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

图书资讯丨国画闲思录



内容提要


本书探讨了近一百年来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中西方文化冲突引发的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大讨论、中西方绘画体系差异的比较、笔法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等等。作者还对近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全书23万字,图40余幅。

 

作者简介


王非,1959年出生,陕西合阳人,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中国美术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艺术史论教研室主任、教授,开设“国学入门”、“中国古代画论研究”、“书法艺术实践”等课程。

 

自序

 

余自弱冠,即以书画为毕生事业,所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颇欲探其源、穷其流,技道两进,以不负此生。然不幸生逢民族传统文化被否定、文明体系混乱之世,国画名存实亡。虽就读于美术院校而进道无门。于是深入各文化经典,研索史论,参究古今中外名作,实践验证,钻深仰高,矻矻以求,以探求所以。有得于心,或发为议论,形诸文字。颇思有以补偏救弊,唯期知有所不能而竭力勉其所能而已。多年来临池余暇,应专业期刊并国内外学术会议约稿,写作论文20余篇,零星发表,旋作旋忘。亦有道友发心搜集,屡嘱结集行世,而自视阙然,不以为意。


爰自近年,发心学习佛法,稍知内典,知书画一道亦轮回业耳,于了生死无涉。即不再作。

 

今承院系领导鼓励支持,建议出版,并给予专项资金。善缘既集,雅意殷殷,不忍拂逆。因托郑伟斌、赵权利将历年所发表之文字,略加拣择,辑为一编。曰《国画闲思录》,以明君子思不出其位也。自知思浅文拙,有刺高人雅目,不堪持赠,聊示雪泥鸿爪而已。

 

穴居士 王非

2016年7月于长安樊川向山堂


目录


上编


 

笔法臆参·书法

笔法臆参·画法


中编


 

“气”与“光”的纠结:关于中西方绘画体系之源流与变异的思考

中国绘画史上的几种价值观

明理通法 师道为本

学术品格与笔墨精神

国画的尊严与中国价值观

千古之秘与一哄之市

宏识·毅力·操守

“黄宾虹热”之后国画向何处去

精进才是硬道理


下编


 

《〈非草书〉质疑》驳议

鸿都门学风波与赵壹《非草书》

《西安文物精华·书法》前言

康有为《万木草堂所藏中国画目》的追踪与研究

黄宾虹的绘画史观

黄宾虹的中国画变革思路与文化自信

关于黄宾虹与弘一法师

论长安画派

狂怪求理 凶戾求和:石鲁晚期书画艺术评析

王子云先生学行述略

《陈子林画集》弁言

《陈子林画语录》序

《村居小兴集》自序

生长的书画史论研究


编后记


郑伟斌

 

余师王非先生,关中合阳人。自幼从父受传统文化之蒙养及书法之训练。及长,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从陈子林等先生学习中国画。继而又从王子云、王崇人二位先生读美术史论专业研究生。自1988年毕业留校迄今,教书、治学将三十载矣。居长安樊川乡间,尝假长安一中某窑洞读书习画,因号穴居士。遵奉古贤立德、立功、立言之训,独善其身,潜心学术,教书育人,好古敏求,自得其乐。于国画、书法、史论研究,未尝废一,而合一并进,唯不轻易以书画示人。写就各类文章亦甚夥,多方督劝结集出版而再三婉拒,今春始允门下编辑整理,余有幸执其事。既成,兹将是书编辑之原委及师治学之情形略述如下。

 

师多年来所作文字,文体不一,或白或文;长短各异,或万余言之长篇,或百数字之短章;因由、所用亦有别,或日常读书之眉批、手札,或会议、刊物之约稿论文。鉴于此类情形,余将所搜集诸篇择而类之,分为三编:上编,札记类;中编,通论类;下编,个案类。

 

上编两篇。《笔法臆参·书法》《笔法臆参·画法》是考察历代法书名画、书论画论,结合自己的书画实践而从笔性、笔力、笔法、墨法等各方面来论述中国书画笔法体系的札记辑汇。中国书画技不离道,道技合一。就技术层面而言,师几十年来用功处,皆在笔法、笔力、笔性之提升、磨炼。此两篇之札语,亦是数十载临池之心得,句句从真实功夫中得来,故能入木三分。貌似零散,细究则有缜密之体系。

 

中编九篇。《“气”与“光”的纠结:关于中西方绘画体系之源流与变异的思考》是就中西绘画体系源流的比较与剖析,论证中西绘画体系不得不如此之根本原因所在,亦可看作是从新的视角(即“气”与“光”)来纵观、比较研究中西绘画史,从而厘清近百年来中国画误入歧途之症结所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几种价值观》是以“艺术人格学”的视角考察中国绘画史的论文之一,绘画史上的作品、流派、观点、现象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而以其价值观来分析,则各有所属、各有所本。《国画的尊严与中国价值观》《千古之秘与一哄之市》《宏识·毅力·操守》《“黄宾虹热”之后国画向何处去》此四篇为其时《美术观察》杂志发起的“重思国画”专题系列学术讨论文章,此前的《明理通法 师道为本》《学术品格与笔墨精神》及其后的《精进才是硬道理》亦可放在这一系列,皆是对当下国画界弊病及发展的系统性的反思。所谓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重思国画”亦是最能体现余师学术思想的一组文章,是本书的重心与灵魂所在。

 

下编十四篇。《〈“非草书”质疑〉驳议》《鸿都门学风波与赵壹〈非草书〉》是关于书法史上的一段公案的追究。《西安文物精华·书法》是为西安博物院整理所藏法书名迹而撰写的总论性质的前言,亦是书画鉴定方面的一篇文章。近世国画之变,始作俑者为康有为,而康氏改良国画之理念及其所依据之主要作品,皆在《万木草堂所藏中国画目》,除启功先生等极个别人之外,百余年来少有人对康氏之书画鉴赏能力及所藏画目产生质疑。《康有为〈万木草堂所藏中国画目〉的追踪与研究》则在作品实物鉴定的基础上,揭开这一谜底。历史上之某些大人物大事件,究其实,有时却近乎荒唐。黄宾虹是余师长期研究且特别推崇的一代大家。《黄宾虹的绘画史观》《黄宾虹的中国画变革思路与文化自信》是对黄宾虹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两篇论文。《论长安画派》《狂怪求理 凶戾求和:石鲁晚期书画艺术评析》是关于长安画派的两篇论文,亦是运用艺术人格学来分析美术史上某些具体的艺术流派、艺术家、艺术现象的例证。王子云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论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师于王子云先生有受业之谊,《从长安到雅典》等书稿即系其当年誊写整理。《王子云先生学行述略》一文,对王子云先生的评价与追念,亦能感动、鞭策后来之晚学者。陈子林先生是当代国画界耆宿之一,毕生锤炼笔墨,画格高古清逸,而识者寥寥。当年李可染看到黄秋园的画后曾感慨:“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今日之情形,或更为糟糕。师与陈先生既有师生之谊,复为笔墨知己。《陈子林谈艺录序》《陈子林画集弁言》让我们对陈子林先生的艺术思想、艺术造诣有充分的了解。《〈村居小兴集〉自序》《生长的书画史论研究》是从书画实践以及美术史论研究两个角度来自述其学术思想与治学门径,二者互为表里。

 

以上是本书编辑思路之大概,虽有不妥或瑕失之处,然文章本身的精彩并不受此影响。唯当补述者尚有几点,再赘叙如下。

 

一,本册所收为师所撰文章之主要篇目。此外尚有《从艺术人格学看中国美术的发展》《苏轼文人画思想体系研究》《30年美术的社会影响力》《古典·情结·中国画》等多篇未有收入。另外,20世纪90年代林树中先生主编、国内美术史学者群体参与的《美术辞林》丛书,学术价值很高,余师负责撰写“画论”所有条目,可以代表其在画论研究方面的部分成果。

 

二,本册所收每篇文章皆有其特定之契机,欲更进一步详加考察者,可将之放置其原语境中比较考衡。如中编“重思国画”诸篇,可比照《美术观察》同期其他讨论文章,亦可更进一步比照百年来每个时期关于国画讨论争鸣的诸多观点。

 

三,师治学尤重根本,重源头,重经典。

 

四,师治学之涉猎范畴,主要在艺术人格学、文人画史及其价值体系、古代书论画论、中国书画笔墨源流、古书画鉴定、禅画研究、中外绘画比较研究等领域。其近年来在西安美院为本科生所授科目为:国学入门、中国古代画论研究、书法艺术实践等,亦可窥一斑。

 

五,师十多年前即有《中国画笔墨源流》《中国书画笔法体系》《中国禅画史》《书画史钩沉》等著述计划,前两种当时即已完成写作提纲,并作专题讲座多次,然因耽于教学琐事及书画实践,无暇为之,以至于今。近年来其人生趣向转以修习净业为头等大事,精进不已,不知此几种著述还有缘面世否?

 

六,不论书画实践与史论研究,还是为学与为人,师皆奉行“知行合一”之精神,身体力行,一以贯之。即做人处世之细微处,亦以身示教。里外合一,真真切切。

 

七,读余师书,当求其文字背后之义理、意根。简而言之,余师治学重根本,立意深远,道心坚固,会通和合,不囿于门派之见,不迎合时流,能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傅雷与黄宾虹书信中,常常言及“艺术的良知”,余每读之,颇有所感。近世学风一变再变,去吾国传统之学术精神不知已多远矣。阳明先生曾嘱弟子后人,“良知”不可于字义中求之。师几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在斗室里、在陋巷里、在笔墨世界、在艺术天地、在追求大道的路上勤奋不已,精进不已。余年岁渐长,涉世渐深,愈知其之不易。行文至此,亦以自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郑彤女士、陕西龙山海天艺术印务有限公司设计师冯波先生为此书付出了殷殷辛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权利先生,虽已闻名学界,而丝毫不改其谦和、诚敬之心,数十年来于师执弟子礼,问学请益,尊重有加,于此书亦用心切切。在此一并向诸位谨表谢忱之意。

 

2016年12月于长安兰若堂


书影




12

国画闲思录 

王非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年7月

ISBN 9787520304214

定价 48.00元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