为22个观点。

– 开放下载 –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进入城PLUS公众号,点击 关注 后,在对话框

输入 2023全球城市 获取2023年度报告下载链接
或点击文末左下角 阅读原文 下载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1. 
韧性成长成为全球城市面临的首要任务


2023年,全球城市经济快速反弹的憧憬并未如期而至,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社会环境更加动荡,疫后复苏步履蹒跚。如何在冲击中构建适应、恢复和发展的能力,实现更加韧性的成长,成为全球城市面临的首要任务。

2. 
北美、欧洲、东亚三极持续引领,顶级城市向北美迁移

今年,北美、欧洲、东亚三极持续引领全球城市格局,前20的城市绝大多数来自这三大区域,前100城市也有70%集聚在这个范围。


北美展示出更强的活力,纽约登顶全球活力城市榜单,进入全球活力城市榜单前100位的北美城市数量相较去年增加了4个。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3. 

3大类、23个全球城市聚落支撑全球韧性发展


全球领先的活力城市呈现在300公里范围内集聚的特征,空间邻近的多个城市在一个或多个极点中心城市的区域联动下,形成全球“城市聚落”。我们基于DBscan算法与全球活力城市评价结果,识别出23个全球活力城市聚落,包括综合型、复合型及单一型。

综合型以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聚落为代表,在创新、生产与服务、联通设施维度中均具备引领性。

复合型以京津冀、旧金山城市聚落为代表,在其中2个维度中表现出色。

单一型如北部湾、胡志明城市聚落,在生产等单一维度中发挥独特作用。

其中,综合型及复合型聚落在全球化的动荡冲击下,具备更强的适应恢复能力与协同发展能力。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全球创新网络

2020年以来“科技脱钩”趋势持续增强,中美论文合作急剧下降、创新产业遭受冲击。在此背景下,我们继续将人工智能、脑科学、量子信息等九大科学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技术前沿作为特别观察领域,探讨全球城市在科学、技术、产业三个创新环节的网络特征。


4. 

科学创新前沿:亚太、欧洲、北美主导,创新合作近域化


科学创新前沿城市主要集聚在亚太、欧洲、北美三大区域。

基于社区发现算法,可识别出3个论文合作网络“社群”。其中,中国城市与城市之间以及与新加坡、泰国等周边国家的城市合作更为频繁,有明显的近域化特征。日韩城市与欧洲、大洋洲城市形成跨越洲际的合作“社群”,呈现相对远域合作的特点。而北美及欧洲城市也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合作“社群”。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5. 

技术创新前沿:东亚技术创新持续活跃,中国与美、日、德等国家专利合作相对稳定


技术创新前沿中东亚城市表现突出,东京PCT专利被引量位居全球榜首,北京、首尔、深圳等城市也持续活跃。


从城市间专利合作联系来看,中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依托跨国公司,与欧洲、北美、东亚城市形成了密切的跨国技术创新合作比如上海与纽约,依托通用电气、IBM等企业紧密联系。深圳与慕尼黑,则在华为的全球技术创新合作联系下,形成了紧密联系对。

2023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专利合作规模尽管相比去年出现小幅度波动,但基本维持了稳定。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6. 

产业创新前沿:旧金山湾区引领全球产业创新


通过市值位居全球前列的代表性科技创新企业的总部分支网络来看,旧金山湾区是世界科技产业的心脏,在全球科技创新企业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


产业创新网络联系整体呈现出单极型结构特征,旧金山湾区汇聚大量全球代表性科技创新企业总部,并在全球设立分支。此外,东京、深圳、上海等东亚城市也形成次一级总部中心。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7. 

城市聚落间的三种创新网络联系类型


以全球城市聚落为单元对创新关联网络进行分析,三大创新前沿网络的联系模式特征更加突出。

科学创新联系呈现分散型的结构特征,各个城市聚落之间合作广泛,形成高度密集的关联网络。

技术创新联系呈现结对型的结构特征,如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北美五大湖与德国城市聚落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联系对。

产业创新联系呈现放射型的结构,以旧金山聚落为单中心向外辐射。

》滑动查看 

科学、技术、产业创新前沿的聚落间联系示意图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8. 
在三个创新网络表现优异的城市明显呈现聚落特征


叠加科学、技术、产业创新前沿网络,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聚落集聚的特点。

例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聚落,依托各具优势的城市,在三个创新前沿网络中都有优异的表现,三张网在聚落内同频共振。这些聚落内的城市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具有更强的发展韧性。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全球生产与服务网络


9. 

全球生产网络更趋向区域化和多点布局


近年来,全球贸易呈分裂趋势,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23年贸易伙伴国多样性相比2022年下降了5.8%,双边贸易更倾向与意识形态相近的国家合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以韧性为导向,展现出多点布局和区域化两种差异化应对方向。以美国戴尔为例,持续调整和扩张全球供应商网络,加大全球多国多点布局,以保障供应链安全和竞争力。而在我们对华为Mate50核心供应商分布的分析中看到,华为65%的核心供应商位于深圳总部60公里辐射圈范围内。供应商在区域内协同合作,为华为自主创新网络的重构提供了重要支撑。


10. 

欧洲工业强市引领工业4.0浪潮,提升生产韧性


工业4.0浪潮中,先进数字化制造技术为增强经济韧性提供助力,正在成为全球生产网络格局调整的重要驱动力量。


从自动化和智能制造代表性企业网络布局来看,欧洲城市在这一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慕尼黑、苏黎世成为工业4.0时代的“隐形冠军”。亚洲的上海、新加坡积极应用工业4.0技术,灯塔工厂集聚,也成为重要的“实践者”。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11. 

慕尼黑:创新网络链条完整,引领工业4.0技术创新发展


慕尼黑作为德国传统制造中心之一,不仅是宝马、西门子、MTU航空发动机等传统制造企业的总部所在地,也是马普研究所、林德、英飞凌科技、安联、慕尼黑再保险等全球顶尖机构与公司的根据地。


完善的创新资源与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慕尼黑工业4.0发展提供了学术研究、产业技术、研发资本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撑,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优势又进一步吸引头部企业集聚。尽管慕尼黑的传统优势产业前景并不明朗,但其富有活力的创新能力正在与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形成新的合力,推动慕尼黑成为全球生产变革的推动者之一。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12. 

伦敦、纽约领衔,欧美城市主导全球服务网络


新冠疫情爆发后,美联储持续加息加剧全球经济风险。今年,通过分析全球30多家代表性服务业企业总部分支网络,发现伦敦超越北京、东京,与纽约共同展现出老牌全球城市的强大实力。多重逆境下,伦敦是全球金融与专业服务的重要枢纽,纽约凭借多元化经济与充沛的人才吸引力,持续掌握全球金融命脉,保持了领先地位。北美、欧洲进入前100位城市也相比去年增加了3个。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13. 

纽约:美元要塞,顶级中枢展现超凡活力


美联储加息背景下,大量资金进入美国,其中纽约受益颇多。长期以来,纽约深度打造并嵌入全球金融网络,是美元体系的核心枢纽城市。2023年,纽约股市交易价值、市值和全球上市公司数量均在全球城市中占据绝对领先优势。

作为世界顶尖城市之一,纽约不断优化城市综合环境,对全球精英和人才保持较高吸引力。城市复合型人才储备将助力纽约金融行业跨学科融合,实现更高质量的迭代进化。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全球联通设施网络


14. 

海运总量基本恢复,国际航空恢复面临挑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全球人员、货物等要素跨境流动被按下暂停键。从近年数据来看,全球联通性逐步恢复,呈现结构性调整的格局。


海运维度,全球海运总量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23年全球海运贸易量预计为121亿吨,超过疫情前。


航空维度,全球恢复相对不尽人意,国际航线恢复相对较慢,尤其洲际航线数量仅为疫情前77%。而中国的情况更糟一些,虽然通航国家数已恢复至疫情前的近90%,但国际航班量仅为疫情前的两成。


15. 

航空:全球顶级城市展现较强韧性,西欧中转枢纽地位提升


全球顶级城市航空枢纽展现出较强韧性,伦敦、纽约、上海等世界城市的机场航空客运量,在疫情后快速反弹。


分区域板块来看,全球国际中转的组织格局也产生了变化。对比2019年和2023年,可以发现西欧中转客运量占比提升了3%,枢纽地位持续保持领先且进一步上升。东北亚中转客运量虽然有所复苏,但对比疫情前仍有5%的差距,中转枢纽地位相对下降。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16. 

海运:制造业增长改变海运结构,重心逐渐向东亚集聚


制造业与海运呈现相互促进的特征,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东亚国家(主要为中日韩)独霸汽车船运市场,持有一半以上运力(53%)。随着亚洲地区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世界航运中心逐渐向东亚转移,由于中国生产体系在疫情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疫后宁波、上海、广州等港口货运量快速反弹,并维持稳步增长。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17. 

 “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韧性发展创造新流量、提供新动力


2023年,我们以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152个国家为对象,评估“一带一路”沿线396个城市的发展情况。

“一带一路”倡议创造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新流量,推动一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崛起,为全球打破壁垒隔阂提供了积极的解决方案。评估发现,曼谷、雅加达、马尼拉等一批城市,在 “一带一路”各领域合作中表现突出,蕴含巨大的合作发展潜力。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18. 

政策沟通:近密远拓不断推进,包容理念不断传播


二十大后我国与东南亚、西亚、中亚等周边国家地区的外交活动频密、热度不断提升,塔什干、杜尚别、阿什哈巴德等城市首次进入政策沟通维度前20位。面向更广泛的区域,随着洪都拉斯成为第15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政策沟通也取得积极进展。


19.  

设施联通:“一带一路”带来沿线新流量,中欧班列提升欧亚大陆货运韧性


“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流量,在冲击中保持了较强的韧性。航空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之间的客运量恢复至疫情前的35%,高于国际客运量22%的总体恢复水平。海运方面,中国与沿线城市海运航线数和运量均反超疫情前水平。铁路维度,疫后国际班列运量持续增长,内涵更加丰富,开行线路逐渐增多、呈现网络化趋势,增强了国际贸易流动的韧性。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20. 

新加坡:东西交汇,金融商贸基础构筑关键枢纽


新加坡是东西交汇的“海丝”重要交通枢纽、全球第三大人民币离岸中心。


近年来,新加坡在保持服务和联通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利用自由贸易协定的优势,拓展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产业,吸引了美国、法国等地的公司前来设厂,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重构的过程中分得一杯羹,成为东西方网络在亚洲的生产与服务新节点。在复杂变幻的环境中,新加坡正在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特色的韧性、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路径,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关键枢纽。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21. 

重庆:通陆连海,设施政策贸易引领内陆开放


重庆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多通道在此交汇衔接,是我国内陆开放的重要枢纽。近年来,重庆积极搭建交流合作机制、设立海外对接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开放水平和合作水平。


2017年至2022年,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了37倍、达135.6 亿元。在多通道网络、自贸试验区及汽车、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集群的支撑下,重庆跨境贸易在冲击中维持了稳定,为我国内陆城市开放发展提供了有益示范。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22. 

福州:古今融合,海丝起点探索多元新开放


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门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源地,榕籍华侨遍布全球。近年来,福州通过不断推进国际友城合作,举办“海丝”品牌活动,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共融。


在贸易方面,福州积极发挥海丝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等多重政策优惠优势,不断探索中印尼“两国双园”等新型产能合作模式,在海铁联运通道支撑下,对外贸易顶住冲击、取得较快增长。2022年,福州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2%,在国内进出口总值超3000亿的城市中位居前列,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参考。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回顾过去5年,我们不断优化评估指标体系、集成多元算法模型、搭建数据研究平台,为城市的可持续包容发展提供了全球坐标系。我们也尝试将成果应用到广州、深圳、福州等项目,推动研究与实践的共同迭代演进。

2023即将过去,2024可能会更加艰难。我们会不会面对更加风高浪急的全球发展?会不会迎来更加快速的产业技术变革?会不会遭遇发展路径的深层转变?会不会看到一些城市的异军突起?留待持续观察。

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历年报告

2019年中规院全球城市报告

2020年中规院全球城市报告

2021年中规院全球城市报告

2022年中规院全球城市报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韧性成长: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