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姜劲松,宋敏(姜劲松专家工作室)
光福镇位于太湖之滨、苏州中心城区西侧,为太湖风景名胜区(国家级)13个独立景区之一,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境内人文厚重、山水聚合,自古便有“湖光山色、福地洞天”的美誉。
所谓“苏人好游”,以香雪海、司徒庙、铜观音寺等为代表,光福倚赖其自然山水及人文遗迹自古便是“苏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在全国旅游产业转型大发展的趋势下,面对巨大的旅游产业市场,通过积极定位、充分准备、练好内功、适应区域旅游发展的转变与需求,光福镇必将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大趋势下赢得自身的空间。
光福图景
一、资源禀赋:吴中山水、人文的代表性区域
光福全镇域范围内,各类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广泛、且资源保存度完好,可谓人文底蕴深广而丰富。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5年修编完成《苏州市光福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4-2030)》,梳理形成“九大文化系列”,总结与提炼光福历史文化价值:
山水资源聚合的江南古镇;宗教氛围凝重的洞天福地;茶渔花果盛产的富饶之乡;诗画情境独特的人文胜境;传统技艺精湛的工艺基地。
地处太湖流域,山水兼备,水随山流,山因水活,为“太湖七十二峰”诸多山脉所在,古镇与山水环境融合共存,衍生出以“吴中山水”为主题的诗画作品。
临太湖岸线妖娆嬗变,水网密布,岛屿众多,约有近2000年的渔耕文化历史,以水产丰富、苗木茂盛闻名。
历史上曾是吴越战争的重要站场,近代抗战红色文化深厚,以“安山之战”、新四军“冲山突围”为代表,战争和革命遗存丰富。
工业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便有矿产开采历史,现主要有圩里村与潭山矿两处大型银矿和铜矿开采遗迹,并留存少量上世纪70年代的典型工业建筑。
水土丰润,以独有的植物景观著称,种梅历史可追溯到秦末汉初,最具盛名的是位于邓尉山一带的香雪海、木荷林与“清、奇、古、怪”四株柏树。
有著名的香山帮建筑建造工艺,是玉雕、核雕、红木雕和佛雕的发源地之一,缂丝、刺绣、宋锦等手工技艺蜚声海内外。
自古为宗教胜地,以圣恩寺、司徒庙、铜观音寺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诸多宗教汇集,禅院、庙宇遗存众多,大多香客不绝、香火鼎盛。
两千多年的吴中文化孕育出大批声明卓越的文化名人,如邓禹、顾鼎臣、顾野王、徐枋等。
具有独特的与渔民、耕农、商贩等相关的传统生产、生活和节庆习俗。
此外,光福全镇丘陵山地众多、水系丰富、花木繁茂,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70%以上,生态环境优良、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是天然的“氧吧”,以“花木之乡”凸显生态资源优势,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潜力。
光福九大文化
二、发展症结:共江南烟雨,安能独享风华
由于同属太湖流域,光福周边的木渎景区、西山景区、东山景区、梅梁湖景区、马山景区等太湖风景名胜区相关景区存在地形地貌、资源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形象、产品的雷同化构建,而光福目前处在传统景点观光向现代游赏体验的过度、转型的初级阶段,存在境内游客为主、国内知名度有待提升、设施能级较低、接待能力较弱、基础资金投入短缺等问题。
面对周边同质化竞争的态势和全域型体验式旅游内容在长三角尚属空白的机遇,我们强调旅游发展理念的转变,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针下,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抓住光福自身的唯一性、特色型资源特质,将资源价值进行最大化的发挥和全域化的调动,并避免初级旅游产品的重复建设,树立自身独具的旅游形象和品牌,实现新时代、新理念引导下的旅游发展转型和突破。
三、理念实践: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经
通常来讲,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通过全域旅游概念的解读,我们获知:全域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
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由此,我们将光福镇全镇域行政范围当做一个旅游景区,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实现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
从光福自身的特点来讲,全域旅游的价值在于:是促进长期“疲软”的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创建”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全面提升自身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避开“同质化”竞争局面。
具体来说,光福的旅游发展必然依托其丰富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紧扣旅游发展转型期的空白,接轨细分市场需求,在巩固长三角短程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远程市场和国际市场。加强市场营销,完善现状旅游服务系统,构建以古镇观光、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为核心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全域型深度旅游产品体系,与周边景区形成差异化竞争。
路径1:从“景点时代”向“全域时代”转变
光福旅游产品的发展不应限于单个景区、景点的孤立发展,而是要致力于将光福建设成为具有统一文化品牌的全域型旅游目的地,在旅游组织上更注重全域资源的调动和全民参与。
——塑造品牌:建立服务的全域性、层次感
首先,构建全域旅游制度。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其次,在全域制度基础上,构建城乡一体的扁平化旅游服务网络。依据资源价值、地缘区位因素,度量“食、住、行、游、购、娱”服务设施的层次、体系,引导不同层级配套设施建设的量化和类型统筹。
路径2:从“观光时代”向“体验时代”转变
由原来的观光产品向体验产品提升转变。为适应现代旅游方式、需求的转变,光福的旅游应通过增加体验型项目,让自助型游客增加旅游感受深度。从实体参与和信息虚拟参与两个方面促进参与性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受。
——创造体验:提高产品参与性、舒适度
首先,结合现有的旅游资源,增设体验型项目,例如手工艺制作体验、生态农耕体验、水上娱乐体验等;
其次,增加现代化信息体验设施,通过电子触摸屏展示的方式,让游客自由选择特定文化场景的体验;
第三,通过有效提升现有旅游交通和要素性服务设施的构建,营造“精致、精彩、精细”的典范环境,最终实现游览过程的便捷性和旅游设施的舒适性。
路径3:从“基于资源的单一性”到“接轨市场的多元化”转变
由原有的基于资源的“景源——景点——景区”式单一开发模式向服务多层面、多类型市场的多元开发模式转变。为实现不同层面的旅游目标定位,应针对不同层面的市场需求提出相应的旅游产品。
——升华价值:强化模式多元化、主题性
首先,针对全国层面的市场,打造以观光游览、休闲旅游、宗教体验和文化游历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针对长三角层面和苏州市层面的市场,打造以观光游览、休闲旅游、商务会议、宗教体验、生态农业及乡村旅游、文化游历为主的旅游产品。
其次,梳理光福的文化体系,开发以多元文化系列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以多元文化的灵动来创建光福旅游形象,并进行全域化的文化要素渗透。利用光福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渔耕文化、工艺文化和诗画文化来打造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形成主题鲜明的游览序列,并配合相应的文化主题,开发旅游商品和发展配套旅游服务设施,给游客深刻的文化体验。
路径4:从“一般城镇”向“全域旅游区”转变
旅游区的考核更多的指向生态环境目标、文化建设目标等,与一般城镇地区(产业区)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的要求截然不同,对于光福的行政考核更应凸显旅游区的特质化。
——协调机制: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和融资体制
首先,改革城镇发展评价体系。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行政单元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创新旅游数据征集、分析体系。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现代旅游的科学评价机制。加强综合效益评估,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建立全域旅游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过度依赖。
其次,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四、未来构想:“一轴双核,一带三区”
依据《苏州市光福镇总体规划(2014-2030)》相关内容,光福镇域将构建“一轴双核,一带三区”的旅游空间结构。
一轴:文化休闲综合轴;双核:古镇文化旅游核、镇域生态旅游核;一带:环太湖生态休闲带;三区:三大游览区,分别为历史古镇游览区、中部山林游览区、生态渔耕游览区。
光福旅游空间结构规划图
——环太湖生态旅游休闲带:
依托光福西部与太湖相接的岛屿湖湾风貌区,打造环太湖生态旅游休闲带,沿带形成6个岛屿湖湾旅游片,分片进行实体性旅游内容的构建。
安山怀古片:太湖大道自北部进入光福镇的门户片区,依托安山、太湖湖湾、太湖古水口和安山古战场遗迹等旅游资源,打造以“怀古”和生态体验为主题的游览区,发展山水观光、古迹游览和创作游历等旅游体验项目。
西蹟湖滩片:光福镇环太湖重要的湖滩湿地区,自古是诗画创作和历史传说的缘起之地,依托西施滩、木荷林、西蹟山等生态景观资源及窑上村的传统特色村落文化,打造生态游览区,发展山水观光、乡村体验等旅游项目,以窑上村为中心形成山林漫步、湖滩观光和乡村休闲于一体的游览区。
渔港观澜片:太湖半岛片区,依托半岛风貌、太湖渔港、鱼塘等景观资源和渔港村、冲山村等特色村落,打造以“渔港”为主题的游览片区,重点沿两条内港河流和渔港形成特色的餐饮、市场、渔村文化体验等休闲体验区域,同时结合冲山村的佛雕手工艺,组织特色手工艺文化体验游览项目。
漫岛渔耕片:漫山岛片区,依托漫山岛“深入湖心、远离尘嚣、自然生态”的特征以及自然村落、渔耕等传统农业景观资源,塑造高品质的“慢生活“生态休闲片区,发展原生态游览和特色民宿体验等旅游项目,保护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资源,完善游览设施。
南湾精舍休隐片:以南山和石壁湖湾为主的游览区,依托南山、石壁永慧禅寺、石壁精舍和太湖湖湾等旅游资源,打造“禅修隐居”主题的休闲体验片区,引入高品质的旅游观光产品,可结合山水环境发展禅隐主题酒店和组织禅修文化游览线路。
玄墓西湾片:以圣恩寺为核心,玄墓山和太湖环抱的湖湾片区,依托独特的山水格局和圣恩寺佛教文化,形成宗教主题景区,发展宗教文化体验、山水观光等旅游项目,结合片区内的传统特色村落和滨湖空间建设旅游配套设施。
——历史古镇游览区
历史古镇游览区是集中展示光福传统历史文化和历史空间格局的游览区,以香雪海、铜观音寺、历史古镇和虎山寺为文化和空间核心,重点发展邓尉探梅、禅修体验、水乡生活体验、博物展示、传统美食体验、创意文化体验、民俗体验等旅游项目,在历史镇区围绕铜观音寺形成禅修文化体验核心区。
——中部山林游览区
中部山林游览区即光福中部的山水连绵区域,依托自然山林和潭山矿遗迹、村落等文化资源,开展以运动休闲、工矿遗址体验、太湖山水游赏等旅游体验项目,充分发挥山林生态本底效应,在游线组织、旅游产品设置等方面强化与周边游览区的联系。
——生态渔耕游览区
生态渔耕游览区是以游湖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区,依托游湖的生态农耕特色和迂里村传统手工艺的转型升级,开展乡村休闲、传统手工艺文化体验、农耕体验、湿地观光等旅游项目,引导其从传统的以观光、采摘、农家参与为主的初级乡村旅游模式向“乡村+文化”、“乡村+体育”、“乡村+科普”、“乡村+教育”、“乡村+传统工艺创作”等综合型体验旅游模式,促进“农”、“文”、“旅”联动发展,同时注重与高新区生态城的互补发展,形成有机的生态旅游整体。
总体来看,光福通过全域旅游理念的实践,一方面积极拓展、补充老镇、香雪海等传统历史人文旅游功能性配套空间,另一方面正陆续开展中部山林和西部湖滨渔港、湖岛游憩功能的内容筹划。
特别指出的是,基于光福镇域四大雕刻、三大织绣等传统手工艺体验内容的乡村旅游板块在一定意义上已率先通过全社会的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消除了城乡二元结构,初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积极地推动着光福旅游产业建设和地方经济提升,并致富于民。
目前,光福镇以2014年6月“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批为契机,着力打造“中国工艺雕刻之乡”、“国家4A级景区”等国字号品牌,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集聚发展,彰显光福旅游文化生态特色。近年来,光福镇的旅游人数持续增长,旅游经济效益逐步提高。未来的光福,必将在全域旅游的理念引领下,成为“转角就能遇见风景”的全域型旅游目的地。
JUP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jupchina),如有任何需要请通过后台留言或者发送邮件至caoxc@jup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