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绩溪全域旅游):家风融旅游 传统文化吸眼球
2019年3月8日上午,绩溪县瀛洲镇的章氏宗祠内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第109个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绩溪公路分局、旌德公路分局、宣城南治超站联合开展“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 主题 活动。


合影留念
章氏宗祠
章氏宗祠处于瀛洲村的中央地带,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原有的章氏宗祠“毁于洪杨之乱,一片荒土,老垂五十余年。”民国四年,由族人逸珊、绍周发起,徽商章毅德慷慨垫资千余金,加之众多赞助,历时四年八个月,终使宗祠得以建成,总计用费16000余银元。
绩溪县章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章观金先生亲自详细介绍了章氏宗祠、《章氏家训》的来源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勉励大家平时多诵读《家训》,遵守家规,形成良好的家风,为家、为族、为国多做贡献!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跟随章会长的步伐
一起聆听章氏故事~




穿过瀛洲村长长的古街,一条狭长的巷弄是通向章氏宗祠的入口处,上书“云衢”巨擘大字。


前行40米,是祠堂院落。院落口残留的四根粗大的石柱,那是一座四柱三门五楼,高10多米高的牌坊痕迹。宗祠正面朝南,迎面是一座飞檐翘角的五凤楼,重檐歇山式,临空而立,高大而壮观。


门楼木雕竭尽高浮、浅浮、深浮、镂空、浮镂相配、浅浮并用等手法,展示了徽州匠人超人的技艺和徽商财力的雄厚。




章氏宗祠两侧有两扇玲珑剔透的边门,它不仅饰有精雕细刻的砖雕,书卷式的门楣上还刻着“源远”、“流长”四字楷书。


章氏宗祠的抱石鼓质料选用了赫赫有名的“黟县青”,黑而发亮,光可鉴人。抱石鼓底座上雕有凤凰、麒麟,这些象征吉祥如意的神禽异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上三档台阶,穿过仪门,便是一个偌大的天井。四周的屋檐全部向中间倾斜,雨水可沿屋面流向天井,这就是徽州人崇尚的“四水归堂”。它喻意着整个家族人丁兴旺源远流长如川之不息,所以人们常说:“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居屋如此,更何况象征整个家族的祠堂呢!天井进深13.77米,阔13.10米。全部用当地盛产的麻石砌成。


越天井登5级步步升高的台阶为中进,这里是享堂,也就是祭典大厅,是祠堂的中心部位,宽敞宏大足可容纳2000人。14根围粗1.63米圆柱和大小12根冬瓜梁构成屋架,梁托上雕塑有精致的葡萄、松鼠,谐音“多子多孙”。最上方是象鼻承顶,喻为“万象更新”。


800多年前,福建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章仔钧后裔中的一支,跋山涉水,于宋朝宣和二年,定居于绩溪登源河之畔。历经沧桑,章氏后裔崇本敬祖,薪火相传33代,形成了“瀛洲章”、“西关章”、“湖村章”等章姓繁衍地。他们世代耕读,恪守家规,“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邦无尤民,民无尤行,刑罚设而不犯,风俗美而不流。”


2015年9月,中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推荐了安徽绩溪《章氏家训》。196字的家训,经近千年风雨,走过漫长迁徙与发展之路,现以”中纪委传统价值典范”之身份跃然于世人面前,成为全国十大家训之一。
漫步绩溪章氏故里,耳边回响的是历史不息的回声,有如惊涛拍岸,催人奋进。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只关德行。章氏家训,同全国其他地区优秀的祖训家风一样,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章氏宗祠内,女职工们认真参观了宗祠文化、聆听了家训家规,深刻体味安徽绩溪章氏:崇文重教 礼义相传的余韵深长。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精神,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树立良好家风。
编辑:胡夏瑶
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
图片版权归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绩溪全域旅游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