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老虎、胖熊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文/ 陈占彪 “假华南虎现身”的余音刚歇,“真东北虎死亡”的喧嚣又起。虎年之初,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11只东北虎成批死亡消息,已成为满怀“探一究竟”之心的人们的公共话题。 西北人是没虎干着急,东北人却是有虎偏饿死。在有关方面的解剖报告中,被饿死的老虎“身体极度消瘦”“胃部空虚”。什么原因?缺乏经费!然而,经费缺乏吗?“据动物园所在景区棋盘山管委会透露,近年来动物园全年收入在1400万元至1700万元,政府每年投入300万元,而动物园一天的喂食费用约1万元,收入和投入足够支付经营成本。为何动物园还会缩减动物‘口粮’,并大面积拖欠员工工资?”(《东北虎“饿死”的三大谜团》,《新民晚报》2010年3月15日)看来也不全是缺乏经费之故。 据说,全国九成动物园都处于亏损状态,政府之所以将完全公益性的动物园以动物的名义来参股,献与民营企业来运营,很大程度上基于这样的原因。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便是由原沈阳动物园与一家民营企业合资,政府大约是和“禽兽”之心相通,便替“动物们”作了主张,以动物参股,占据15%股份。“自去年11月起,沈阳市棋盘山管委会每天拨付1.5万元给动物园,今年2月1日后,每天增加到1.8万元。专用于喂养动物,应该能基本维持动物园的正常运转”。显然,对占85%绝大部分股份的民营企业家来说,这点钱可谓是杯水车薪。他不光要养动物,而且还要盘剥“动物”来养“员公”,甚至还要靠盘剥“动物”和“员工”来养少数的官僚或资本家。 公益性事业岂能用赢亏的势利眼光来看,将注定要“亏本”的公益事业(研究、保护、求知、观赏、游玩等)交予撸起袖管准备“大捞一笔”的企业家来办,11只东北虎难免会一命呜乎了。或云,老虎死了,你不是更没收入了吗?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据云,老虎之死恰恰发生在动物园的这块土地被拍卖后的三月之内,另外,必须封存的死老虎被制成了“几大缸虎骨酒”,在这种情形下,老虎看来是不得不死,或者说,这批东北虎可能正是这些财源大道的“挡路虎”。 办动物园自然不及建商品房来得合算,办动物园自然是要“入不敷出”的,可是,动物园毕竟不是“马戏团”,东北虎毕竟不是“摇钱树”,我们今天没有钱吗?我们今天舍不得花钱吗?政府官员在“喝虎骨酒”时惟恨不得醉死了事,在打造形象工程上不惜一掷千金,在贪污索贿时何曾厌多,但在“赔钱”的公共事务(诸如动物园、公共图书馆、公园、文化宫等)上花钱时,就皱眉哭穷,“精打细算”,甚至精明地将之推诸市场,那要问的是,政府之于动物园的拨款到底够不够用?这东北虎是你家的东北虎吗?你凭什么将东北虎交付于商人经营?商人有义务替你政府经营吗?如果没这个义务的话,商人交于园方的钱到底装在何人的口袋? 与那11只不幸的东北虎接二连三地“被饿死”的“悲惨命运”相比,上海动物园里那10只幸运的“世博熊猫”则过着它们的“幸福生活”,想玩就玩,要吃就吃,甚至不必为听不懂上海话而发愁,就连饲养员也是用四川话和他们交流,来上海动物园两个月,“每只大熊猫的体重较来时都增长了6-7公斤”。(《世博大熊猫都长胖了,两月长12-14斤》,《东方早报》2010年3月16日)熊猫发福,很大程度上庆幸它们生活在一个人人成天只知道拚死拚活,埋头赚钱的上海,当人们发现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当熊猫乍到,人们便“挈妇将雏”,蜂拥而去,看那熊猫啃竹子,晒太阳,掰着指头算一算,一张票价40元,学生八折、三口之家,一次光门票消费就112元,财源滚滚,那10只大熊猫只要不吃坏肚子已是阿弥陀佛了,岂能不胖,这样的“好日子”岂是它们在卧龙风餐露宿的“苦日子”可比? 也许,老虎的饿死,熊猫的发福,都不是件值得气愤或值得庆幸的事情,如果我们是以“势利的”眼光来办公益事业,我们长远的公益将势必为短见的势利所吞没。 这一两年,在我所居住的小区附近,窗外的不远处的“J镇社会文化活动中心”拔地而起,楼宇设计时尚,广场平坦开阔,真是叫人刮目相看,谁能说我们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舍不得花钱? 没过多久,宽敞明亮、装饰一新的新图书馆代替了过去那阴暗逼仄的破烂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凭一百元押金办理一张全市联网的图书卡,在终日开着空调图书馆里阅览,借书。光这点待遇和福气可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下人能梦想得到? J镇的社区文化中心,有一个不算小的广场和三栋建筑,一栋圆形三层建筑是“影剧院”,一栋是六层楼房,正在使用,底楼西边一隅正是我很满意的图书馆所在,其门前铭牌上挂了诸如图书馆,社区学校,老年学校,中共J区J镇委员会党校,成人中等文化学校等牌子,另外一栋临街的是圆弧形三层建筑,已经建成,正在装修。 一天,我步行过街道,打量这栋已经建好的临街圆弧形建筑,发现房屋正面最上端玻璃窗上贴有“招聘茶楼”“招聘台球”(疑为“招租”)的大字,底下另贴有招聘“服务员,厨师,帮厨,经理,保洁,保安,收银员”等字,由于贴得太高,并不十分显然。 可是,在那玻璃门上张贴出的彩色“招租启事”就赫然在目了。其广告如下: J镇社区文化中心旺铺 一二楼2500平方米 火爆招租 大型餐饮,各类卖场 休闲娱乐,美容会所 银行金融等 联系人×先生,电话××× 看来,这社区文化中心的建筑将要成为商业旺铺了,这与社区文化中心又有何关系? 一天晚饭后,八点半左右,天气不算暖和,笔者散步至此处,广场上昏暗的灯光下有几十个人在练习跳舞,笔者走到已落成的“影剧院”,玻璃门紧锁,里面却还亮着灯,宽阔大厅角落放置一罩着的钢琴。 又绕到挂满了种种牌子的六层楼房,楼道里摆的桌子前坐着一个卫门,推开门,空调的燥热扑面而来。当我看到楼道口的房间指示牌上写着诸多教室字样,并为之大惑不解时,他 说这些教室供人读书用,你看这么多,还不够用呢,说着抽出两张“招生公告”递给我。 一张是“上海电大J分校J镇成人学校教学点招生公告”,主要是招“工商管理”的专科,本科课程,分春季班和秋季班,学制二年,实行完全学分制,按学分收费,专科最低毕业总分76学分,每学分收费120元,本科最低毕业学分71学分,每学分收费标准160元,也就是说,要完成专科电大课程,得交9120元,要完成本科电大课程,得交11360元。 另一张是“J区J镇成校招生办班信息”。分“学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两块。“学历教育”又有诸如“上师大大专高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科”,“上海电视大学专科”等五所院校的“学历教育”,要么按学分收钱,要么按年限缴费。 至于“技术技能培训”则更是名目繁多,初级电脑、电焊工培训、会计上岗证、铲车工培训、老年电脑入门、老年初级舞蹈班、老年书法普及班、老年山水花鸟班等……共十六类培训内容。针对老年开办的班,基本上“免收培训费”,但后面又写有“按实收取”,我问“按实收取”什么意思,门卫说,就是一些资料费、书本费等。 当我问及那个“影剧院”一般放什么电影时,他说基本不用,我说,不用建它干什么,他说政绩工程呗,只有在什么节日时,如最近的三八妇女节,有什么活动才用一下。如果放电影的话,放一次就要亏一次。 可见,在该门卫兄弟眼里,也还是自然不自然地以赚还是亏,而不是以公益的享用来考量公共文化设施的施用的。如果以“用一次亏一次”来思考的话,那当初就干脆不要建,不更节约吗? 看着那待租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旺铺”,名目繁多的最终会指向收费的“培训班”,装饰堂皇但空置着的影剧院,这些本该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公共财产和公共资源,居然赤裸裸地成为政府赚钱的工具了! 看来,规模如此庞大的J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真正属于市民的也就是这免费的广场和那还算差强人意的图书馆了。 事情的可怕就在于此,一个本属于全镇所有公民享用的庞大的公益性的设施,却还在娘胎里时,就被政府官员们双手奉送给商人,而政府居然“光明正大”地以此渔利! 对人民来说,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使用一就得亏损一次”嘛,这种思想和逻辑正是助长了官员的独断和大胆。没有人会问,那赚的钱是入了国库,还是落了私人口袋?人民的公共利益何在? 商人贪婪地追求利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府放弃自身管理社会、服务民众的义务,惟利是图,假公济私、甚至“损公济私”,这才是真正可怕!这在一定程度上连贪婪无厌的商人都不如,因为商人牟利还靠自身的前期投入,而官员的投入则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财富。而我们普通百姓细民的公共财富便被此辈凭借不受约束,不受监督的权力的垄断,去拿到市场上谋求一己之私利,于是,我们Better City中所不可缺少的公共产品——诸如绿草,动物,清新空气,公园,文化等——便这样一点一点地吞食,被挤蜕。 当我从昏黑的广场上返回时,刚才那聚集跳舞的几十个居民也都散尽,马路对过J镇政府办公楼全部被推土机摧毁,新的政府三栋大楼在社区文化中心旁边正在拔地而起,用卫门的话来说,“这比中央的办公室都多!”政府旧址现在要盖商品房了,新的施工围墙还没砌成,透过围墙那堵标语墙还完好如初,“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保持持续发展,维护和谐社会”的标语孤零零地竖立在一片瓦砾上,并最终被资本的围墙一点点围堵,直至最后摧毁。 本文选自当代文化研究网:《“城”长的烦恼》,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