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云浮非遗 | 古代民间的捏面人,到底是怎样的?


如今古装剧盛行

你一定在电视或者小说中看到有关捏面人的描写

看到那栩栩如生的形态

是不是也想要那路边摆摊的老人家也给你捏一个?



看到这个你不会首先想到这是一个捏面人吧

形态、动作、构图皆精巧无比

任谁也无法与那一团面粉想到一起

但中国古人的智慧就是如此

让我们望尘莫及


 

面塑艺术的

基本内容


捏面人,学名面塑,顾名思义,就是用面来塑造形象的手工技艺。原料主要是面粉、糯米粉、各种颜料等。用手指和小刀、剪刀、梳子、竹针等极简单的工具,通过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造型技巧,先把面人的头部或身体做出来,再加手,配以相关的道具。顷刻之间,就把千姿百态的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形象完成了,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令人赞叹不已。



 

面人艺术的

特点


颜色丰富、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面塑的题材多是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它动物。比如《嫦娥奔月》、《天女散花》、《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霸王别姬》等以及刘备、关羽、张飞、福禄寿、八仙、嫦娥、哪吒、唐僧师徒、杨家将、水浒英雄、十二钗、白毛女、葫芦娃等等。



 

云浮千官

面塑


过去的面塑艺术都是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他们的艺术作品却被作为一种民间小玩意儿,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明清时期,艺术面塑已经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面塑艺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


生于清朝同治年间的郁南县千官双龙村的蔡恒广,采用染色的糯米粉捏面人销售,很受欢迎,成为郁南县第一代捏面塑艺人,后来他把这门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蔡锡伦。


清光绪年间,蔡锡伦带着儿子蔡福耀辗转来到广州,父子俩在广州做起了面塑生意,常挑担提盒到繁华街市路口设档摆卖,由于技艺高超,面塑造型惟妙惟肖,生意十分红火。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大举侵华,广州沦陷,蔡福耀回到了家乡千官,自此便在家乡捏面塑为生。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蔡金月接过了父亲蔡福耀的手艺,身背工具箱,为谋生计,走村串寨销售面塑。



蔡金月的捏面人艺术精湛,作品栩栩如生,人称“公仔蔡”。他手法细腻,应用于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梳、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古装人物和动物的塑造,尤为出色。可惜“文革”期间受到错误观念的冲击,蔡金月的捏面人手艺从此销声匿迹了。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关怀下,面塑艺术获得了新生。蔡金月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邀请参加各种民间艺术表演,还代表广东省出访法属留尼旺岛献艺。



如今,云浮面塑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得这一民间技艺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每天,非遗世家都为您讲述

不同地方的非遗文化,欢迎订阅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