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开始将这些人类共同财富纳入全球保护视野。整整四十年来,所公布的世界遗产已达1092项,其中文化遗产845项、自然遗产209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38项。它们从多方面展示了地球的人文底蕴和自然奇观,倡导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文化传统的公众意识。《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胜览》选取了82个国家近300处世界遗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专业性和欣赏性于一体,相信能给读者们带来新年的惊喜。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灿烂的文明遗迹

 

从四大文明古国到希腊-罗马古典时代,再到中世纪,先后登台的大国们造就了一批批繁华的城市,从如今仅剩的断壁残垣中仍可窥见昔日的辉煌。除孟菲斯、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大马士革等古都外,日历还展示了一些不太知名但非常有价值的文明遗迹。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阿格里真托

 

今天的意大利西西里岛过去曾为雅典城邦的殖民地,岛内古迹遍布,其中被称为“神殿之谷”的阿格里真托地区现存大量古希腊神殿。特别是协和神殿最具代表性,完美程度不亚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志即以其山墙面为原型。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埃尔杰姆斗兽场

 

罗马人曾环绕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强大帝国,在今南欧、中东、北非等地留下了大量城市遗迹。广场、剧院、浴场、图书馆等大型建筑几乎是这些城市的标配,而斗兽场是其中外观最雄伟者。北非突尼斯境内的这座斗兽场分内外双层,最多可容纳6万观众。游客穿梭其间,不仅能回味“面包和马戏”的古罗马市民生活,也能获得独特的空间体验。


恢宏的帝王宫廷

 

古代宫廷不仅是各国帝王权力的象征,也是其家族奢华生活的反映。其中不乏建筑艺术和景观设计的经典之作,且常因规模宏大而令人震撼。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北京故宫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最后一抹余晖,北京故宫汇聚了古代建筑的精华。其布局沿袭“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传统形制,单体建筑井然有序,象征着皇权的威严;整体观之则是一片红墙黄瓦的海洋,绚烂而夺目。日历前的插页图采用了故宫倦勤斋内欧式通景画,寓意中西合璧,切合世界遗产日历主题。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凡尔赛宫

 

法国君主专制时代的巅峰之作,“太阳王”路易十四留下的丰厚遗产。其对称的几何布局象征着君主的权威和理性主义,而精致的园林、奢华的内饰无不流露出王室的审美趣味,这些设计也成为欧洲各国宫廷园林的典范。然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法国大革命前夜……


神秘的古老国度

 

地球上还存在过一些国家,它们也曾创造出复杂的社会组织、辉煌的艺术成就,后来却令人遗憾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到其大型遗址被考古者发现。然而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更多的谜团还有待揭开。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吴哥窟

 

亚洲中南半岛的古国真腊,在吴哥王朝时期曾盛极一时,并用石料砌筑了规整宏大的都城,其繁华景象也被元朝使臣周达观记载于《真腊风土记》中。后来随着王朝的衰落,都城渐渐被废弃,最终淹没于热带丛林中。400年后因意外发现而重现天日时,昔日宫殿和寺庙群之壮观令人惊叹不已,而浮雕上“高棉的微笑”依旧神秘动人。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马丘比丘

 

位于南美安第斯山区的马丘比丘,曾是前殖民时代印加帝国建立的重要城市,至今仍存大规模石砌建筑遗址。它独特地选址于风景优美、视野开阔的高山坡地上,并巧妙利用天然形成的地势落差,密集地布局了各类民居及公共建筑。其错落有致的外观与周围的奇峰峭壁融为一体,被誉为“天空之城”。


无情世界的感情

 

基督教兴起于古罗马时代,在“幽暗”的欧洲中世纪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正如马克思所言“无情世界的感情”。教堂作为中世纪欧洲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风格从罗曼式、哥特式继而发展到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乃至洛可可式,既代表了一部西方建筑史,也见证了宗教从神性向人性的回归。教堂还随着殖民征服而遍布其他各大洲,并与当地文化结合产生了独特的风格。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科隆大教堂

 

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并非欧洲教堂中最精美或最有底蕴的,但却是最高(157米)和建造时间最长(600余年)的,在拥挤的城区里几乎难以窥见其全貌。它完整呈现了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顶部围成的尖塔丛林烘托出凌空腾飞之势,飞扶壁、尖肋拱顶等结构既稳固了墙体,也抬高了空间。这一切都是建筑技术进步的产物,也表达了信众们对天堂的向往。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作为中世纪晚期富裕的工商业城市,佛罗伦萨在美第奇家族时代催生了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圣母百花大教堂即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作,也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教堂巨大的八角形穹顶,无论是其饱满的造型、鲜艳的色彩,还是内部华丽的壁画,都标志着宗教脱离了从前的幽暗氛围,而更重视人性化的欢愉体验。


敬慎者的家园

 

发源于中东的阿拉伯人,一手仗剑,一手持《古兰经》,通过开疆拓土而将伊斯兰教传遍了南欧、北非以及亚洲各地,并通过商贸形成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的网络。宗教对这些国家的建筑形态影响深远,尤以清真寺和陵墓为代表,两者时而融为一体。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泰姬陵

 

在印度末代王朝莫卧儿的君主中,文治武功的阿克巴似乎并没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沙贾汗更为世人熟知。后者倾尽国力为亡妻建造的泰姬陵,以其洁白的外观、科学的设计和精美的装饰,营造出华贵而简洁、肃穆而活泼的风格,代表了印度伊斯兰建筑的巅峰成就。沙贾汗和亡妻的凄美爱情故事随之流传后世,而泰姬陵也因此被诗人喻为“挂在时光脸颊上的一颗泪珠”。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撒马尔罕

 

古丝绸之路上的撒马尔罕,曾是《射雕英雄传》中花剌子模的国都,后被蒙古人攻陷并屠城,又在蒙古帝国衰亡后成为帖木儿帝国的都城。这里汇聚了众多清真寺、经学院和陵墓等穆斯林建筑,以战盔式穹顶、高耸的邦克楼、尖顶拱券门以及釉彩琉璃砖饰等为特征,在阳光下显得熠熠生辉,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反差。


佛法东渐的历程

 

佛教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宗教,虽起源于印度,其众生平等观念却不见容于当地的等级社会。后来在东亚和东南亚诸国却广为传播,大放异彩。佛教还推动了这些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留下大量寺院、石窟、塑像、壁画等文物古迹,甚至对政治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法隆寺

 

早在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之前,中国佛教文化已由朝鲜半岛传入。重建于公元7世纪末的法隆寺西院部分,其四周围廊、院内并列金堂和五重塔的布局,承袭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风格。由于战乱、火灾等因素,类似建筑在中国已仅存于敦煌壁画中。法隆寺因而成为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群,其塔、殿及内部的佛像彩塑、飞天壁画,都再现了古老东方的旧影。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婆罗浮屠

 

印尼爪哇岛中部的这座佛塔,也曾被热带雨林淹没数百年,却反映了昔日南传佛教在东南亚地区的兴盛。其外观类似天圆地方的大佛坛,由下至上分别代表着佛教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信徒们拾阶而上,自认能渐入佳境,实现小乘佛教倡导的自我解脱。佛坛上整齐排列着众多佛像和佛塔,浮雕故事更是蕴含了大量生动的历史信息。


坚固的城池要塞

 

古代城市通常作为政治中心、商贸集市或军事要塞而存在。在当今迅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仅少数得以保持原貌。古城内一般有宫殿、民居、广场以及宗教场所等建筑。为了保护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多数还修建了防御性的城墙,而更广袤的城墙则被用来守卫边疆。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杜布罗夫尼克

 

位于克罗地亚最东南端的杜布罗夫尼克,依山傍海,地势险要。它曾被隔海遥望的威尼斯共和国所控制,后来又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因经营港口贸易而繁盛。规模不大的老城区完整保存了中世纪的风貌,白色的城墙、橙色的屋顶与碧海蓝天一起,组成一幅色彩明快的画卷,更增添了几许浪漫气息。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哈德良长城

 

秦汉和罗马是同时期东西方的大帝国,都拥有广袤的疆域,也都为抵御外族入侵而在边界上修筑了长城。古罗马哈德良皇帝下令在帝国西陲不列颠岛上建造的长城,虽不如中国的万里长城雄伟,然全用石砌、体系完备,亦堪称一代伟业。哈德良长城延绵穿梭于英格兰北部的荒野山林间,也成为一道沧桑的风景线。


淳朴的乡土村镇

 

村镇比城市的起源更为古老,往往也更接地气。列入世界遗产的乡土村镇,其风貌迥异于拥有雄伟建筑和繁华街道的城市,且大多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们还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反映了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和创造力。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哈尔施塔特

 

奥地利的哈尔施塔特古镇,位于阿尔卑斯山环抱中的峡谷湖区,自古因附近的盐矿开采而兴起。镇上的民居主要建造在山地斜坡上,尽量利用有限空间,以高、窄为特征。岸边带尖顶的小教堂成为古镇的标志,与民居群一起同湖光山色相映成趣,风景宁静而秀丽。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希巴姆古城

 

阿曼的希巴姆古城位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不毛之地上,却借助商贸交通而聚敛了大量财富,又为保护财富而兴建了一幢幢高耸如城堡的多层住宅楼。这些生土建筑结构夯实,因当地干燥的气候而得以保存数百年之久。古城远观如林立的现代摩天楼群,恍若海市蜃楼,号称“沙漠中的曼哈顿”。


幽静的高山深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古代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人们对高山深谷的憧憬,这里不仅有未经干扰的自然景观,也有隐士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迈泰奥拉

 

希腊中部的迈泰奥拉山地,是一片奇峰突兀的石林区。自古以来,东正教的僧侣们为了躲避战乱和宗教迫害而纷纷来此隐居,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而他们在岩石顶上建造的修道院群,也成为奇特的“悬空寺”景观。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黄龙风景区

 

中国川西山区风景奇绝,与九寨沟齐名的黄龙沟位于白雪皑皑的岷山主峰之南,因高寒岩溶地貌而随流水形成钙华沉积,造就了大片梯田状的彩池、彩滩等景观。清澈的水体在光线折射下呈蓝绿色,如晶莹剔透的美玉,被称为“人间瑶池”。


和谐的生态环境

 

世界遗产的标志即象征着人与生物圈的密切关联、和谐相处。而在今天的地球上,特别是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的未开发区域,还存在着各种野生动植物自由成长的原生态环境,同时也需人类的尊重与呵护。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肯尼亚大裂谷湖泊

 

东非大裂谷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地质奇观,而在其谷底形成的众多湖泊和草原,也成为动物们的乐园。这里的羚羊在低头吃草,犀牛在悠闲漫步,河马在欢快戏水,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更有各种成群的鸟类,时而翱翔于天空,时而栖息于湖面,而火烈鸟群形成的红色奇景更是一绝。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大堡礁

 

澳大利亚东北部沿岸,海水清澈,气候适宜,因而经年累月生长出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珊瑚礁在蓝色的海面下一望无际,蔚为壮观。珊瑚礁群上还栖息着各种鱼类,以及海龟、座头鲸、儒艮等爬行或哺乳动物,共同组成奇妙丰富的海洋世界。


漫长的地质进化

 

地质进化经历的漫长岁月,远非人类历史的跨度所能比拟。而由此形成的各种奇观,则让世人感慨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敬畏于强大的自然规律。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大峡谷

 

美国西部的广袤荒原中不乏各种地质奇观,而大峡谷是其中最宏伟者。因河谷冲刷和风沙侵蚀形成了怪石嶙峋、沟壑纵横的地貌,层层叠叠,气象万千。被垂直切断的多层沉积岩因富含矿物质而显得色彩瑰丽,在夕阳下尤为美艳而壮观。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大冰川国家公园

 

冰川曾是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自然力量,今天在亚洲、欧洲和北美的高纬度或高山地区都还有不少遗存。而南美大陆最南端阿根廷境内的湖区,拥有仅次于南极洲的巨大冰川群。这里蓝白色的冰川延绵不绝,如同一部凝固的地质史。时而有硕大的冰块跌落湖中,激起雷鸣般的撞击声和滔天的巨浪,令人心惊胆寒。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世界各大文明之间从来不是相互隔绝的,而往往通过征服、迁徙以及商贸交流等方式,使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相逢于一处,构成多元而丰富的历史遗存。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科尔多瓦清真寺

 

来自北非的穆斯林摩尔人曾一度统治西班牙南部地区,而后在国土回复运动中因战败而被驱逐。他们留下的大量清真寺也被改造为天主教堂,并融入了多种建筑形式。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就是一例,其内部层层叠叠的马蹄形拱券群仍保持着伊斯兰建筑特征,外部高耸的邦克楼则被改作天主教的钟楼,但依然雄踞古城之巅,展示着两种宗教的混搭风格。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乔治城


马六甲海峡自古就是海上交通要道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附近的槟城首府乔治城为近代英国殖民者所开发,并吸引了来自亚洲各地的劳工参与建设。如今城内既有英式公共建筑,也有中国式祠堂、印度式神庙及马来式回教堂。多种建筑风格和文化信仰杂处其间,别具一番南洋风情。


不可磨灭的记忆

 

人类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一路光明,其中还包含着无数的代价甚至血泪。无论奴隶贸易、战争破坏还是种族灭绝,都是我们不能忘却的集体记忆。世界遗产也记录了这些至暗时刻,以此督促人类社会深刻反思,并致力于更文明和进步的未来。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波兰建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因臭名昭著的反人类罪行而被列为负面世界遗产之一。曾有数百万人特别是犹太人,在此遭关押、虐待乃至集体屠杀,如今残存的壁垒和设施仍令参观者感到毛骨悚然。技术的现代化并不必然带来文明的提升,惨痛的教训也时刻警醒着当今世人。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巴米扬山谷

 

巴米扬山谷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圣地,7世纪玄奘法师来此朝拜,并记载于《大唐西域记》中。2001年“9.11”事件前夕,石窟中两尊上千年历史的巨大立佛被塔利班宗教极端分子野蛮炸毁。两年后,巴米扬山谷被亡羊补牢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际社会也加大了对其研究和抢救的力度。大佛旧貌已不复存在,宗教宽容和反恐事业依然任重道远。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遗产视野丨斯飞日历2019:世界遗产的多元与包容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