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把刻刀
给自己造一个微观的浮华世界
核
雕

核雕匠人-浮华
小时候学《核舟记》,
奇巧人王叔远在修狭的桃核上刻出五人泛舟赤壁,
每个人物的神情动作各不相同,
船上的静物也精细生动。

核舟
总会有人厚古薄今,
挽叹快节奏的生活带走了慢工细活的乐趣。
这样的叹息或许只是因为
你没有时间去拨开一条条冰冷的流水线,
去发现那些美好的手作美物。

橄榄核雕—–浮华作品
核雕是中国汉族民间微型雕刻工艺,
源于何时已无史料可考。
这种在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上进行雕刻的工艺,
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橄榄原核 网络图片
在苏州的伏旱天里,
我遇见府春华,
在核雕圈里,更多的人叫他浮华。
40度的江南,蝉鸣好像格外聒噪,
三步并两步走到他的工作室:
几张简单的案台,
几个年轻人各自伏案雕刻橄榄核。
一道门把热气隔绝在室外,
好像也把世界隔绝在了外边。

浮华的工作照
府春华更愿意我们叫他浮华,
生于雕刻之乡光福。
这个90年出生的小伙子
短短六年就已经在橄榄核雕界打出了“浮华”的招牌。

橄榄核雕—–浮华作品
与光福传统手艺人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不一样,
浮华是美术学院科班出来的学院派。
从小热爱美术,
学过各种绘画流派,
却在毕业的时候
一下迷上了核雕,
20多岁时候改了本业,
投笔从“雕”。

浮华工作照
浮华回到光福师从许忠英的弟子,
从十八罗汉学起。
不同于十年磨一剑的老故事,
浮华说自己三个月就出师了,
“后面的都靠自己悟了”。

浮华工作室的刻刀
浮华三个月出师,
除了悟性更要感谢他的学院派美术功底。
对于构图,
对于美感,
对于核雕形象的创新,
他有着传统老艺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橄榄核雕—–浮华作品
出师后的浮华,
很快摒弃了传统手工艺人多而杂却缺少精细化的雕刻路数。
浮华拒绝雕刻那些市场泛滥的老套图样,
他在雕刻过程中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专长
——弥勒佛。

浮华设计的笑脸弥勒形象
弥勒佛,即未来佛
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
多被塑造成笑面大肚的形象。
浮华在传统弥勒的形象基础上,
将弥勒的笑面充分发挥,
设计出既有强烈个人风格,
又有弥勒辨识度,
同时又带着一点萌的弥勒佛造型。

浮华核雕弥勒佛
浮华说刚刚从艺的时候,
虽然有美术底子,
但使刻刀并无经验。
经常一天下来给自己手上割得到处是口子。
“那时候这个手,
门把手都弯不开的”
28岁的浮华笑着回忆。

浮华核雕弥勒佛
入行6年的浮华,
现在雕刻基本没有废品。
学美术的好底子,
给了他更独到的审美,
“现在圈内人看见这个弥勒的笑脸,
基本都会知道是浮华的作品”。

满工核雕 浮华作品
如今,光福核雕业整体不如往昔,
行业内压价竞争已属常态。
这个90后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师”却直言,
自己的单子排到几个月后,
一天8小时的工作量,
根本满足不了各地客人的需求。

浮华创新作品
核雕形象的知识产权保护依旧是难题,
虽然这种萌式笑脸弥勒在圈内公认是浮华独创,
但依旧有无良商贩拿浮华的作品去三维扫描开模,
然后机器雕刻,
冒充浮华作品。

浮华作品
但是即使仿冒品更为廉价,
了解核雕的客人仍然只认浮华手作。
浮华的作品,每一串都是唯一,
每一串上每一颗造型都微妙的差异,
这些弥勒或手持布袋,
或摇着蒲扇,
送元宝,抱大鱼,送子,
甚至还有掩面大笑的Q萌造型。

浮华作品
手作有着机器无法比拟的温润和唯一,
但更重要的是,
这个90后小伙子的“售后服务”在圈内也是首屈一指。
橄榄核不同于玉石、木头,
核雕易裂难保养,
同时怕水怕日晒,
过分干燥的环境也不利于核雕的保存。

开裂的橄榄核雕
对于售出后的作品,
日常保养甚至损坏修复,
浮华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根据买家的地域不同,
浮华会给予不同的保养建议。
这些年浮华没做过任何商业宣传,
全国各地的客人都是熟客一个带一个带来的。

“花核”的浮华作品
核雕匠人无法避免要长期处于有粉尘的工作环境,
鼻炎是每个核雕匠人的职业病。
做核雕做忘了时间也是常有的事儿,
有时候一做就是一整天,
这样近距离伏案,
颈椎和视力也都难免受到损伤。

浮华作品——钟馗
在传统手工艺市场日渐萧条,
老匠人纷纷慨叹手艺无以为继的时代。
遇到浮华是核雕的幸运,
他用“学院派”的优势,
打破了传统手工艺在发展上的瓶颈。
除了复刻,承袭,
当年轻匠人把独特的匠心赋予到手艺中,
新的审美与传统工艺也会发生奇妙的反应,
诞生出更令人称奇的作品。

匠人—浮华
手艺,
其实说到底,
还是一份匠心。
注:浮华作品皆为原创,图片经浮华授权使用,未经授权请勿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