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0农历春节来临之际,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在神州大地爆发,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及身心健康。无疑,疫情对我国城镇化及人居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冠肺炎这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规划该如何为城市提高“免疫力”?本刊特召开笔谈会,邀请规划各领域的专家,从专业的视角,针对此次疫情中突显出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建设中被忽略、需反思、必应对的学术问题或实践话题进行讨论。健康城市,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以规划人的担当,建言献策,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作者简介】张京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doi】10.11819/cpr20201602v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2378.TU.20200212.1135.012.html
* 本文已在知网发布,网址栏复制搜索此链接 或 点击文尾“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肺炎疫情,一方面我们再次看到了举国体制的效率与巨大能力,同时把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苍白与无力也充分暴露出来。如果说,许多乡村采用的“坚壁清野”、 “恩断情绝”式治理方式显得过于粗暴简单,而聚集了60%国民的城镇社区治理则显然更是缺位、低效的。大家封闭在家除了接收官方有限的信息外,更多则是面对网络上大量难辨真假的信息,还有就是窗外不时传来的居委会巡回广播。面对突发灾难时,像日本社会那样表现出基层居民齐心协力、互助自治的现象,不能说一点儿没有,但离我们的期望绝对是相去甚远。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来审视,这充分说明我国当前城镇基层社区的治理是极其薄弱的——只有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但是严重缺乏有自组织能力、有韧性的基层治理,属于典型的“强干弱枝型”治理结构。
建立和完善城镇社区基层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课题,需要各方的努力。但是对于城市规划而言,则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规划这个触媒去重启社区的自组织功能,促进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事实上,回顾世界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史就会发现,以社区规划来促进社区共同缔造、培育社区精神、完善社区治理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和普遍的现象,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过去几十年城市规划研究和实践所忽视的。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阶段的转折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许多城市开始思考将工作重点更多地转向存量规划、城市更新,这是一个重启城市社区自组织功能、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重要契机。在开展存量规划、城市更新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关心土地开发绩效、产业功能培育、景观形象之外,必须更关注如何通过社区共同缔造,让社区自治的精神得以回归,自组织的功能得以重启;通过社区规划,将社区居民重新凝聚起来,凝结大家共同的意志;通过社区场所的营造,建立便捷安全的邻里空间,促进社区居民亲密友爱、守望互助。
我们这一代规划师有幸经历了中国高速发展、波澜壮阔的场景,已经习惯了宏大叙事式的规划理论与方法。借助对这次灾难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深刻反思,我们确实需要思考城市规划应当做些什么改革,规划“硬技术”、“硬方法”的改进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如何通过城市规划来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同样是十分必要。毕竟,“空间就是社会,社会就是空间”。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疫”路有我】张京祥|以共同缔造重启社区自组织功能