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飞驰在嘉绍地区

绵延悠长的柏油山路

不会遇上过多往返的车辆

静谧的十分舒适

左右两侧是连山排海的竹子

光影在竹叶之间暧昧交错

摩擦出阵阵绿叶清香

色味编织成画,令人心驰神往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竹,这种东西,说来话长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伴随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生根发芽

历史上不少竹语诗词就流露出诗人的性格情感

也因其特有性质,被制作成各类生活产品

【自然造物·看道】带领你进入竹编的世界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生长快速,纤维长韧,富有弹性” 这些竹子的属性

早被2000年前的战国时期人民发现

后经历代勤劳聪慧的工匠不断改良

破竹取篾,篾丝在巧手下相互交叠

“方格纹”、“米字纹”、“人字纹”各种形式纹样

编扎成玲珑剔透、结实好用的生活器具

被广泛的运用

甚至一些雅致清新的竹编器物

更被作为艺术品摆上清雅案台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在千年后的今天

机器工业化向传统手工艺发起挑战

最终传统手工艺以产量不高,落败告终

人们的性子好像急了一些

风靡多时的手工艺逐渐失传

新式塑料制品代替老竹编器物

精美优良也已然变成粗制滥造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塑料制品造成白色污染,大量使用破坏环境。


然而在江南地区

仍有一部分倔强的竹编手艺人

他们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大胆突破传统

开辟了一条新技法、新形式的竹编之路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大志然竹编厂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自然造物一路驱车到嵊州市黄泽镇前良村

一个司空见惯的村落

可关于竹编这件事

薪火相传了几百载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火种的熏陶-竹编之缘

主人公吕成也是从父亲手中接过火把

11岁那年

身为竹编厂厂长的父亲带着儿子去厂里玩耍

幼小便结下了竹编情缘

等到父亲退休后

吕成就开始正式跟着父亲学竹编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一件完整的竹编工艺品需要经过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设计、取材、造型、脱胎、卷节、剖竹、开间、劈篾、劈丝、抽丝、刮篾、编织、着色和油漆、防蛀防霉处理到最后到装配。”

简单的话语不能够交代明了

吕成起身实际操作了一番

让我们大饱眼福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吕成告诉我们

这其中的操作好比“多米诺骨牌”效应

一环扣一环

若是前面的步骤没有到位

接下来的步骤就会很难继续

技术难度最大的是拉丝

仅这一环节就跟着父亲学了三年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吕成学艺六年,从艺三十多年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吕成二十二岁之时,父亲不幸去世

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也为了嵊州竹编工艺的复兴

即使在老师傅退休、年轻人不愿学的年代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吕成毅然担起了嵊州大志然工艺竹编厂厂长的重任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左右滑动查看传统器物

几年的时间

竹编厂在吕成和员工的不懈努力下

面貌焕然一新

大树的枝桠开始蓬勃发展

其根也深深扎入乡土中

四处蔓延开来

……


大火烧出来的不灭意志

关于过程的故事总是那么相似

竹编厂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或许是因为吕成天生基因与竹编的不解情缘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生经历

与竹编历来发展有着共同之处

磕磕绊绊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2013年10月15日

吕成夫妇与工人们日常下班

深夜二点,本是人们沉醉梦乡的时候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席卷竹编厂

烧毁了竹编,也烧毁了吕成的希望之花

 

因为竹制品干燥易燃的缘故

仅仅几十分钟,火势大肆蔓延

工厂里的模具、竹编半成品、竹编成品

全部烧毁

甚至连扳手一类的制作工具

最后也烧成一块废料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一夜之间

一无所有

兄弟姐妹们都劝他放弃

就连他自己也开始动摇

没有了模具,也就意味着无法生产

烧成这样,该怎么继续呢?

 

没想到的是

竹编厂二十多位工人经过讨论达成一致

重建竹编厂!!!

并且以帮忙,不计报酬的形式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也许重头再来也是一次契机

何况烈火并没有烧毁大伙的信心

说干就干

大火侵袭的第二天

吕成和二十多位竹编厂的员工起身动工

各成员分工明确,众志成城

打扫残骸、上山砍竹

购买器具、打造模具

彻夜加班、赶制产品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怀着如此始终如一的决心

同时背负着嵊州竹编的责任

竹编厂的员工们仅仅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就重整旗鼓

已经可以生产竹编成品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回首往事

如今再回望过去

正因为经历过大难

眼下的小困难倒成为了吕成前进的垫脚石

吕成说他经常回想起大火烧起的那天晚上

不会忘了竹编被烧成灰烬的模样

也不会忘了竹编厂各个成员的姓名

更不会忘了那一段齐心协力的奋斗时光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他说他要做的

就是给予大家一个竹编手艺人该有的尊重

以及把他的一生都花在竹编这件事情上


正因为怀着如此过人的信念

吕成另辟蹊径

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在已有传统竹编的基础上

将一些产品重新开发再设计

过去的实用器具不再局限于此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拓展销售渠道向国外出口

紧跟时代发展

观赏性的竹编观赏实用结合的竹编器具

再到简易实用的宾馆酒店用品

其次从多元化角度发展

酒店餐饮器物再到茶道器物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抱着这份可贵的初心,渡过了大小的难关

才能制作出如此精致的竹编

我们不禁为手艺人竖起大拇指

而在离嵊州不远的乌镇

也有着这样的竹编手艺人

同样恪尽职守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竹芸工坊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乌镇地处两省三地交汇之处

京杭大运河流经于此

在以前的江南地区

优越的地理条件也就意味着

竹编产品有着强烈的刚需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乌镇的竹编

起始于两千多年的战国吴越争霸时期

至今还保留着长期制作竹器的传统

据《桐乡县志》记载道:

“筛、簸出青镇,虽京师亦自此去焉”

这里的青镇指的便是乌镇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乌镇的陈庄村

这里祖祖辈辈的百姓都以竹编为生,赫赫有名 

民国时期,“陈庄竹篮”曾风靡于上海滩乃至全国各地

上海家家户户都使用乌镇竹篮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真可谓是时尚的典范!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竹编传播家的故事


出身于竹编世家的钱利淮

就是土生土长的陈庄人

他意识到当代乌镇竹编的发展慢、继承难问题

和大都数手艺人一样

他并不甘心竹编手艺没落于此

但与大都数手艺人不同的是

他是正儿八经的工业设计大学生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竹芸工坊创始人/钱利淮(摄影:杜国平)


想要半路出家继承高超的竹编技艺

并通过自己的办法再次将乌镇竹编发扬光大

旁人都给他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但耳聪目明的他却早已发现目前竹编市场的痛点

“不具有时代美感,产品不够简约精细。”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一声竹编,一生竹编

毕业之后,他放弃了对口的环艺设计工作

因为心心念念 

毅然投身于乌镇竹编的制作中

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

就是跑遍全国各地,拜师学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起初师傅并不认真教他

以为这小子学竹编就是三分钟的热度

竹编需要静下心,花时间探索其中的技巧

哪是现在年轻人想做的事?

可相处时间一长

发现小伙子不仅有着学竹编的天赋

且吃苦耐劳,是真心想学这门手艺


老一辈的手艺人

一旦打开心扉

便毫无保留、全盘托出

而钱利淮的师傅正是

浙江东阳竹编界的泰斗胡正仁大师!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竹编非遗传承人/胡正仁


出师之后

钱利淮日日夜夜在炽光下进行大量创作

阅读了大量的竹编知识

积累了长年累月的竹编调查

再加上抱着对竹编及竹编手艺人的敬畏之心

他开创了一种专属自己的竹编手艺语言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篾丝染成不同颜色,加强色彩性


竹编回归日常生活

工艺改良更加精进

色彩增加,互相搭配,加强时代美感

“精细竹编”为理念,创造一系列高端日用器型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传统手艺与DIY的火花

一次偶然的机会

钱利淮被邀请到非遗中心

进行竹编教授的课程

原以为只是简单的授课

没想到问题接踵而至

“没有专业书籍作为文化支撑

只有短短的一小时的课程时间”

几堂课下来

学生们基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收获甚少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这样的结果,教与不教又有何差

钱利淮夜不能寐

在反复回想一切细节情况后

一个史无前例的念头应运而生


“竹芸工坊”的诞生-正式传播


抱着尝试的心态

2015年的春天

钱利淮创办了“竹芸工坊”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研发了独有竹编语言的DIY体验套装

开授竹编DIY编织课程

并开设了网店

将竹编DIY产品投入市场当中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效果令人意外,又意料之中

两者摩擦的火花足以形成燎原之势

好评如潮,随着成员自发的传播

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加入了竹编课程的团队

共同丰收手工竹编的喜悦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只有当美与民众交融之时,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

这是钱利淮最崇拜的日本工艺家柳宗悦说过的话

钱利淮用自己的激情和对手艺的敬畏

引领着乌镇竹编新时代的跨步向前

正如他背后盛开的油菜花一样

平凡而又璀璨

 

也许,手艺与守护竹林相仿

同样需要“除草”、“施肥”

难免,编织会被打乱

难免,日子有些枯燥

正因为有这一部分不忘初心的手艺人

他们在一根根篾丝下

接上了传统,点燃了火把,抵达了未来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那么,对于竹编,你又有什么样的记忆和想法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想说的话

来源:自然造物;编辑:周利红

免责声明:仅用于学习及公益分享
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智慧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往 | 期 | 回 | 顾

1、夏县禹王庙会调研志愿者招募

2、加强环境整治,促进农村“厕所革命”!

3、国务院扶贫办面向全国征集社会组织扶贫案例

4、两部门通知:启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设工作

5、《中国村落》总导演手记|中国文化的地下层

6、乡村发展需要换一种方式生长

7、尴尬的小镇,胡乱的开发!

8、当设计走进乡村

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乡村文化人):老竹编非遗的味道,指尖上的手艺!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