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阜内大街向南望,宽阔笔直的马路,高耸的玻璃幕墙的大楼,衣着光鲜、忙忙碌碌的白领,为首都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儿是金融街;向北走进入阜内北街,却又仿佛坐上了哆啦A梦的时光机,弯弯曲曲的小胡同,低矮的平房,穿着跨栏背心坐门口侃大山的人们,这儿是白塔寺。白塔寺片区好像被时光所遗忘,还保留着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的容貌和道路肌理,仿佛与高速发展的城市格格不入,但又有自己的生活节奏,缓慢而又闲适。
近年来,由于“白塔寺再生计划”的实施,这片街区开始悄悄发生变化,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里出现了许多新鲜有趣的小地方。今天我就来给您推荐一条探访路线,把白塔寺地区有意思又不为人知的小去处逛个遍!
(点击查看大图)
[图片:白塔寺地图 来源:作者绘制]
探访路线:阜成门地铁站—阜内大街—阜内北街—青塔胡同—宫门口四条—弓匠胡同—福绥境胡同—安平巷—宫门口东西岔—阜内大街—安平巷
护国寺小吃、新川面馆
从阜成门地铁站出来,顺着阜成门内大街您首先看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护国寺小吃,借用龟姐的话说就是:“在护国寺吃早饭真是平添烦恼,因为花样多得根本不知道吃什么好啊!”要不就选择边上的新川面馆,夏天来上一份麻将凉面外加一盘猪头肉,舒坦!
[图片:护国寺小吃 来源:大众点评网]
待您看到永和大王之后就可以往左手边一拐进入绿树成荫的阜内北街,咱们的白塔寺之旅正式开启!从两旁的行道树您就看出来这胡同年头不少了吧。
[图片:阜内北街 来源:自摄]
阜内北街南口西侧的二层楼立面上,一眼就能看到由金属管道组成的“白塔寺”醒目标识。这是曾经创作了大栅栏“内盒院”的众建筑事务所为白塔寺设计的Logo。
[图片:管 白塔寺 来源:网络]
这条胡同曾经是2015年白塔寺设计周活动的主战场,热闹的创意市集在胡同两侧摆开,如今在路边能看到的木质折线形桌椅就是当时留下的作品,大爷大妈们也时常在此小坐。
[图片:设计周期间阜内北街的市集 来源:龟姐]
花苼说
阜内北街路东有家名为“花苼说”的小店您一定要光顾,可以说它是一家伪装成花店的餐厅,也可以说它是伪装成餐厅的花店。
[图片:花苼说 来源:自摄]
小店不仅颜值高,食物也颇有特色,秘制的麻辣小龙虾盖饭配上意大利面和主厨沙拉,如此中西结合敢不敢试试?
[图片:招牌小龙虾盖饭和意式肉酱面 来源:龟姐]
[图片:花苼说沙拉 来源:花苼说]
店里不仅有美食,也有创意花束、礼盒等花艺制品,不定期组织花艺课程。
[图片:花艺作品和礼盒 来源:龟姐]
小店由几位年轻人改造、设计并自主经营,店面的改造也别有情趣,百十来平米的小空间利用得处处见巧思,去看了就知道。
[图片:花苼说改造前后 来源:花苼说]
西域阿尔撒餐馆
继续往北走,尽头路西有个阿尔撒餐馆,正宗新疆菜,自酿酸奶和羊肉大串很不错。
[图片:西域阿尔撒 来源:百度地图]
鲁迅博物馆
过了阿尔撒就是1956年开馆至今的鲁迅博物馆,馆内包括鲁迅故居及鲁迅生平陈列馆等。博物馆每周二到周日免费向公众开放,直接凭有效证件就可以进入啦。平时人不多,着实是适合溜达的好去处。
[图片:鲁迅博物馆 来源:伦天洪]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收入高得吓人,鲁迅先生一年的薪水就能在北京买一处四合院,所以旧居遍布京城。但这处故居之所以能成为鲁迅博物馆,肯定有不寻常之处——它是先生1923年专门为母亲购买并亲自设计、亲自监工的,充分体现出“设计师鲁迅”的建筑品味。在这里,鲁迅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部分精彩篇章。
[图片:鲁迅故居 摄影:伦天洪]
[图片:鲁迅故居 来源:鲁迅博物馆官网]
从鲁迅博物馆出门顺宫门口二条再向右转走上青塔胡同,平日里的青塔胡同无比安静。
[图片:青塔胡同 摄影:伦天洪]
不过,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它可是炙手可热,由文创团队—熊猫慢递”策划的《信生活之从民国到未来》胡同书信展收到了不仅是来自游客更是居民们的大量好评。
[图片:胡同书信展 来源:熊猫]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是不是很耳熟,原来他们将鲁迅先生的文章搬上了墙,这个是永久保留的,现在去还是可以看到,还不赶快去寻宝吗?
简·园
往北走不远可以发现一处不太一样的院门,这就是由“八作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青塔胡同41号“简·园”。设计团队完整保留了老屋的抬梁结构,将院内原有的加建建筑拆除,改为虚实结合的墙体构筑物,制造出步移景异的生活场景。
[图片:青塔胡同41号 来源:龟姐]
[图片:青塔胡同41号 来源:熊猫]
设计周结束后,这里被作为社区服务中心使用,有NGO组织长期驻场组织公益活动,放映老电影、动画片等,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活动场所。
[图片:青塔胡同41号 来源:熊猫]
这里最常光顾的是老人和孩子,你看这是孩子们在这里开心的一起捏面人,这些活动一定会给他们的童年留下非常美好的回忆。
[图片:青塔胡同41号社区活动 来源:娜娜]
再往前走,还有几处被腾退的院子也由设计师重新设计改造,其中大名鼎鼎的四分院已经建设完毕,微合院和新杂院也在建设中,即将和大家见面。
四分院
四分院位于宫门口四条24号,由TAO·迹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试图利用居民腾退后的小型院落探索一种面向单身白领青年的新的院落合居模式。设计师在传统四合院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模式演化,设计了四个包含卧室、书房、卫生间和小院功能的标准居住单元,并为它们提供公共的交流起居空间,兼顾了使用者的交往需求和私密性,是对未来合院居住模式的一次创新思考与实践。
[图片:风车格局的四分院 来源:网络]
四间卧室围合成客厅与厨房的公共空间。
[图片:四分院 来源:网络]
小小的院落是个看书喝茶的好地方。
[图片:四分院 来源:家居廊微信公众号]
四分院已经在2015年的设计周期间和大家见面了,有人评价它为中国最美分租房。据悉,不久后这里将作为家庭旅馆(B&B)开放,迎接朋友们的试住体验。
[图片:四分院卧室 来自:巴黎野城微博]
胖子卤煮
逛了半天胡同,是否有点肚子饿了呢?从四条出来继续回到青塔胡同往北走,一定不要错过一家极其正宗的老北京卤煮——胖子卤煮。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招牌,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里面都不会清静。
[图片:胖子卤煮 来源:大众点评网]
据说这家店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了,从最初花鸟鱼宠市场边的露天摆摊慢慢变成这么一家小店铺。环境就别指望高大上了,但是味道绝对正宗,一碗卤煮,几个小菜,一瓶北冰洋,那活脱脱的地道老北京生活方式啊。
[图片:胖子卤煮 来源:大众点评网]
老官园花鸟鱼虫市场
吃饱了出来,保证你还没看见摊子就听见蛐蛐叫,原来我们到老官园花鸟鱼虫市场了。花鸟鱼虫文化起始于元代,在清代达到高峰,自古以来在北京人的生活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起官园花鸟鱼虫市场,老北京人能够给你讲述许多故事,从在官园桥东南角的老自由市场发展到今天,着实给北京人充填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图片:老官园花鸟鱼虫市场的蝈蝈门 来源:娜娜]
不过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部分已经是2009年老官园7成商户搬走之后的样子,曾经的火爆难以再现,但仍保留着浓浓的北京味。
[图片:老官园花鸟鱼虫市场 来源:伦天洪]
也许在寸土寸金的旧城保留下最原始的花鸟鱼虫市场是一种奢望,或者说记忆里的生活方式已经无法复制保留;曾经有报道说,老官园花鸟鱼虫市场的搬迁代表着老北京胡同文化一个时代的结束。然而,城市的发展更新必将做出一些牺牲,唯有希望这种老北京特有的文化能够存留下来,用另外一种方式提醒我们不要抛弃祖先留给咱们的无价财产。
收拾一下心情继续逛,从官园出来往东走第二个路口往南一拐,您马上就能看见一栋庞然大物,和白塔寺地区低矮的房子不太搭调。看一下卫星图:
[图片:白塔寺地区卫星图 来源:网络]
是不是一眼认出来我说的是“Z”字型建筑物了?原来这座大楼叫福绥境大楼,也叫人民公社大楼。大楼建于1958年,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如今在北京旧城内也只有硕果仅存的两幢,据说当年只有政治最过硬的人才能住得进来。
[图片:福绥境大楼 来源:伦天洪]
这是北京第一个装电梯的居民楼,在各家都靠烧煤取暖的时候就有了暖气,楼里不设小厨房而是设有大食堂,以满足家家户户吃大锅饭的“公社生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住户们开始在楼道里搭厨房,煤气罐、火炉子,出现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西城区在2005年初开展了解危排险腾退工作,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由高峰时的300多户变成了现在的30多户。现在的楼里幽暗破旧,垃圾成堆,墙上还有骇人的涂鸦,甚至以它为原型拍摄了恐怖电影《诡八楼》。
[图片:福绥境大楼内部 来源:伦天洪]
从福绥境大楼的顶楼向外望却是另一番风景,整个白塔寺街区尽收眼底,蓝天白云下灰房映衬的白塔可谓惊艳。
[图片:福绥境大楼眺望白塔寺地区 来源:龟姐]
大楼目前已经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和优秀近现代建筑,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被合理利用起来,让更多人能来感受这段短暂的历史和楼顶的风光。
[图片:福绥境大楼北侧 来源:伦天洪]
出福绥境大楼往东有两条X形相交的胡同,这就是传说中的宫门口东、西岔。您知道这宫门口指的是哪个宫吗?简单说,这“宫”就是北京旧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皇家道观“朝天宫”,它建于明代的公元1433年,于公元1626年被一场离奇大火毁于一旦,只留下这里的地名提醒人们它曾经的存在,而这东岔和西岔之间岔开的距离就标识了朝天宫宫门的宽度(回复“朝天宫”获取更多信息哟~)。但这“X”形交叉的胡同肌理则是由于后来民居在废址上不断增建而形成的。
[图片:宫门口东、西岔地图 来源:百度地图]
宫门口东西岔毗邻白塔寺西墙,清代到民国时期白塔寺曾有着北京城里最热闹的庙会,摊位一直摆到胡同里。据《旧京琐记》记载:“…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可见白塔寺庙会在老北京人心中的地位之高。白塔寺庙会大约在1959年底停止,但宫门口东西岔的商业集市却继续发展起来。
[图片:白塔寺庙会 来源:网络]
现如今这两条小巷里仍经营着各种主食、熟食、蔬菜小店,满足胡同里居民的各种消费,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和上了岁数的老人打听一下朝天宫的事儿都没有知道的,昔日皇家道观的素净最终被今日的生活气息所掩盖了。
[图片:2003年宫门口东岔 来源:北京市规划院资料]
枣馒头
宫门口西岔上要留意一家卖枣馒头的小店——用鼻子留意就可以了,因为一走近就能闻到扑鼻的枣子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想揣上一个。
[图片:宫门口西岔2015年 来源:自摄]
宫门口菜市场
宫门口东岔上还有个宫门口菜市场,目前已经停业。15年设计周期间,菜市场内曾经展出了妙趣横生的“换椅子”计划。设计师用一把制作精良的新椅子交换居民家里的就椅子和关于它的故事,一把椅子换一段人生,划得来~
[图:换椅子计划 来源:龟姐]
再偷偷告诉您一个秘密,这宫门口菜市场的天台才是能看到白塔的最佳观景位置,不过一般人可上不来哦,只能期待菜市场改造后能对外开放啦。
[图片:妙应寺白塔 来源:熊猫]
妙应寺白塔
看完东、西岔热闹的街景,出南口往东一拐就是这片街区的主角妙应寺白塔啦。妙应寺最初称“大圣寿万安寺”,作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家庙,是元朝皇族祭祀祈福的活动中心。
[图片:妙应寺正门 来源:伦天洪]
白塔于1271年正式动工、1279年完工,是当时元大都的地标建筑,也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至今已经736岁的高龄啦。
[图片:妙应寺白塔 来源:娜娜]
白塔是忽必烈亲自勘查选址后敕令建造的,设计建造者为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这座白塔融合了中尼两国的建筑风格,也是中尼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图片:妙应寺内阿尼哥塑像 来源:自摄]
据说,无论是白天阳光下或是夜晚月光下,白塔都没有影子,即“无影白塔塔无影”;还有人说白塔的影子在西藏。事实上,应该是由于白塔塔身高大且又呈圆锥形,白塔寺周边都是狭窄的胡同,所以塔的影子隐没在胡同两侧墙壁的投影之中了。但是这种说法给白塔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图片:妙应寺白塔 来源:自摄]
走在这片街区内,无论迷失在哪条胡同里,抬头望见了白塔,就能找到方向。这片胡同因为有了白塔而与众不同,白塔也因为生在这里而熠熠生辉。
白塔寺药店
从妙应寺出来您往左手边看,应该会注意到一个翻建的古色古香的建筑,抬头一看:白塔寺药店——这家药店到现在已经140多年的历史了。
[图片:白塔寺药店 来源:网络]
原来的白塔寺药店可不是这个样子,是为保护白塔寺地区传统风貌降低了它的建筑高度,主体结构从五层降到了二层,并且在风格上也进行了改造。
[图片:白塔寺药店降层前后 来源:西城名城保护微信公众号]
从白塔寺药店继续往东走一点点,强烈推荐大家走一走“白塔寺东夹道”,灰色的、红色的墙构成了窄窄的胡同,远远看见白塔矗立,这种景致再没有别处可以看得到。
[图片:白塔寺东夹道 来源:伦天洪]
八作建筑师事务所
这条胡同里还藏着一个有门道的地方,还记得刚才提到过的设计青塔胡同41号的八作建筑事务所吗,他们的大本营就在这条胡同里。
[图片:八作建筑事务所 来源:网络]
他们将一个100多平米的小院重新设计改造作为古色古香的办公室空间,偶尔也用来接待甲方和做学术交流。改造不但解决了平房采光、保暖等问题,更增设了户厕,让人们在老房子里也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
[图片:八作建筑事务所 来源:网络]
徐记烧饼
顺着白塔寺东夹道往北走,一拐两拐就到了安平巷。我们继续踅摸着,这次是为了找一个卖烧饼的——徐记烧饼铺,好多人就为这一口烧饼远远的找来呢,每天一早小铺门口就排起长队。
[图片:徐记烧饼铺 来源:熊猫]
在这里,一碗豆面儿丸子加炸豆腐汤被街坊们称为“两样儿”,当然还有招牌的烧饼、糖火烧、螺丝转,可以都买点尝尝。
[图片:徐记烧饼铺 来源:大众点评网]
胡同涂鸦
哦对了,在白塔寺的胡同里行走还会遇上一些“小彩蛋”,青砖老胡同被艺术家画上精彩的涂鸦,这是怎样一种碰撞。当然,到底在哪几个胡同里我是不会告诉您的,请亲自去找一找吧。
[图片:胡同涂鸦 来源:伦天洪]
阜成门鬼饼摊
转到这会儿天都黑了,再给大家透露一个我至今还没去探访过的隐藏地点——“阜成门鬼饼摊”。这个小摊子可谓神出鬼没,每天晚上11点出摊,肉饼现烙现卖,一共就三种食物但是引得大家夜里早早的就开始排队了。出不出摊儿完全看店主心情,会在朋友圈提前预告:
[图片:大妈鬼饼微信朋友圈 来源:大妈鬼饼微信]
广济邻国际青年旅舍
吃完夜宵您一定有些累了吧?那干脆就别走了,在胡同里寻个住处呗——推荐您白塔巷里的广济邻四合院和安平巷的恋恋客栈。这两处小院儿其实是一家客栈,老板是兼具国际范儿的纯正北京爷们儿,辞了金融街的金领儿职位开起四合院旅社,还做得一手好菜。客栈里不但接待四海来客,也不时举办小型文化活动,吸引了不少满腹故事的“背包客”一住就是几个月。相信您一定能在这里遇见志同道合的有缘人,让一天的白塔寺之旅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图片:广济邻客栈 来源:客栈微信公众号]
至此我就带您逛完了白塔寺地区,有机会亲自来看看吧,它远比用文字和图片描述来的要精彩的多:老胡同、小吃、白塔,时尚小店、新住宅、精致四合院,除了这些更主要的是穿梭其中的感受,听地道京腔、看老大爷下棋、闻枣糕的香气、想旧时时光。
作为北京旧城内三十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白塔寺地区在政府和实施主体的引导下采取了整体保护、有机更新的路径,号召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这里之所以越来越吸引人,不但因为它的历史沉淀,更因为那些被有心人巧妙改造、合理利用的新院子——新与旧的交融让这片地区更有魅力。希望越来越多充满活力的新元素能和咱们的老北京、原住民和谐共处,让白塔寺地区不再是不为人知的老旧平房区,而是北京旧城内吸引人的好去处。
PS:鸣谢伦天洪、熊猫、娜娜等小伙伴,我们在白塔寺一起“逛吃逛吃”很多次、一起挖掘有意思的地方才有了这篇游记的出现。在新的一年希望有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一起去北京旧城的老胡同里“逛吃”吧。
作者介绍
只吃小米饭:90后北京妞,刚找到了规划界的入口,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幸运地能作为地图的小作者,我觉得应该因为咱名字的中间四个字。
龟姐: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发起人,85后,北京妞,资浅职业规划师。主要研究旧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等领域,爱旧城也爱吃喝玩乐,想把在胡同里的感动瞬间分享给更多人~
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图文均来自作者本人工作和生活中的长期积累(如使用他人照片均已注明),作者本人享有全部知识产权。未经本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许可与授权,任何个人与组织只可原文转发,同时须注明“图文引自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公众账号:Plan_n_play)”。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期待与您交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