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点击最下方的“ 阅读原文” 即可欣赏美篇!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征集非遗影像,记录传承瞬间

展示非遗精华,弘扬民族精神

传播非遗文化,承续中华文脉【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2009年7月12日,绩溪仁里民谣《十绣绣花鞋》由年届86岁的程联芳老人领衔,在《欢乐中国行 魅力宣州》舞台上倾情演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末有央视精彩回放)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绩溪民谣属徽州风格,2008年12月8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以“徽州民谣(绩溪民歌民谣)”名目,录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图片来自网络)。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程联芳老人领衔,在《欢乐中国行 魅力宣州》舞台演出实况。(本图片来自网络。)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仁里民谣是绩溪民谣的代表,地域特色显著,音调清亮,旋律古雅。董卿与刘若英在与程联芳老人互动时,场面十分欢乐。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程联芳老人坚持在仁里古村落里宣传民谣歌曲,讲述民谣故事,并与她的老年伙伴们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直到2012年。就在这一年,88岁的程联芳老人去世了。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现在,仁里古村落已经有60多人会唱“绩溪民谣”,通过考核,从中选拔了8位最优秀的民谣歌手,组成了“徽州民谣演出团”,外号仁里“民谣八仙”。她们每天坚持在祠堂里排练,为乡亲、游客、来访学者、领导表演,真情动人。


图为《十绣绣花鞋》后台特写。演员程吉女老人,出生于1940年,今年79岁,是绩溪民歌民谣省级非遗传承人。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十绣绣花鞋》在祠堂里放声歌唱。原本凄美的民谣故事,在新时代,却唱出了喜乐的怀旧味道。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一颦一笑总关情。花鞋十绣,还我娇音。《十绣绣花鞋》歌词大致是:正月梅花大雪开,开了梅花,手上缝绣鞋……三月桃花红似火……六月荷花满塘藕……十月芙蓉赛牡丹,十一、十二北风寒;再要采花需等待,大雪过后待春来。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在程朱理学的老套路里,仁里的“民谣八仙”走着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康庄大道。旧时代的美丽歌谣可以留下,旧道德中的封建糟粕终将粉碎。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仁里八位演出老人平均年龄76岁。美丽乡村建设,唱响民谣,她们似乎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这里是《插秧舞》后台,凝视化妆瞬间,依稀再回少年。


镜中左一章启如,1945年生,今年74岁;镜中左二姜海香,生于1943年,今年76岁;镜中左三姜莲子,1945年生,74岁;镜中后排左一章晚霞,1948年生,今年71岁。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插秧舞》后台化妆特写,记住这些慈爱的面容。左一章晚霞,正在细心为汪体清乔装打扮。汪体清,1945年生,今年74岁。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天是好天,稻秧握在手间。在仁里祠堂里表演《插秧苗》,场地已经不够,“民谣八仙”就干脆把舞蹈扭到村头的广场上。歌词大意:“细雨霏霏柳丝长,布谷声声唱插秧。秧苗如诗一行行,秧田如画一张张。”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新时代,新征程。程吉女与姜海香手握秧苗在放声歌唱。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人,如今倾诉在最好的光阴里。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如今的插秧不再是为图温饱,而是为了保证家里人吃上没有污染的放心粮食。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每一把秧苗,不再仅仅是为了活命;而是在赞美秧苗的歌词里,写上今昔对比的祝福。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月亮出来一盏灯》后台。镜中左一汪竹青,1946年生,今年73岁;镜中左二汪体清,1945年生,今年74岁。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月亮出来一盏灯》出场前瞬间。老姐妹们互相再度检查,一丝不苟。左一汪竹青老人,左二章启如老人,左三章爱华;1947年生,今年72岁;左四姜莲子,左五章晚霞;后排左一程吉女,后排左二姜海香,后排左三,尽管只露出额头,依然可以辩出是汪体清老人。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月亮出来一盏灯》在祠堂里的演出现场。歌词唱到:“月亮起山一盏灯,夜色深沉月更明。二八蚕姑没困意,除沙养蚕忙不停······”描述了月夜养蚕的少女情思。养着蚕,想着结茧抽丝,织绸缝衣,到相亲待嫁,其中柔情百转,回味无限。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在新社会里长大的新一代,走进了民谣的世界。她们在演绎的时候,可能已经很难体会到旧社会的苦难心情,但是一定能够唱出新时代的甜美之声。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村民喜闻乐见,“组团”观看老人们的表演。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据记载,绩溪民歌,始于明末清初;到了民国,开始兴盛;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停止。近年来,绩溪县文广局等部门加大了采集、挖掘和保护的力度,先后出版了民歌专辑,并在仁里等地,把民歌融入学校教学,推动了绩溪民歌的传承与发扬。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绩溪仁里为典型的徽州古村落,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元、明、清等古迹。村内有古城门、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书院、古码头、桃花古坝、古井等景观,历史积淀深厚。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仁里位于登源河畔,过去是徽杭古道上的重要码头,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之美誉。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古朴的独木桥依然横跨在仁里村边的登源河上,但是旧日船帆穿梭的景象已经不见了。徽商出去打拼了,徽州女人留守在家中。缝缝补补之间,《十绣绣花鞋》寄托着相思;春去春来的田园,《插秧苗》回望着深情;一湾江水,养蚕之夜,多么希望《月亮起时一盏灯》,照耀着情人归来的路。


徽州民歌在旧时代多是哀怨之声,但在登上新时代的舞台后,引来的却是欢乐。在聆听徽州民歌的倾述时,我们能够领悟多少歌者的旧忆新编呢?


听《十绣红绣鞋》, 仿佛能见仁里的十里梅花正应声而开。每一朵梅花,都如少女指尖的殷红,静静地渗透着青春的温情。


本期文字,鸣谢仁里村委会高建义、周胜利及程加明三位同志,在我们实地采访期间给与了大力支持。

绩溪民谣《十绣绣花鞋》央视精彩回放,感恩分享。

备注:本次视频以及音频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发布者。因纯为非遗宣传使用,若涉及相关不妥,敬请告知,即刻删除。同时在此鸣谢。

• THE END •


【安徽省省级非遗】民俗—— 石川“游龙舟、抬五帝、跳旗”

【安徽省省级非遗】来绩溪怎能不体验一次“秋千”梦幻与“抬阁”意境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超燃!这里是绩溪!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

图片版权归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绩溪全域旅游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绩溪全域旅游):【安徽省省级非遗】十绣红绣鞋 十里梅花开 聆听绩溪民歌在仁里的倾诉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