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散逸民间的乡音故事;
触摸谆谆流传的乡土人情;
述绘咱厝咱人的心乡映像;
荡开游子家人的乡愁涟漪;
记忆你、我还有他们曾经的故事
据了解,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是乡里众多父母为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拜“阿舍”做“契子”,“阿舍”俨然成为儿童成长的守护神,其供品也充满童趣,信众多会带来饼干、糖果、果冻等孩童喜欢的零食和玩具来供奉。
经过多方的打听、印证,后来才知道,原来这尊“阿舍”的原型是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对“患难兄弟”:宋末帝昰、帝昺兄弟,在泉郡民间俗称“相伴舍人”,意为共甘苦、同命运的两尊神明,并称为“日月太保” 。比较出名的祀殿是位于鲤城区一堡街中段的日月太保宫,又称浦东宫。
帝昰,宋度宗第三子,生于咸淳四年(1268)闰正月初六(生母淑妃杨氏),咸淳十年(1274)七月,六皇弟恭宗赵顯登基时,进封为永国公,授右卫上将军,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七加封为益王,判福州兼福建按抚大使,当晚在礼部侍郎陆秀夫等人护卫下,经金华南幸温州,被拥戴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府都元帅。景炎元年(1276)五月初一,在群臣拥戴下,帝昰在福州登基,史称“端宗”,景炎三年(1278)四月十五病薨于广东碙州,葬新会南宝山,史称“永福陵”。
帝昺:宋度宗第七子,生于咸淳八年(1272)正月十二(生母修容俞氏)。咸淳十年(1274)七月,六皇兄恭宗赵顯登基时,进封为信国公;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七加封为广王,判泉州兼南外宗正司事;当晚随同三皇兄帝昰经金华南幸温州,被推举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府副帅。景炎元年(1276)正月初一,三皇兄端宗帝昰在福州登基时,累进加封为卫王,判泉州兼南外宗正司事。祥兴元年(1278)四月,年仅十一岁端宗帝昰薨逝,在群臣拥戴下,帝昺在广东硐州岛登基,史称“少帝”。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宋军兵败崖山,帝昺壮烈蹈海殉国,时年仅九岁,据传,遗骸漂流至深圳赤湾草葬,史称“少帝陵”,隔海湾与“永福陵”相守望,英魂皈依封疆故地泉州府,成神于内湾码头帆船穴一堡溪。
泉州赵宋遗民冒险塑像以二帝神帏为祭祀对象,因宋度宗的儿子名字均有“日”字偏旁,女儿名字有“月”字偏旁,民间便将这尊神像称为“日月太保”,以“日月”代称宋室血脉,追念前朝皇裔。由于担心元朝统治者发现惹来杀身之祸,对外就将这尊神像称为保护儿童的神灵。“日月太保”的神讳和真实身份以口头形式流传。弘治十三年(1500)明孝宗敕封为“英烈侯”,褒扬兄弟两帝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崖山之后无中国
崖山海战发生在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张世杰据崖山天险,却采以守势,不敢主动出击;元将张弘范封锁海口,切断了宋军淡水的来源,宋军被困,竟取海水解渴,纷纷呕吐,脸部浮肿,将士疲惫不堪。二月初六日晨,崖门海域风雨交加,元军发动总攻,宋军血战至黄昏,最终战败。太傅张世杰护杨太后突出重围,左丞相陆秀夫携少帝突围无望,遂杖剑驱妻子入海,并背负年仅九岁的少帝赵昺蹈海殉国。大宋后宫及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赵昺死,赴海死,张世杰葬之于海滨,亦投海殉国。宋遂亡。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有另外一个观点:宋朝灭国,认为应该称蒙元殖民了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部分人评价这场战役,认为其标志着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华)”这一说法。
汉人第一次彻底地尝到亡国滋味,一向以天之骄子自命的汉人,在蒙古帝国中,被列为次于蒙古人和西域人的第三等人和第四等人(淮河以北汉人属于第三等,淮河以南汉人属第四等)。历史是残酷的,宋朝最后的天子并非暴虐的无道昏君,他只是一名小童,自幼跟随南宋残军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而他身边这群大臣也是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心中惟有报国的决心。历史却将最后的重担放在了这群君臣的肩上,亡国的责任实在不该怪罪于他们。
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今已经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七百多年的沧海桑田今已使崖山与陆地相连,震古铄今的决战只留下茫茫伶仃洋的拍岸惊涛供后人凭吊。在不少今人的眼中,宋朝军民长期的抵抗与战败后的投海行为成为了“不识时务”之举。但先人们不畏强敌、与国家生死与共的英勇气概是不会因王朝的覆灭而黯淡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个人的安危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时,从天子到百姓,不愿屈服的这些男人坚守着支撑自己多年的信念,用热血写就了出的正气之歌被永为传唱。
民间对供奉“阿舍”,是百姓对故国家园的一种悼念,复国的期望。
崖山千秋!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龙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