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散逸民间的乡音故事;
触摸谆谆流传的乡土人情;
述绘咱厝咱人的心乡映像;
荡开游子家人的乡愁涟漪;
记忆你、我还有他们曾经的故事
百科:俞大猷
俞大猷(1503年-1580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仍旧全力打击倭寇。
俞大猷创立兵车营,设计创造了用兵车对付骑兵的战术。官授平蛮将军,死后被追谥为武襄。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等军事、武术作品,后人将俞大猷生平所作诗词等编汇成《正气堂集》。
紫帽山南麓、梅溪南岸的晋江磁灶苏垵村东面,有一座名为俞厝山(俗呼后哈山),俞大猷墓葬便坐落于此,墓坐南拱北,面对峻峭挺拔的紫帽山,眺望高耸凌空的凌霄塔,坟墓前梅溪细浪逶迤向东流逝。墓碑为长方型,高约二米,镌刻楷书九个大字,字径约三十厘米,横列“皇明”两字,竖列“都督虚江俞公墓”,两尊高大石将军.皆为佩剑武将。石虎、石马、石羊、望柱等,但惜残缺不全。
此墓依山而建,现在经修缮,规模大、规格高,显得浑厚庄严、雄伟壮观。墓分上、中、下三个墓庭.有七十七层阶级,寓意其阳寿七十七岁。如此规格的古墓葬,显示墓主人的身份是正一品显赫身份,不同寻常。
2015年3月6日傍晚,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的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墓发现被盗,经媒体报道,引起海内外华人的关注。
可这不是古墓葬第一次被盗了。
这座俞厝山原因“俞大猷”闽南方言谐音而误读为“牛踏羊¨、或“牛大羊”,长期以往俞大猷将军墓也被讹传为“牛将军”墓,以讹传讹,故俞大猷墓长期被历史尘埃所掩盖,便引来后世一段历史公案。
据传二十世纪二十年末泉州秦望山、陈允洛等人曾四处寻找俞大猷墓地。他们据《泉州府志》、《晋江县志》载称:“墓在郡北”,在泉州北郊荒山野山岭四处查探,终无结果。秦望山时任国民党晋江县党部书记长,他即嘱咐城郊各地下属和民间药农、小商贩协助查寻。
有一天,某村一位做龙眼生意(承包龙眼鲜果,收购桂圆干)的商人,向秦望山报告说:泉州南门外洋店村斜对面有座山,东与溪头村毗邻,西与苏垵村接壤,当地群众叫做“牛踏羊”山,闽南话音似与“俞大猷”山相近。秦望山即叮咛此商人循此再继续寻找,商人根据秦望山交待,仔细查询,终于在苏垵村横架在梅溪的石板桥附近发现刻有“俞公”字样的石路牌,他沿途登上半山坡发现茅草荆棘丛中的石人、石马。商人随即旋往泉州向秦望山汇报。秦闻报大喜,隔日便调一排士兵前来帮助清除杂乱丛生的荆棘茅草,果然露出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墓葬,前有对数公尺高,上雕有石狮的八角望柱,接着有两尊高大石将军分侍两旁,一对对石虎、石马、石羊沿墓道两侧对称并立,高大墓碑刻有“皇明都督虚江俞公墓”。
据《新嘉坡晋江会馆纪念特刊》(1978年)陈允洛《泉州怀古》记载:至三十年初,秦望山发现俞大猷墓,在泉州轰动一时。时逢日寇大肆侵略我国领土,就在此时找到了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墓地,意义非凡。秦望山在县党部会集泉州各界人士,浩浩荡荡前来祭扫,无意之中却给古墓带来一场劫难。附近的一些歹徒,误为古墓子孙是大华侨,发了大财,回归故乡,前来祭祖。于是,宵小生贰心,竟效绑私人票之法,潜往挖掘盗墓。县党部闻知,则调大批军警侦探,但不及,墓已被破坏,有何殉葬物被窃不能知,只见骸骨一片狼藉,不见头颅,(便民间传说失窃了其金头颅),古墓葬被盗引起社会公愤而无从发泄,秦望山不得不乃婉言宣告如将头颅交还,不予严办,却无下文,遂即不了了之。这就是四处寻找俞大猷墓地,被歹徒盗墓破坏始末经过的传说。
俞大猷墓便又陷于历史沉寂当中。
1971年3月,正搞文物普查的晋江博物馆黄世春先生,在进行古窑址调查的时候发现这座俞厝山上的石翁仲和墓牌及被盗的古墓,但因拘泥历史记载《晋江县志》(乾隆版)载称:俞大猷“墓在郡北”,1973年12月,晋江地区文物工作会议上适逢讨论此事,当时史学家大部分人认为其为俞大猷衣冠冢。
1978年9月,不甘心的黄世春先生再探“牛将军”墓园,有心、有幸在苏垵村一农户草棚下寻获墓志铭《皇明光禄大夫后军都督府同知赠左都督俞公暨夫人慈肃陈氏墓志铭》,当时用二元五角的代价换得这块珍贵的历史信物(原件现存放在晋江博物馆),慎重之余,邀请厦门方志办的方文图先生到实地,再次勘察确认俞大猷墓无误。九十年代初,晋江县政府规划保护范围29.6亩,征用土地9.8亩,拨款修缮。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俞大猷(1503年–1580年)与戚继光(1528年–1587年),在我国沿海共同抵御倭寇,捍卫海疆,立下卓著功勋,故世人称他们为“俞龙戚虎”。实际上不论年龄、官位以及抗倭的功绩,俞大猷都在戚继光之上。可是历史上却出现“扬戚不言俞”。泉州史学界名流陈泗东先生说:“俞大猷一生时受抑谤,官位也屡升屡降。嘉靖四十二年他已官居右都督。万历八年他寿终后,钦赐祭葬,赠左都督,谥武襄。成书于万历四十年的《泉州府志》丝毫没有提及赠官赐谥之事,也没有记载俞大猷的坟墓在何处。”以致民初泉州有识之士秦望山等先贤四处寻找英雄墓地。明朝的泉州人因何对本地这位血战沙场、身经百战、卫国安民、功勋盖世的抗倭民族英雄如此淡漠,是疏忽还是偏见?
参考文章:
《俞大猷墓志铭的发现与俞大猷墓的普查》(黄世春著)
《幸园笔耕录》(陈泗东著)
《“牛踏羊山”俞大猷墓》(宗泽著)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