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传承与守望——浅析故宫工匠精神的当代实践


单霁翔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故宫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对于它们的每一次修缮,都应该是研究性保护项目,都要承担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努力成为古建筑维修保护的典范。



图:故宫建筑群


从2002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启动了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希望到2020年使故宫古建筑群整体保持健康稳定的状况。这是一百余年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故宫古建筑修缮。故宫博物院负责维修保护的古建筑共9371间,古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在维修保护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严格形制的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这种技艺不仅保持着故宫古建筑的原貌,而且直接影响着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传统上,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包括“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等八大作,其下还细分了上百项传统工艺。


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从武英殿开始试点,10年来先后开展了太和门、太和殿、钦安殿、慈宁宫等一系列古建筑修缮工程。随着古建筑修缮工程的开展,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域和内容不断扩大。武英殿修缮以后成为书画馆,慈宁宫修缮以后成为雕塑馆,东华门修缮以后成为古建筑馆。


古建筑维修保护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事业,既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又要不改变文物原状,还要保障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这三项原则应该贯穿于古建筑维修保护的全过程。同时,对古建筑实施“研究性保护项目”:不再采取项目招投标,建筑材料政府采购的管理方式,项目实施进度服从维修保护质量。采取多学科融合的维修保护方法,使更多的学术机构、研究单位参与进来。并积极恢复传统古建筑维修保护所用砖、瓦、木材等材料基地,建立在充分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实施“研究性保护项目”的有养心殿、乾隆花园和大高玄殿等。



修复前的养心殿



图:养心殿



图:养心殿科研课题项目立项评审会



图:复建后的中正殿



图:修缮后的武英殿



图:太和殿修缮工程


为了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使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修复技艺在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有机结合,使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得到坚守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弘扬,故宫博物院正在积极筹建“故宫文物医院”。 


文物本身具有生命历程。在开展修复工作之前,首先应对它的生命历程进行梳理;其次对它进行全面的检测分析,包括它的成分及不同时代在其本体上的信息叠加;再次对它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其病害进行详细的研究,厘清其病害机理及产生原因;在全面详细检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根据修复保护方案有序开展修复工作。同时在修复过程中,详细记录每一个修复步骤及细节,这份修复档案将一直伴随着这件文物的生命历程。今天,累积研究数据应成为文物修复保护非常重要的环节。



图:中外专家合作团队



图:织绣修复室专家在修复挂屏



图:镶嵌工艺修复技艺



图:陶瓷修复室专家在修复陶瓷


 “故宫文物医院”通过地下通道与地下文物库房相通,以保证文物藏品移动过程中的安全。“故宫文物医院”保护人员编制扩大至200名,实现多学科融合。同时,配置成套先进且适合文物修复的精密仪器设备。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类别丰富多彩,通过“故宫文物医院”,可以使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修复技艺在文物修复保护过程中有机结合。同时“故宫文物医院”将实现对社会开放,邀请更多的观众走进文物医院,实际了解文物的修复保护过程,在公众关注的目光中普及文物修复保护的正确理念,以及相关科学知识。



图:元素分析设备



图: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



图:分子结构分析设备-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相继成立了故宫研究院和故宫学院,推动“学术故宫”发展,为世界各地文物博物馆人才培养多做贡献。

图:故宫研究院成立大会


图:故宫学院成立典礼


文章来源:2016年中国第七届工业遗产会议主旨报告

文章首发于“工业遗产”微信公众号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