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主编:谢继胜  魏文  贾维维

   

撰文:谢继胜  熊文彬  廖旸  罗文华  魏文  贾维维  李俊  王微  闫雪  郭丽平  孙琳  杨鸿蛟  谷新春  周玉州  孟丽

   

图片拍摄:谢继胜  魏文


图片统筹:孟丽


    目  录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后  记    


我对北京的藏传佛教文物真的不陌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我在宁夏平罗县周城公社当插队知青,学习用各色油漆在玻璃板上画画,画面简洁抽象:绿色的摇曳垂柳,几道波光潋滟的蔚蓝湖水,一弯褐色孔桥,右上方一座硕大的白色喇嘛塔,旁题四个朱红大字“北京风光”。现在回想起来,从元代大圣寿万安寺白塔到清代北海白塔乃至现在,喇嘛塔一直是皇城首都北京城市的象征,正如拉萨大昭寺供奉的随文成公主入藏的觉沃释迦摩尼佛像,藏族同胞认定是整个藏区最为灵验的佛像,汉藏之间,遥相呼应,每念及此,震撼不已。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居庸关券顶斜坡十方佛之一


事实上,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作为元明清以来汉藏及多民族交往的鲜活见证,完全有必要出版一本有研究深度、有高清图版质量的《元明清北京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专著及图册,完整的展示首都北京自元以来汉藏民族交往的形象历史。我们当初策划这个课题时,也试图以文物个案的研究构成纵向历史框架,将北京藏传佛教美术与整个中国多民族美术史的发展与演变结合起来,集中考察北京藏传佛教文物,从留存的寺塔、壁画、金铜佛、唐卡、卷轴画、石刻碑铭、经板印画等个案研究入手,搜集涉及北京藏事的汉藏文史料,结合其赖以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建构北京的汉藏传佛教艺术史,以文物与艺术的特殊视角撰著一部浓缩的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的政治关系史,当然也是元明以来藏族文化艺术在祖国内地的发展传播史。全书将对北京藏传佛教美术的研究作为我国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文化现象加以总体把握,将汉藏紧密的政治文化联系及汉藏美术交流作为主线,从中揭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昌平银山塔林法华禅寺金密檐塔与藏式覆钵塔


因缘巧合,2005年我本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调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各方支持下成立了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要申报项目,学校要求教师的研究项目应当与北京市的社科学术规划有关。与王尧先生谈起此事,先生建议我先看看黄颢先生1993年出版的《在北京的藏族文物》提到的线索,最好把北京的藏传佛教文物整体摸排下。第二年申请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设定的题目是“元明清北京藏传佛教美术研究”,最终获批10万元。当时,我与廖旸博士也正在做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就将北京项目纳入大项目中。2012年,根据项目的规模和当时调查的进展,得到邱运华和陶东风老师的支持,将我们的项目列入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的招标课题。补助了10万元。为了顺利完成项目,我当时建议研究生以北京项目个案为论文选题,如郭丽萍的法海寺、李俊的碧云寺、贾维维的大隆善寺、孙琳的十三世达赖进京壁画、谷新春的洛阳现存故宫藏传佛教文物、周玉州的藏传佛教金铜佛像服饰等;很多研究生也发表了与北京藏传佛教文物相关的论文,如杨鸿蛟对北京藏传佛教八吉祥图案的研究,闫雪对智化寺转轮藏的研究,以上内容构成了本书个案研究的部分内容。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大觉寺大雄宝殿藏原智化寺三世佛造像


前辈学者对北京藏传佛教文物早有关注,中央民族大学王尧教授对北京藏传佛教留存史实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黄灏先生对北京藏传佛教文物的调查,为本书的个案研究提供了线索与历史文献学的样本;北京大学考古系宿白先生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金维诺先生从考古学与艺术史视角为汉藏佛教艺术及多民族美术关系史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叙述框架。最近几年,我们又发现了很多北京藏传佛教文物留存,例如翠微山双林寺明代藏僧题记,房山灵鹫禅寺梵字曼荼罗等,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上有所推进,目前所做的工作与我们期望的目标尚有很大的差距,希望以后争取到更好的资源,得到文博部门的配合,提高图版的质量,以利我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雍和宫 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约拍摄于1860-1871年间


本书田野考察与撰写时间前后长达十年,大致分工如下:


首先由谢继胜拟定写作大纲,根据元明清历史时期分为“白塔妙音”、“护国能仁”与“咸若梵华”三部分,初步安排每个部分的个案细目,经过田野考察发现问题后适时增减,最后与各位作者商议调整后确认大纲,然后分头撰写。


本书元明部分由贾维维负责通读校改,清代由魏文负责通读校改。


本书使用图版五百余张,大部分是本书各位作者数十年来在北京各地考察拍摄或收集整理的图像资料,有些图版使用了本书作者谢继胜拍摄、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挂历图版,有一些图版在我们2010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中也使用过。非常感谢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博士生孟丽,作为本书的图片统筹,为本书图片的蒐集、分类与整理编辑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颐和园御制万寿山多宝佛塔


本书文稿涉及大量的汉藏文史籍,全书引文注释的校对,印刷清样的校勘工作量很大。感谢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研究生朱晶晶、梁云云、孟丽、王瑞雷、于博为本书校勘所做的工作。


全书由不同作者撰写,在全书版权页有署名,每人承担的具体章节见如下列表:

 

谢继胜:全书导论、元代卷第四章后半部分、后记;

熊文彬:元代卷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前半部分;

廖旸:明代卷第二章第二节后半部分;

魏文:明代卷第一章第三节、第二章第三节前三部分,第二章第四节,第三章第二节后半部分,清代卷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第五节;

贾维维:明代卷第一章第一节、第三章第二节前半部分;

李俊:清代卷第一章第一节至第三节、清代卷第二章第三节;

郭丽平:明代卷第二章第一节、第三章第一节;

杨鸿蛟:明代卷第二章第二节前半部分、第三章第三节;

闫雪:明代卷第一章第四节;

孙琳:明代卷第一章第三节、清代卷第三章第一节至第五节;

谷新春:明代卷第一章第二节;

周玉州:清代卷第一章第四节;

孟丽:图片统筹。


2013年,北京出版社编辑张秋跃女士建议我们将本书列入该社选题,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申报新闻出版署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在此后的几年,秋跃编辑利用她在北京文博界的资源,亲自开私家车带着我们跑了北京郊区的多个藏传佛教文物遗存地点,拍摄了大量图片。短时间编辑这样一本近八十万字,五百张以上图版、不同作者写作风格的文史大书,张老师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在此表示郑重的感谢。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碧云寺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来自不同单位的学者专家的建议: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沈卫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乌云毕力格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陈庆英先生,张云研究员,宗教所李德成研究员,《中国藏学》杂志社黄维忠社长,中国藏学出版社冯良总编,李建雄编辑;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霍巍教授、李永宪教授;故宫博物馆王家鹏研究员、罗文华研究员,张雅静、张长虹研究员、文明先生;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陈楠教授、民族文化学院张亚莎教授;西藏社会科学院巴桑旺堆先生,西藏考古所夏格旺堆先生,西藏图书馆尼夏先生、西藏博物馆巴桑罗布先生;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志荣教授,黄厚明教授;北京出版集团安东先生、李芸编辑等,在此我代表各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北京藏传佛教文物是我们多民族国家的见证,北京汉藏佛教艺术是多民族中华文明史的组成部分,我们各位作者能有幸为这样一个共同伟大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自豪和骄傲!


谢继胜

2016年7月18日于宋家庄


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谢继胜  魏文  贾维维  主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年6月

ISBN 9787530003367

定价 1580.00元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图书资讯丨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北京藏传佛教文物遗存研究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