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史英静
摄影/ 史英静 马菲
2017年6月10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在天府成都顺利举行,中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也同步启动。CAUPD城记团参加了此次开幕式,并参览了非遗博览园内多元别样的世界风、中国戏、中国艺和中国节,尽享盛世空前的非遗精粹和盛宴。

一趟两天两夜的成都之旅也许不足以窥见这座阴雨小城本有的真实面貌,但如果将这四十八小时掰成两大块,又进而分解成无数碎片的时候,也许正可以拼凑出一个我眼中的天府锦城——成都。
让我留恋难归的不止成都的雨
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非遗的沐浴
这种感觉很“成都”
因为飞机故障而导致延误,在“坎坷无奈”的漫长等待之后,我们终于在6月10日凌晨抵达了成都双流机场。黑白交接的夜晚十二点钟,成都貌似依旧“繁华”,机场外车水马龙,道路上车流依旧“涌动”。
也许是因为此时的成都正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承接着国际非遗大会的重担吧,所以才会这般马不停蹄。或许,成都也本就是一座“不眠城”,正坚挺努力地捍卫着自己新一线城市的地位。此时,天空阴沉,细雨温柔而“洒脱”,淋着细雨,聆着川腔,这种感觉确实很“成都”。
国际非遗大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渲染出成都应有的颜色

6月10日上午,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五洲情宾馆正式拉开帷幕。一入会场,萦绕耳畔的便是那首广为人知的《成都》。“在这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我想,此次非遗大会能把这首充满情怀的民谣作为主场歌,确实是一大胜笔。赵雷唱的不是歌,他唱的是所有人对成都留恋和向往的特殊情结。
事物的互助效应就是这样,也许彼时,成都会因为赵雷的《成都》而成为一个充满故事的阴雨小城。而此时,这首充满愁绪的民谣会因为非遗大会的举办而感到无限光荣,也许愁绪之后更多的是明朗和怀念。
开场舞的“中西合璧”让人震撼,多样的非遗舞蹈在有限的舞台上迸发出了无限的能量和光亮。劲爆的预热之后,四位嘉宾一一发表了大会主旨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四川省长尹力、文化部长雒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致信)。国际非遗节的神秘面纱就此落下,随后我们一行人共同参览了博览园内的非遗盛景。

非遗博览园以“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以“世界风”、“中国艺”、“中国戏”和“中国节”为四条主线,将多样的非遗活动串联了起来。虽然各类活动在选址和时间的安排上稍有混乱,但能够以四个清晰的主题定位,将上百场动态和静态的展演活动“归档”,实属不易的事情。
而在每一个主题之下的展演活动,其丰富多样程度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不禁连喊几声“哇塞!”。
中国艺
泱泱大国手艺人的切磋之地

眉山钦斋泥塑

彝族银饰
世界舞的东展厅外热闹非凡,我们行至于此,厅外一纵弧的区域内几十家非遗手艺人正竞相“舞艺”。藏式面具,一种虚幻一种敬畏;成都糖画,工艺和美食的完美融合;眉山钦斋泥塑,泥人神情何止能用“鲜活”、“灵动”来形容;羌笛,来自阿坝藏羌的神秘天籁;贾氏微章,一平方厘米上的万字较量,不可思议到忘记自己的密集恐惧症;宋笔,特定工艺造就的刚柔并济;祥巴,线条与浓郁色彩交织成的画卷;彝族银饰,巧夺天工、韵味别致的配饰,一颗足以“亮瞎”路人的眼。还有很多非遗传承人摆台展示自己乃至家族的精耕之作,一件件别致的工艺作品不止是非遗高超技艺的结晶,更是几代人倾尽心血的无上至宝。

绵竹年画

竹编
世纪舞东展厅内各类非遗成果也在“争相斗艳”。各个玻璃柜中陈列了各色精致手工艺品,还有传统手工艺制造出的现代实用品,比如蜀绣面儿的女士挎包。从外而内,百平方米的展厅内蕴藏了千万年间的精华。
绵竹年画,乃“四川三宝”,竹纸之上的喜庆,是巴蜀古老民族风尚的寄托;漆器,穿越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回忆,在漆器的优美图案中,人们看到了另一个绚烂的世界;蜀绣,蚕丝线的穿针引线,亿万根细丝汇编出的精彩;竹编,原始竹材编织成的现代工艺。
看了一圈的非遗工艺,我才越发感觉先祖留给后人的不只有物质智慧的结晶,更有非物质智慧的手艺。而这些非物质手艺的流传靠的便是一代代人的传承,是不懈的坚持,更是对传统技艺的敬畏。
一个国家要有刀枪棍棒的硬实力,也必须有蕴含于内的软文化。而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软文化的强大吸引力能让整个世界为之倾倒,令万千游者慕名而来,为的是一饱眼福,更为的是能见证这世界本有的文化精粹。
“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正如歌中唱到的,世界、人类不止需要物质的填充,更需要精神灵魂上的慰藉,而非物质文化便是人类朝思暮想的精神食粮。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被重视、被保护,被传承,因为它是支撑人类庞大精神体系的关键。
中国游戏
亲历体验式的非遗游戏

古代游戏——蹴鞠
从世纪舞展厅出来,我们便沿着博览园漫步观览。在时空旅广场,十多个体验式的游戏场景并列而居,古代传统游戏蹴鞠、跳房子、木射、踢毽子、报壶、捶丸等以一种开放体验式的形式“接待”着各位童心未泯的来者。有点像“映像西湖”,或是“又见平遥”,在充分还原古代场景的情况下,让人误以为“穿越时空”来到了古时候,不由自主地便开始切换自我模式,身临其境地尽情体验眼前的一切。
中国戏、中国节
非遗民俗的“大杂烩”

广东的舞狮

藏族锅庄舞
非遗博览园内的中国戏、中国节民俗舞蹈主要集中在世纪舞和时空旅广场。世纪舞广场集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文艺,包括广东的舞狮、重庆的斗龙等等。而时空旅广场则主要展演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舞,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锅庄舞等等。
当我们行至时空旅广场时,天空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雨水是这座阴雨小城独有的标签,台上的表演者仍然神情淡然地表演完自己的舞蹈,也许是心里早已习惯,但我更相信这是对受众的尊重和负责。
民俗间的水乳交汇,有北方的雄壮豪迈,也有南方独有的婀娜多姿。“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传承”,但南北传统民俗汇聚于此便可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非遗成都,非遗中国。
非遗文化的传承下至几代人,上至几十代人,甚至更多。千百年间一脉相传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大力的弘扬。也许我们传承的并不只是文化,还有历史年岁的积淀和先辈对世界的思考。
和我在成都的村里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了也不停留
在结束了10号的非遗博览展演参览之后,6月11日,我们来到了成都新津县下的一个小林盘。经当地人介绍林盘是成都村级下更小的一级组成单位,相当于北方每个农村的生产大队。

放眼望去,零星的二十几户人家便组成了一个林盘。这里有山丘、有荷花、有小路、有河流,有草木,还有鸟语花香,俨然一派世外桃源的精致,叫人留恋忘归。这貌似印证了一种境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仍然不想归途。

成都的区县下有很多“原生态”的村落和林盘,我们参观的这个林盘便是其中的一个。它的绿化面积足够大,大约占比三分之二。而民居散状分布,像是镶刻在了绿色之中。我不能确定成都的乡村是否都如这般美丽,但我眼前的这个林盘却令人神往,貌似这里拥有每个隐士都希望得到的那种清净。如果要扯到非遗,那我觉得成都林盘特有的居住格局和人文氛围便也可算作是一种非物质遗产。
经当地人介绍说,他们现居的房屋是一直居住的老房子,而周围的“桃园”景致是震后设计修建的。为了响应国家“美丽乡村”的政策,也为了实现宜居环境,有设计感的“人间仙境”便横空出世。
我只想说,一起在成都的村里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要停留。
两天两夜的成都之行,不仅有幸参览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也实地体验了成都最接地气的美丽乡村。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成都,我想它一定不是雨天的灰色,而是火锅辣椒肆意的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